..续本文上一页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前尘虚妄相想。正圆觉所谓六尘缘影是也。六尘是识家相分。今此但是六尘之影。现于见分中者。尚非识之见分。况是自证证自证耶。而误认以为心。非惟不是真心。亦复不是妄心矣。故直斥之曰。此非汝心也。若夫识之见分。则灵明昭彻。无体无相。虽全在妄。亦更无此影像可得。故下文云。含吐十虚。宁有方所也。是知阿难所计。虽曰能推。实则仅是所推影子。决非真能推者。以能推者。实无体相可得故也。后世不达。即指此缘影以为六识。其亦不知六识甚矣。
壬二、正示真心有体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此阿难疑心是无。而如来答心有体也。由其久执缘影。故擘头一夺。番疑断灭。讵思只此怖断灭者。还可断灭得否。入无生法忍者。入字。约修证言。无生法。约理性言。忍字。约地位言。无生法性。终始无殊。约入约忍。则始于名字。终于究竟也。此是第一番彻底显性之文。妙则中道法身。净则解脱俗谛。明则般若真谛。三德秘藏。可谓和盘托出矣。性一切心者。犹云遍为一切心之本性。
壬三、委明分别无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此两番纵夺以明分别无自性也。初十六字。是总牒。执□者。固执而不舍也。所了知者。意显彼之所执缘影。虽自以为是能了知。实则但是所了知者。非真能了知也。此心即应至别有全性。是初一番纵。如汝今者至分别影事。是初一番夺。不惟听法时之分别全因声有。纵令六根不缘外尘。内守幽清闲旷境界。仍是独头意识所缘内法尘境而已。此则从未到定。至非非想。皆是法尘分别影事所摄。今时闇证。谬谓是本来面目。空劫前事。威音那畔。向上鼻孔。亦太痴矣。次我非敕汝至即真汝心。是第二番纵。言我既不许汝谬计为心。亦不敕汝执为非心。以心外无法。则此分别尘影。亦是唯心所现。因心成体之物。故执为心。是认贼为子。执为非心。是离波求水。皆不可也。若分别性下。是第二番夺。若决定执此为心。则心反成断灭。而法身修证。俱不可得矣。此大众所以不知下落。而默然自失也。
壬四、总斥从来误执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九次第定者。四禅四空。并灭受想定为第九也。前之八定。惟是有漏。从有顶处。游观无漏。能令染末那相应之受想伏而不行。故名灭受想定。三果圣人能入此定。亦名非学非无学定。以其伏第七识俱生我执。故名非学。以出定时。非非想天一分微细我爱犹存。故名非无学也。由此非非想爱未断。所以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而非非想爱。亦即是此生死妄想而已。又复应知。生死妄想。本无真实。如绳本非蛇。凡夫误以为真实而坚执之。故有三界分段生死。如乞丐之喜以为蛇。二乘误以为真实而苦断之。故有出界变易生死。如孩孺之怖以为蛇。惟圆顿行人。了达妄想无性。则不生贪著。不须断除。而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矣。诃云不成圣果。明知未证初果。旧云证初果者谬也。
庚二、别就见精显性二。初领旨哀请。二正垂开示。辛、今初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子譬始觉。父譬本觉。迷本觉而起妄觉。妄觉从本觉生。义之如子。只此妄觉。就是始觉之性。但以背觉合尘。譬以舍父逃逝而枉受贫穷。若能背尘合觉。则客作贱人。即长者真子矣。二障者。一烦恼障。即是见思。二所知障。亦名智障。即无明尘沙。通而言之。二皆可称烦恼。见思是界内烦恼。无明尘沙是界外烦恼。二皆可名智障。见思障一切智。尘沙障道种智。无明障一切种智。别而收之。见思招感分段生死。烦恼义强。尘沙无明覆权实理。障智义强也。由其不知寂常心性。所以妄被二障所缠。若达心性寂常。则二障亦本寂常矣。故今但求显发其本妙明心。则道眼自开也。
辛二、正垂开示二。初现瑞许说。二正示见性。壬、今初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从胸卍字涌出宝光者。表示寂常心性本有光明也。妙心真体。虽不在内。而内亦无所不在。是故达法界之全体一尘者。即一尘而全体法界。故得光流无外。非妄计之心可拟议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者。表示一念心中具足百界千如实相真明也。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者。表示此心本自竖穷横遍也。遍灌诸如来顶者。表示诸佛所证顶法。不过证此心体也。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示阿难大众同具此心。与十方诸佛元平等也。妙微密性净明心者。不可思议。故曰妙。真妄同体。故曰微。始终一致。故曰密。垢不能染。曰性净。暗不能昏。曰性明。此之心体。虽复人人本有。迷时不知。名之为失。从迷归悟。名之为获。得清净眼者。永离眚翳。了了见佛性也。由获此心妙微密义。则无明翳障本空。佛眼清净。由获此心性净之义。则尘沙翳障本空。法眼清净。由获此心性明之义。则见思翳障本空。慧眼清净。又获此心妙微密义。得知能障所障。体是法界。获此心性净之义。二障圆消。获此心性明之义。五眼圆发也。
壬二、正示见性十。初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问曰。十番显见。创自交光。今既极破其说。何得承用。答曰。寂音合论谓如来示阿难真见。文有九段。已启其端。交光巧取用之。幽溪亦以十义显见。正是公心不掩他长。有何过咎。然今十段。仍与三家稍别。读者详之。癸初、中二。初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子、今初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阎浮檀。树名也。或云无翻。此方所无。或翻胜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赩然有光。以喻佛身光明清净也。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直指见性以为真心也。人妄谓见是肉眼。心是缘影。孰知肉眼决不能见。缘影决不是心。人谓眼在面上。心在身中。判然两物。孰知面上之眼非眼。身中之心非心。而真心真眼。总惟一体哉。故前七处。破缘影之非心。今此一文。破肉眼之无见。是妄计之心目。总无所在也。又今明见性即心。则前明一切唯心。亦可云一切唯见。是一体之心目。总无所不统也。当知此中所指盲而不盲之见性。即是下文无动摇。无舒卷。不皱不变。妙明真精。不可还。不是物。无舒缩。无断续。无是非是。非自然。非因缘。非见闻觉知。非和合。…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