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P9

  ..续本文上一页非不和合之见性。业已彻底道破。但因此性。久堕依他境中。当机不能彻底领会。故须更加九番精辨。而金沙始了然耳。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二。初默请。二正示。子、今初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但闻见性是心。尚自不知见性寂常妙明之义。所以未悟。此盖但听法音。从语生解。而不能直下返观故也。

  子二、正示三。初征名验解。二现相证成。三结会责失。丑初、又三。初如来问。二陈那答。三如来印可。寅、今初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鹿园。地名。即世尊初转*轮处也。阿若多。此云解。即佛为憍陈那所印之名也。五比丘者。一阿湿婆。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亦云即摩诃男。四憍陈那。此云火器。五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前三是佛父族。后二是佛母族。佛初出家时。父王遣此五人侍卫。佛先于雪山苦行。三人畏苦行者即散去。后受牧女乳糜之供。二人乐苦行者复散去。共在鹿园别修异道。佛成道五七后。方往度之。三转四谛*轮。陈那最初得解。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客尘烦恼。义关四教。今言鹿园初唱。似属小乘。实则圆音妙诠。随人异解。况今借此以显寂常。断断不可偏属三藏。请略申之。三界依正。总名客尘。即是苦谛。烦恼即集谛。不为所误。即是道谛。客尘烦恼永灭。所显涅槃。名为主空。即是灭谛。此藏教义也。客是主家之客。尘是空中之尘。何必灭客尘而后见主空。但不为所误。则无烦恼。此通教义也。客尘无量。同居方便实报依正皆名客尘。烦恼无量。见思尘沙无明皆名烦恼。用无量道。灭无量客尘烦恼。方显无量主空佛性。此别教义也。主是客人之主。客是主人之客。以客归主。则无客非主。以主殉客。则无主非客。空是尘相之空。尘是空中之尘。随缘不变。则性尘真空。不变随缘。则性空真尘。此圆教义也。今经虽借鹿园证成。实惟为显圆义。试于九番一一审玩。自得其旨。此章以佛手开合为客。阿难头动为尘。以见无舒卷动摇为主空。然头手是见家之头手。见性是头手处之见性。此无是非是之一征也。次章以自童至耄为客。发白面皱为尘。以见性不皱不变为主空。然非于生灭之外。另有无生灭性。而即此无生灭性。又复举体舍生趣生。此无是非是之二征也。次章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乃至昏扰扰相为客尘。以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者为主空。然心外无法。海外无沤。此无是非是之三征也。次章以诸可还者为客尘。无所还者为主空。然由无所还之见性。方见诸可还相。亦非离于诸可还相之外。另有不可还之见性可指。此无是非是之四征也。次章以物类差别为客。见性无殊为主。大小内外为尘。见无舒缩为空。然因差别。方显无差。因于无差。方见差别。又空体本无方圆。方圆不离空体。此无是非是之五征也。次章以见与见缘并所想相为客尘。以菩提妙净明体为主空。方乃直唱无是非是之言。以显前来五番。并初番直指见性是心。无非明此菩提妙净明体也。次章以因缘自然。不因缘不自然。皆为客尘。以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为主空。又次章以明暗塞空。见闻觉知。俱为客尘。以见不能及者为主空。又次章以和合不和合俱为客尘。以非和合非不和合而为主空。见性既尔。法法皆然。然后遍历阴入处界。会归藏性。当知但是广略之殊。而主空之性更无二也。以生灭去来为客为尘。以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为主为空。从始至终。无非圆顿。更不可作前浅后深解释。诬罔经宗。愿读经者。思之择之。由不达三界依正唯是客尘。误起见思烦恼。所以不成阿罗汉果。由不达实报方便依正亦是客尘。误起无明尘沙烦恼。所以不成无上菩提。问曰。旧皆以客尘喻见思。今何以喻依正。答曰。依正是依他起性。可喻客尘。见思是遍计执性。毫无自体可得。非可以客尘喻也。且见思则须断尽。方证涅槃。客尘岂须断尽。方显主空耶。

  寅二、陈那答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三界之中。无一法能停住。无一法不摇动。皆客尘也。悟其为客为尘。故不起烦恼而成圣果。阿难一向妄执缘影为心。正是迷客尘而起烦恼耳。

  寅三、如来印可

  佛言。如是。

  ⊙只此一喻。四教俱通。所以印成之也。

  丑二、现相证成又二。初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寅、今初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对不住方有住名。见性既无不住。又岂有住。住即静也。住与不住双遣。方是主义。故佛随印许之。

  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对动说止。见既无动。又岂有止。动止双遣。方是空义。故佛亦印许之。

  丑三、结会责失二。初结会。二责失。寅、今初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谓众生若能以一切摇动者皆名为尘。以一切不住者皆名为客。如头之动摇。尘也。见无所动。空也。手之开合。客也。见无舒卷。主也。则不被客尘所误。不起种种烦恼。而菩提罗汉皆可成矣。问曰。此经云。头自动摇。见无所动。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乃六祖则云。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如何会通。答曰。此经云见无舒卷动摇者。直指真心不堕妄境。所谓离一切相。为阿难疑心是无而言之也。祖云风旛只是心动者。直指万境不离一心。所谓即一切法。为二僧执境是有而言之也。由真心不堕妄境。故下文如来藏一切俱非之义善成。由万境不离一心。故下文如来藏一切俱即之义善成。虽有二义。藏性体一。惟其离一切相。方能即一切法。惟其即一切法。所以离一切相。若达此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体。依悉檀说。则二俱妙药。若不达理体。偏执二说。则二俱有过矣。

  寅二、责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谓一切动摇不住之物。皆是客尘。原非实身实境。奈何以动为实有之身。以动为实有之境。而从始洎终。念念随其生灭。遗失如空如主之真性。一味颠倒行事。辨体性于自心。既失其真。反认客尘外物以为自己。所以于本无轮回心性之中。妄见轮回。乃是自取流转。更无他因也。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