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悲精滴▪P2

  ..续本文上一页以上只是就某些方面痛陈了当今社会种种非理非法的现象,如果就佛法的整体状况而言,那没落的情形就更令人耳不忍闻了。以前,德格地方有过一位法王名叫单巴才让,他创立的佛法教规曾颇令世人瞩目。如今,这一切早已荡然无存了,就像逐渐远去的过去一样。受藏传佛教滋润的藏族人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在发生着或多或少、或迟或速的退化、倒退、堕落现象。

  尽管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物质生活也相对富足,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佛教并不兴盛。而在法王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时代的藏地雪域,人们依靠殊胜的佛法而非发达的科技来治理国家,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随着世事变迁,这些曾经有过的兴盛也渐渐地走向衰败。时至今日,人们大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对高尚的行为不加以推崇,对卑劣的行径也不进行抨击。在一味畸形发展的科技催动下,精神文明反而在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中悄然失落了。

  在显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弘法利生的年代,世上存在着两种行为准则,即人规(世间准则)与佛规(超世准则),它们都是督促世人行持善法的社会道德规范。例如人规中规定:即便是在家人,也不可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诸恶业,如有违犯,必将受到严厉惩罚。而今呢?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杀人的罪犯竟受到众生的敬仰;而寡廉鲜耻、利欲熏心之徒更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备受世人拥戴;那么忠厚善良、奉公守法之人的境遇又如何呢?他们反倒会成为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弱者,遭到大家的嘲弄---这种种扭曲的现象实在是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啊!

  以往正法住世时期的藏地,无论白天、夜晚都非常安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到处都充满了祥和的气息。在松赞干布时代,每当新年来临时,从中原、尼泊尔等地赶来的八方使节便云集拉萨,游人商贾更是往来穿梭,热闹非凡。当时藏地所具有的这种凝聚力,无疑是靠佛法产生的向心力。但这些景观如今早已是时过境迁了,现在的藏区道路上,劫匪横行、危机四伏,人们担惊受怕、怨声载道;不仅如此,最关键的是,藏人的心中已渐渐抛开了神圣的佛法。如此发展下去,没有了佛法的熏陶与约束,藏人的将来更是不堪设想。看到这种令人痛心的变化,我能不生厌烦心吗?

  古代的藏地民风纯朴,大多数人品行高尚,极少欺骗他人。如果做错了事,就会马上感到羞愧并立即忏悔。并且大多数藏人都非常讲求信誉,很多人为了恪守誓言,即使以付出宝的生命为代价也毫不吝惜。然而,现代人为了达到种种个人目的却可以不择手段,哪里还讲什么高尚人格、羞耻之心,又哪还有信誉可言?他们会因贪图一点蝇头小利就不惜背叛亲人、践踏法律,这种无耻的行径实在令人作呕!

  另外,古人对待给予过自己关心和帮助的人,大多心存感激、牢牢铭记。等到因缘成熟时,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山野村夫,都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今人非但不能如此,反而常常要恩将仇报。对于这种忘恩负义之徒我又如何能不生厌烦之心。

  再从日常礼仪来看,以往人们在见面时态度温和、谦逊,言语礼貌周到,相互之间极为友善。现如今的人们即使本无仇怨,见面不久之后也会产生隔阂与不快,继而就生起嗔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已没有了感情可言,各个背后都怀藏有自己的利益目标与贪心。这样的利益冲突的结果,当然是使人们的关系发越发冷淡而僵硬起来,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了。也有的人在相识之初感情还比较融洽,但旋即反目成仇、互不往来,人与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因为今人的心胸过于狭隘,并且变化无端,导致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合。明显的表现便是,目前社会上的诉讼案件变得越来越多!许多人甚至对自己的亲友也不能关怀照顾、慈心相待,性情暴躁得如同毒蛇一般。

  这些人一般都是些不希求佛法,却贪念世间妙欲之辈。发展到极端,便会对自己的父母也忤逆不孝,经常令他们烦恼伤心。父母必须恭敬承侍,不能违逆他们的正当要求。如果对他们也生起所谓的“厌烦心”,那只能是无大悲的一种掩饰与借口,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也敢顶撞打骂,更谈不上好好瞻养,致使年迈的双亲衣食无着、流落街头,晚景十分凄凉。还有更令人发指的,某些败类竟因为家庭琐事,灭绝人性地残杀亲人,这样的衣冠禽兽实在是猪狗不如!

  而所有这些无不正应验了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在末法时代,每个男女老少的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而且并不是因环境的改变才造成这种结果,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众生的行为自己趋向恶劣之故。

  进一步讲,以往不仅人与人之间,甚至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如今的情形却恰恰相反: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之间都在爆发冲突,到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所谓的和平年代也并不和平,即便是同一集团内部,其成员国之间也会因各自的利益矛盾而勾心斗角、暗动干戈。与此相应,社会上也很少有人能真诚相待,大多数人在相互交往中都是互相戒备、互相损害。整个人群中到处都弥漫着尔虞我诈、恶意中伤的氛围。对此,我也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

  另外,古人的视野、胸襟也要比现代人开阔,绝不会因区区一叶或一利而障蔽视线。所以他们的举止超脱、豁达,甚至对怨敌也能够容忍。而今人则往往将芥子般的利益视若泰山,以至父子反目、师徒结怨。每当见到这样的恶劣行为,我就不禁生起厌烦之心。

  以往在遭遇灾难之时,大家都能相互帮助、共度难关,并借此忏罪积福、清净业障。而现代人却因为种种理由,经常为一已私欲之满足而造下无边罪业。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贤善行为就像消散在天空中的云朵那样,已难寻踪迹。我对此也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

  再从人格方面衡量,在古代,大公无私、两袖清风的官员多得数不胜数,哪里像如今的藏地,能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人已如白日星辰般稀有难得。一些官僚为了达到小我之目的,往往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他们心中,除了装满个人私欲外,一无是处。唉!如今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奔波忙碌,这个世界真是令人伤心难过。

  更让人难过的是,现代人还时常口是心非,心中的真实想法与实际行动,往往与口头的冠冕堂皇背道而驰。比如有人热情地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但内心却并不希望客人出现;当他很慷慨地声称要赠送别人名贵物品时,实际上却一毛不拔,吝啬透顶。每当我看到这些人间丑态,就不禁生起厌烦之心。

  而古人无论面对任何人,基本上都能够平等、谦逊、虚怀若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言行谨慎、恭谨行事。至于弟子在上师面前,那就更是毕恭毕敬,他们时时刻刻都想方设法令上师生起欢喜心。然而今人却勇于为少许利益就不顾因果,即使为此落得个身败名袭、恶行累累也在所不惜。

  此外,古人也愿意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接受他们的忠告。今人却对这些逆耳的忠言无法容忍,只愿听到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一旦受到恭维,便如饮甘露,心中欣欣然忘乎所以。如此一来,自己对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便会距离事物的真实面目越来越远。我对此也不由得生起厌烦之心。

  如果再从智慧的角度来对比,则古今之间的差距更不可同日而语。当古人对某件事物要作出判断时,他会首先依赖佛法的标准,其次才参照世间法。要知道,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和抉择,对一个人的人生与事业该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今人却盲目地听从自己的私心与他们的分别见解,更谈不上运用佛法。像这样连世俗生活的常识与道德都不具备的人,又怎能不造下无边罪业呢?我对此也同样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特别强调: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如果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应该向具有头脑的人请教,在权衡得失之后,方可付诸行动。对修行者而言,若欲成办某种事业,则一方面应在上师面前询问讨教,同时祈祷三宝加持;另外还要自己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这样,他的选择才会被称为明智,才能够避免自损损他。相反,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行,不经观察就随意行事,那不仅所做之事很难成功,还会为自己带来无穷后患,并最终把自己导向痛苦之源,只落得个心中懊悔不已的结局。

  同样的道理,国家大事如果不经过协商和研究,也会造成处理不当的后果,类似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随处可见。如果当权者唯我独尊,容不得他们的半点意见,那肯定会为其治下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由此走向衰亡的。反之,如果一国之君能够胸襟豁达、礼贤下士,处理问题的时候集思广益,则可成就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其国这会变得更加繁荣和昌盛。例如当初藏地在修建布达拉宫时,每天都有许多大臣聚集在一起周密策划、具体协商,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所以雪域藏地最为辉煌的宗教与艺术的结晶---布达拉宫,才经历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至今还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并时时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以往的古人,正因为深解此中的奥妙,故而在行动之前无不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今人却行为鲁莽、举止荒唐,处理问题异常草率,甚至连最基本的思考也忽略过去。这样的人,其所作为无异于愚痴之辈的行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事业则定难成功,日后肯定会追悔莫及。

  今人不仅在人格、智慧等方面较古人卑下,若论及他们的本性,那除了“贪”字冠之外,更别无它种形容。现在的一些贪欲之徒,当他们不顾一切地攫取个人利益之时,那犹如饥饿的豺狼一般,根本不顾及他人死活的丑陋而凶残的面目,让我对之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

  实际上,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内心愿望,那你必须具有端正的态度和善良的心愿,并且在这样的前提下,如理如法地…

《智悲精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