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拥戴他们。有些活佛并不具备清净的戒律、深邃的智慧和广大的功德,仅仅因为他们拥有一点点财富,便立刻受到大家的敬仰,似乎钱财成了衡量他们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此前的某些地位卑下者,一但其地位发生变化,或得到大笔财产,大家也随即见风使舵,对他奴颜婢膝、交口称赞起来!在这个末法时代,世人对智者不生恭敬,对愚者却阿谀奉迎,看到这些可耻的行为,我当然要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世界上那些以各种因缘而富有的修行人,头脑里往往被悭吝的思想所占据。他们非但舍不得利用财物于有益社会人生与佛法利益之方面,更不会对贫苦者进行布施。正如龙猛菩萨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既不享受也不布施,财富反而会成为痛苦的源头。”当这些人临近命终之时,恐怕将身无所剩,只能以恶业随身了。每当看到这些守财奴般的出家人的行为,我也只能对之生起厌烦之心。
可以想象,在这些人短暂的一生中,从早到晚都在辛苦忙碌,不停地积累着财富。如此沉浸于贪欲的游戏中,将日甚一日地远离真正的快乐。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 “拥有一条茶叶肯定会拥有一条茶叶的痛苦,得到一匹马的同时,自然也得到了一匹马的烦恼。”他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还指出:“拥有百数以上羊只的主人,必将堕入一次地狱。”因为得牧场中的牦牛、山羊若造下罪业,其主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其实,一个人的快乐程度与他所拥有的财富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修行人,我想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在如今这个迷乱的年代,却总有一些所谓的修行人沉迷在世间法当中,行为与普通在家人迥然无异。我对此无法不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要知道,以上我所指出的种种过患,可谓满目皆是、令人触目惊心,纵使历经数劫也不能完全道尽。目睹了不如法的出家人的这些行为,我们更应该远远避开这些相似的出家众,前行寂静的处所,去精进修持胜妙的佛法。
前面我曾经讲过,有一些在家人并未听闻过佛法,也从来没有修学过戒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取舍因果,也还情有可原。但有些人明明在善知识面前听受过这些道理,却不能身体力行,还要终日散漫放逸,这的确让人心生厌烦。假若一个人不能认真地守持戒律,并且明知故犯,其过失会较通常不知而犯者更大。相反,如果造下恶业之后,心中能生起强烈的忏悔之心,则过患也会相应减小。因此,当我们理解了佛法中因果不虚的道理后,当力争不造新恶业,且厉力忏悔已作的恶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趋入菩提大道,走向解脱。
然而,如今世人的许多行为却实在是荒唐可笑,令人难以接受。有些人道貌岸然地讲经说法,其实他们的自相续根本没有得到调伏。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通过各种方法毁坏他人的相续,对别人造成极大损害。有些人虽然也懂得一些因果法则,却经常享受世间五欲,五毒烦恼异常深重,他们喜好杀生、邪淫、绞尽脑汁欺诳他人。而当自己有了过失时,便想方设法瞒天过海;如若别人犯下错误,则竭尽讥讽嘲笑之能事。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与佛法的教义背道而驰,只能为众生带来烦恼,每当见到这样的修行者,我都会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我们还会时常碰到这样的一些“金刚道友”:他们于佛法和有意义的事物漠不关心,却特别擅长挑拨离间等小动作。一旦见到别人享受安乐就会妒火中烧,却从不知随喜众生的功德,真乃一群无惭不愧、极不可靠之流。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成办任何事业,却对他人要求极高;有求于人时便慈颜上向,事情过后则形同陌路。这种人的品格极不沉稳,性情也游移不定,品行贤善的人都不应与之交往,否则只会近墨者黑,使自己也于不知不觉中随顺起他而招致堕落。故而,当我一看到这样的小人,立即就会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还有些人自以为精通显密教法,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已通达三藏。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相续中根本不具备慈悲心,嫉妒心与嗔心却像烈火一般炽盛。这些人虽然心高气傲、好为人师,但如果以《佛子行》的要求同他的行为两相对照,就会发现,他连其中一条都难以做到,更谈不上以自己的安乐交换他人痛苦,或者纵遇命难也不杀害众生等境界了。这种人还极易被嫉妒的火焰灼伤,每当见到别人拥有广博的学识、诱人的财富及崇高的地位,就会嫉火中烧,痛楚难忍,就如同某些女人见到其他女人容貌出众,就会感到气愤和沮丧那样。他们其实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每当见到这些人,我也不由得会生起厌烦之心。
还有些高傲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之人,对佛教义理的认识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漏洞,但他们反而认为自己是持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其实他真正是孤陋寡闻,根本不清楚自宗与他宗观点的同异之处。这样,即便是当他在造论讲法之时引用了一些教证,其中也难免会搀杂进自己的大量邪见、分别念。另有一些人尚且不能理解佛经的甚深意趣和高僧大德言辞的密意,就贸然提出质疑,乃至前往辩论,如此一来则很可能造下极大罪业。例如,当年萨迦班智达曾在其所著的一个论典当中,提出并不存在舍利子的观点。他说即使是高僧大德,圆寂后也根本不会有舍利出现。但是当他本人圆寂之后,其遗骨上却出现了很多佛---即舍利子。智慧浅薄的人肯定会由此断定他所造论点有误,其实作为凡夫,我们又怎么能理解圣者的密意呢?
作为业障深重的薄地凡夫,我们几乎无法领会圣者教言的究竟涵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努力接近圣者的智慧。因此,宁玛派弟子应当重视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殊胜开示,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便认为只有自宗的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其它各宗观点通通存在瑕疵。这是因为高僧大德的密意深不可测,他们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往往从各种角度方便诠释佛法义理。如今,的确有一些人在没有真正理解无垢光尊者教言的前提下,便盲目指责尊者的开示过于平淡,并不过人之处;另外一些人则在看也没有看过的前提下就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我们真应当悲愍这些众生,他们或者自以为是,骄慢自傲;或者放弃自己的头脑,盲从他人,其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无知。具有正信之辈则应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思考方式,去尽量理解这些教言,久而久之,自己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才会真正认识到无垢光尊者无论是著述还是生平,所言所行全都符合佛陀教义。同样的道理,对于麦彭仁波切无与伦比的智慧,我们凡夫也不可妄加揣测。他是一位真正的大成就者,在他圆寂之后,其舍利子当中的一颗幻变为文殊大威德金刚像,这在有关资料中有明确记载。像麦彭仁波切这样的金刚上师,无疑是得地菩萨再入娑婆,以其悲心愿力再来度化众生。我这一生中,随身随时带有两位大师的舍利,一位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另一位则是列绕朗巴大师的,我坚信他们都已证取了最高境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几则关于无垢光尊者的小故事。在尊者所处的年代,一些有无智慧之徒在看到尊者表面的行持后,就妄加议论说,尊者不能随顺他人、和合上下;另外,生活也一贫如洗;还有就是居无定所,故而常对众生及轮回生起厌离之意。事实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从一个更深、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尊者的这些所谓 “缺点”,则它们全都反映了尊者真正的悲智之处。他不随顺世人的原因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世人当中,充斥着很多无耻之徒,他们虚伪而又狡诈。如若随顺这样的众生,那岂不是在随顺他们的恶业?临终时必定会追悔莫及、速堕恶趣。
而关于尊者的生活贫困问题,更可见出世人的愚昧与短视:众生被轮回的绳索紧紧捆绑,究其原因皆是因无明而起的贪执。特别是凡夫的种种痛苦,大多摆脱不了钱财的干系。永无魇足地追求财富,会使一个人的贪心不断增长,并最终成为恶趣之因。然而可笑可悲的却是,黑白颠倒的末法时代,像尊者所过的那种无贪无欲的清贫生活,反倒成为了他的过失,还要遭到世人的攻击,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至于对尊者的最后一个曲解,倒是恰恰可以呼应现今人们的种种心态。当人们对世间八法无有任何厌离,只是一味沉溺其中,那么他们何来机会去脱离这轮回的火海?尊者正是因经常观修无常才断除了对现实的贪执。我们也只有依此才能日益淡漠对于世间的贪念,内心也才能生起迫切而无伪的出离心。
对于尊者这样的修证境界,凡夫有几人能了知呢?但他们那滔滔不绝谤法、谤圣的口却似乎永远也不会停息。
一般来讲,其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获悉其修证境界,普通人则以观察其圆寂时的瑞相或灵骨舍利,推知他的成就。无论如休,当我们了解了某位上师的生平事迹,或者确认了他的修证之后,都会对之产生无上信心,绝难退转。所以,不论愚痴之徒和不怀好意的人对麦彭仁波切如何诽谤,我也决不会就此退失对他老人家一丝一毫的信心。不管怎样,通过这些宁玛巴的大成就者、历代传承上师的示现,我们对自己的宗派以及祖师一定要生起定解,这一点对每一个宁玛巴的修行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无垢光尊者曾指出过,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必须通达佛法教义、广闻博学、具有甚深的智慧。不光只他一人如此宣说,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也曾这样提倡过。而一个人若真要达到这种程序,则必须吃透三藏。不惟如此,他还需要把大乘、小乘,以及各个宗派的经典、论典,都视为无比殊胜的教言来加以学习。只有这样,他的所见所闻才能够圆满无碍。否则,一个人的头脑肯定会被狭隘偏见无情遮蔽,并进而生起傲慢之心。比如有的修行人,竟然说什么莲花生大士的开示不正确,或者某某大成就者所造的仪轨不合理等等。作为一句薄地凡夫,你有什么资格对莲师等大成就者横加指责呢?每当见到这样的人,我…
《智悲精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