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生起无上的欢喜心。无垢光尊者也忠告过后人,不要发愿将来修学,而应立即着手修证,争取一生成就。作为大家的上师,我虽不敢自称已经证悟,或者修行境界高深,但自认为对大圆满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见解的,因此总希望能把自己的修行体会与大家共享,让大家也能通达它的甚深密意。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却总有一些人对此持有偏见,认为我在公众面前传讲的窍诀不够殊胜,似乎我有意有所保留。实际上,不论我单独对一人传讲,还是面对数千之众,我讲的都是一模一样的甚深教言。除此之外,我不会再有任何隐瞒,故而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
但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任何人修法也不可能没有违缘,即便是接近登地的圣者,也会遭受种种困苦和挫折。然而,只要值遇障碍时不退失信心,坚定地祈祷上师三宝,做到不为外境所束缚,那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加持和庇护,从而迅速取得成就。
实际上,修行人的内心一旦具足正念,即使外境上有天魔外道的百般技俩也不会被其伤害,魔王波旬当年就曾在佛陀面前亲口承认过这一点。从本质而言,天魔外道并不具备从实质上毁坏一个三宝弟子的能力,因而如果我们信念坚定,哪怕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都能遣除它们的无尽损害。以上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宣说的珍贵教言,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必须相信这些金刚语,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老人家才是绝对不虚语、不诳语的真实语者。假如我们对此尚不能生起坚定的信解,甚至还要妄加怀疑,那就只能证明自己的狂妄、愚痴之辈了。
目前有许多修行人一旦在社会上拥有一点点名气,便会骄横、自以为是起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贯正确。因而不需要再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与建议。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浅薄无知、名不副实之徒。而他们身边一些盲目的追随者,也大多是不辨是非之辈。现代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谓愚昧无知,根本不具备区分智者和愚者的能力,能慧眼识人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在五浊恶世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完全是因为现在的人根本就不重视出家的内证功德,他们看重的只是一个师父的外表与名声。日久成习,这些人当然就会失去对他人品质的判断能力。所以世间人常常被人误解,或是误解他们;背离僧侣规则的非法之徒,却常常被认为是无拘无束的证悟者;明显的破戒行为,硬要被人们当作独特的善巧方便;阴险狡诈者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智慧;凶残暴虐之人非要被当作浑身充满英雄气概;而恶意中伤他人、搬弄是非者,世人反交口称赞他能言善辩、口才出众......现在的人本身就缺乏闻思修,因而又怎能辨别善恶?
其实,衡量一个出家僧众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内在的悲与智;他有无舍已为天下众生的悲心,他有无证悟法界实相的智慧。可惜的是,世间人却总是背离这样的标准,有意无意地被愚痴之见所左右。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心生厌烦!
这更加让我想起了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当尊者年幼时,他非常擅长辩论,结果竟因此独怒了许多败在他手下的僧人。最终,那些人竟企图将他从僧团中开除出去。这时的尊者只能无可奈何地要求父亲带自己回家。岂料尊者的上师却对尊者的父亲说:“你儿子是一位班智达,请你不要带他回去。”并且还当众禁止僧团开除尊者。最后,无垢光尊者果然不负其上师之望,成为宁玛巴的一代宗师。可惜的是,像尊者的上师那样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现在已越来越稀少了。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与此相反的例子也同样存在:当所根索仁波切在求学期间,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苦,他于万般无奈之中只好前往另一座寺院,去投靠自己的哥哥。但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哥哥竟是一位薄情寡意之人,他仅仅送给根索仁波切一块大蒜,并且要他不要说出身份,以免他自己受牵连。想到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都已是这番光景,根索秋扎仁波切在伤心而又无奈之余,便将施与的大蒜绑在脚上,一边走一边反复地自言自语:“我的哥哥不让我说出我是他的弟弟......”
除去以上种种不如法之行为,现在还有许多表里不一的修行者。例如有人开口闭口都不离无常,似乎他已将万法的本性参透。实际上这种人却牢牢执著诸法为常有,并终日忙碌于积累财富,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得到今世的利益;另外有部分人则整天将慈无量心的悲无量心挂在嘴边,但若详细观察其相续,我们却难以发现他们有一丝一毫的菩提心。这些伪善之徒即使对叮咬自己的蚊虫也不放过,往往按捺不住地要将它们立即拍死;还有些人经常说什么人生如梦如幻,实际上他并未领悟其究竟涵义。看看他们追名逐利、散漫度日、完全沉湎于世俗事物当中的情态,我们就可了知这一点;还有的人尚未调伏自己的相续,便号称已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识,故而经常轻视、诋毁他人。他们甚至狂妄到还要观察上师的所谓“过失”,并对持戒清净的大成就者也进行种种歪曲和诽谤。这种人的行为狂放、无知、自造罪业,早已成为佛教内部的老油条。其思想就如同盛放酥油的牛皮口袋那样冥顽不化、无法调柔。
而有些人在外在的显现上,行持倒是比较精进,然而他们的内心境界却不能与之般配。想当初华智仁波切在翻身上马的同时,即可瞬间就观想到七百位圣尊,其修证程度于此就可见一斑。我们当然也应在这方面要多加努力。例如顶礼的时候,就应将上师三宝及其他圣尊观想清楚,单纯贪图速度快并不如法,这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已有明确要求。此外,诵经念咒也应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现在,有的维那师甚至不能标准地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种现象真是令人非常失望。
还有些人只注重身、语方面是否清净,也就是说他们只关心外在的威仪,却忽略了内心的起心起念。这样即就是他们说起话来再小心谨慎,内心也并无多少功德。这样做就犹如一个人只关心洗脸、洗澡,以便使皮肤洁白干净,但却从来不懂得清洗灵魂一样。其实,如果我们要真正进行清洗的话,首先应洗净的便是自心中的贪、嗔、痴的种种妄念。否则,我们绝对不可能行持货真价实的贤善行为,只能依靠一些虚假的举止来掩饰内心的苍白,这岂不是自欺欺人、表里不一?
现代人往往还流于散乱,不能甘于寂寞,大多数人都喜欢到喧哗的场所打发时光。如果日常生活中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也都会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如果身边有纠葛发生,人们便更加兴奋莫名。所谓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观火,而好事之徒则更会以说三道四为之推波助澜。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曾宣说了观看聚会的过失,并要求大家应将身体安住于房屋中,自心应安住于身体中。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也讲述了作为一名行者应当时常安住一处的道理。然而,现如今莫说不观看聚会,或者时常安住一处,就连大家讲话时的嗓门也变得越来越粗大。其实,作为修行人平日里应当心性调柔、轻声慢语,千万别随意高声叫喊。当然,如果遭遇灾难或重大事件,则应另当别论。
提及出家人不能流于散乱,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这里聚集了这么多的僧众,能不散乱吗?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眷属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这难道不也是散乱吗?如此质问的人实则并不清楚散乱的内在根源---人数之多寡并非造成散乱的根本原因。如果心念容易为外境牵染,即便独居深山,也会产生如是之过患。
现在,还有些人自认为是金刚上师,但他实际上从未修持过任何密宗仪轨,更谈不上生圆次第的种种境界。不过他却敢经常泄露秘密(所谓泄露秘密,是指于非法器前宣讲密法),失毁密戒。有的人从未得到过密乘灌顶,也没有听受过任何教言,既无圆满的念诵仪轨,更不了解密续部的究竟涵义,就轻率地向他人传授灌顶,或行持其他密宗事业,这样一来势必对密法造成极大的过患。本来,根据仪轨要求,无论主修任何密法都必须将主尊的心咒念诵圆满,同时还得闭关六个月。如果念诵尚未圆满就为他人灌顶、开光,或者从事其他一些法事活动,这种行为则肯定不如理如法。无论是开光还是灌顶,都可求开光者及灌顶者将本法修持圆满。
另有些人因主修魔王法而获得了魔加持,并因此具备了些许能力,从此就开始摄受起弟子来。这些人虽然也可以治愈一些疾病,并让其门下弟子获取一些财富,或者得到其他一些暂时性利益,但却永远不可能使自他获得究竟恒常之解脱。而且这种情况再进一步发展下去,便很有可能着魔着鬼,以致把自己搞得颠倒错乱。就一般情况而言,修行人只要专心祈祷上师三宝,不必修持其他护法、神祗,就可成就所愿。要知道,在我们赖以栖身的世间,或隐或显的鬼神虽然多得难以计数,却鲜见具有菩提心者。故而,修行人对他们决不可生起太大信心,更不能对其出世间的能力产生妄见。
也许有些上师证量非凡、境界高深莫测,但即使如此,他们在调化弟子时,还是应该在显现上做到严格要求自他,并谨慎行事。过去的敦珠仁波切和阿写喇嘛均是已证悟无上大圆满的瑜伽士,像他们这类上师即便行持禁行也不会产生任何过失。但如果他们的某些弟子在尚未通达无有勤作的本性实义之前,即使身处在如他们二位一般的大菩萨面前,最好也还是要精研戒律并如法修行。否则的话,他们依然会堕入歧途。第一世敦珠仁波切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弟子曾杀害过众生的生命,但他却还自我辩解说,是在以所谓无有执著的方式杀生。这种说法显而易见是一种借口与夸饰。
一般而言,有些高僧大德往往因害怕为名声所累,故而决不贪计个人声誉,他们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调化众生;而还有一些大成就者则会以种种利益救度有情。想当年,华智仁波切和贡珠云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并且私交甚笃。当时,贡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起居坐卧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身边的马匹和其他财富也多得难以数计。有…
《智悲精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