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28]这是第一种“依”。是以依他起的心识为依,其实就是以阿赖耶识为依。通过在此“所依”上发生的转变或转依,即转舍阿赖耶识上的染污部分由此转得其圆成实性,这也体现了唯识的解脱模式。这种依就是所谓的“有为依”。又“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29](这即是《成论》中的第二种“依”。这里的唯识真如也即是空之圆成实性。凡夫虽然本俱此空性真如但因无明烦恼而不知,由此轮回受苦。当断除无明烦恼就证此空性真如,由此即获得转依。这段话体现了以真如无为法作为所依而由从凡至圣转变解脱的意趣。万法以第八识为依得以显现,而依他起的第八识又以空之圆成实自性为所依,在这里第八识与空性(依他起与圆成实性)其实就是自相与共相或者说事与理的关系。所以如果假设“无为依”纯粹是以真如空性为依,那这样的所谓“无为依唯识学”唯识学中从来就有,玄奘法师也并未刻意不谈了。不过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以“空性为依”思想就唯识学的理论整体来看,它属于唯识法性学(三自性)范畴,只能算作唯识理论大厦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并且也不能代表唯识理论的整体特质。唯识学是以“阿赖耶识缘起”理论为其核心价值的。所以“有为依”与“无为依”在唯识学中各自分量不同,不能相提并论。如果把这种“以真如空性为依”拔高为“无为依唯识学”概念,那是对唯识学理论特质把握的失准。并且这种“纯粹以空性为所依”思想与如来藏思想也没有任何关系。
笔者认为任何思想在其早期阶段因为理论的尚未成熟,都会出现一些纰漏,唯识学也不例外,故而造成早期唯识学个别典籍中混入了如来藏思想,这是《大乘庄严经论》中出现如来藏思想的原因,也是对此问题的解释。如果凭此就认为“唯识学与如来藏二者可以包容并蓄,只是到了后期唯识学才刻意将二者人为的割裂”,这样的观点过于停留在表面,而无视唯识学与如来藏二者在理论上异质之事实。唯识学与如来藏是印度大乘佛法两种异质的理论体系,它们之间不可能包容不悖。“在早期唯识学阶段如来藏与唯识学并存不悖”的观点有待商榷,至于“无为依唯识学”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唯识学的理论特质与核心是作为有为法的“赖耶缘起”,也即是所谓的“有为依唯识学”。至于《楞伽》、《密严》中的如来藏与唯识学合流现象,这是如来藏放弃了自身的理论特质而归顺了唯识学的结果。在这两经中如来藏仅仅保留了其名称,而内涵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从而与唯识学成为一体。不过如此一来如来藏与唯识间仅仅是名称上的差异而已,因为如来藏的实质已经被解构。
总结
因为如来藏理论的多变与复杂性以及唯识学个别典籍中的如来藏因素,所以造成唯识学与如来藏关系问题变得复杂。但是我们站在客观的理论层面对两者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后,其实两者间的关系问题不难判断。唯识学与如来藏两者理论差异很大,很多方面甚至彼此对立,并且它们所依的典籍也各自独立。所以如来藏与唯识学从理论上自成体系,意趣不同。但是它们彼此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否定的。如来藏对唯识学的影响使得《大乘庄严经论》中混杂了如来藏性觉思想,使得在菩提“本觉”与“后得”问题上原本彼此对立两家,奇怪的出现在同一部论中。这是早期唯识学理论尚未成熟造成的纰漏。而唯识学对如来藏的影响其结果是导致《楞伽》、《密严》二经的出现。使得部分如来藏人放弃或修正了如来藏之原本思想,保留其概念而汇入唯识学流之中。如此一来如来藏与唯识学间仅仅成为名称的不同而已,因为如来藏的实质已被解构,实际已成唯识学。
[1]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0016c。
[2]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0015b。
[3] 出自《大正藏》第12册,p222b。
[4] 出自《大正藏》第2册, p0527b。
[5]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012c。
[6] 出自《大正藏》第9册,p196b。
[7] 出自《大正藏》第9册, p0296c。
[8] 出自《大正藏》第12册, p0395b。
[9] 出自《大正藏》第12册, p381c。
[10]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055b。
[11] 出自《大正藏》第16册,p457b。
[12]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840a。
[13]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821a-b。
[14]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0056a。
[15] 出自《大正藏》第2册,p526b。
[16]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0051a。
[17] 出自《大正藏》第16册,p0776a。
[18] 出自《大正藏》31册,p466b。
[19]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0051a。
[20] 出自《大藏经补编》(华宇出版社)第9册,p137。
[21] 出自《大藏经补编》第9册,p137。
[22] 出自《大藏经补编》第9册,p137。
[23] 出自《大正藏》第16册,p0727b。
[24] 出自《大正藏》第31册,p593b。
[25] 出自《大藏经》第31册,p0598b。
[26]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046c。
[27]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055b。
[28]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051a。
[29] 出自《大正藏》第31册, p0051a。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慧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