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28]這是第一種“依”。是以依他起的心識爲依,其實就是以阿賴耶識爲依。通過在此“所依”上發生的轉變或轉依,即轉舍阿賴耶識上的染汙部分由此轉得其圓成實性,這也體現了唯識的解脫模式。這種依就是所謂的“有爲依”。又“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爲轉依。”[29](這即是《成論》中的第二種“依”。這裏的唯識真如也即是空之圓成實性。凡夫雖然本俱此空性真如但因無明煩惱而不知,由此輪回受苦。當斷除無明煩惱就證此空性真如,由此即獲得轉依。這段話體現了以真如無爲法作爲所依而由從凡至聖轉變解脫的意趣。萬法以第八識爲依得以顯現,而依他起的第八識又以空之圓成實自性爲所依,在這裏第八識與空性(依他起與圓成實性)其實就是自相與共相或者說事與理的關系。所以如果假設“無爲依”純粹是以真如空性爲依,那這樣的所謂“無爲依唯識學”唯識學中從來就有,玄奘法師也並未刻意不談了。不過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這種以“空性爲依”思想就唯識學的理論整體來看,它屬于唯識法性學(叁自性)範疇,只能算作唯識理論大廈中的一個部分而已,並且也不能代表唯識理論的整體特質。唯識學是以“阿賴耶識緣起”理論爲其核心價值的。所以“有爲依”與“無爲依”在唯識學中各自分量不同,不能相提並論。如果把這種“以真如空性爲依”拔高爲“無爲依唯識學”概念,那是對唯識學理論特質把握的失准。並且這種“純粹以空性爲所依”思想與如來藏思想也沒有任何關系。
筆者認爲任何思想在其早期階段因爲理論的尚未成熟,都會出現一些纰漏,唯識學也不例外,故而造成早期唯識學個別典籍中混入了如來藏思想,這是《大乘莊嚴經論》中出現如來藏思想的原因,也是對此問題的解釋。如果憑此就認爲“唯識學與如來藏二者可以包容並蓄,只是到了後期唯識學才刻意將二者人爲的割裂”,這樣的觀點過于停留在表面,而無視唯識學與如來藏二者在理論上異質之事實。唯識學與如來藏是印度大乘佛法兩種異質的理論體系,它們之間不可能包容不悖。“在早期唯識學階段如來藏與唯識學並存不悖”的觀點有待商榷,至于“無爲依唯識學”的說法也不能成立,因爲唯識學的理論特質與核心是作爲有爲法的“賴耶緣起”,也即是所謂的“有爲依唯識學”。至于《楞伽》、《密嚴》中的如來藏與唯識學合流現象,這是如來藏放棄了自身的理論特質而歸順了唯識學的結果。在這兩經中如來藏僅僅保留了其名稱,而內涵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從而與唯識學成爲一體。不過如此一來如來藏與唯識間僅僅是名稱上的差異而已,因爲如來藏的實質已經被解構。
總結
因爲如來藏理論的多變與複雜性以及唯識學個別典籍中的如來藏因素,所以造成唯識學與如來藏關系問題變得複雜。但是我們站在客觀的理論層面對兩者進行認真細致的梳理後,其實兩者間的關系問題不難判斷。唯識學與如來藏兩者理論差異很大,很多方面甚至彼此對立,並且它們所依的典籍也各自獨立。所以如來藏與唯識學從理論上自成體系,意趣不同。但是它們彼此間的影響也是不容否定的。如來藏對唯識學的影響使得《大乘莊嚴經論》中混雜了如來藏性覺思想,使得在菩提“本覺”與“後得”問題上原本彼此對立兩家,奇怪的出現在同一部論中。這是早期唯識學理論尚未成熟造成的纰漏。而唯識學對如來藏的影響其結果是導致《楞伽》、《密嚴》二經的出現。使得部分如來藏人放棄或修正了如來藏之原本思想,保留其概念而彙入唯識學流之中。如此一來如來藏與唯識學間僅僅成爲名稱的不同而已,因爲如來藏的實質已被解構,實際已成唯識學。
[1]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0016c。
[2]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0015b。
[3] 出自《大正藏》第12冊,p222b。
[4] 出自《大正藏》第2冊, p0527b。
[5]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012c。
[6] 出自《大正藏》第9冊,p196b。
[7] 出自《大正藏》第9冊, p0296c。
[8] 出自《大正藏》第12冊, p0395b。
[9] 出自《大正藏》第12冊, p381c。
[10]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055b。
[11] 出自《大正藏》第16冊,p457b。
[12]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840a。
[13]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821a-b。
[14]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0056a。
[15] 出自《大正藏》第2冊,p526b。
[16]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0051a。
[17] 出自《大正藏》第16冊,p0776a。
[18] 出自《大正藏》31冊,p466b。
[19]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0051a。
[20] 出自《大藏經補編》(華宇出版社)第9冊,p137。
[21] 出自《大藏經補編》第9冊,p137。
[22] 出自《大藏經補編》第9冊,p137。
[23] 出自《大正藏》第16冊,p0727b。
[24] 出自《大正藏》第31冊,p593b。
[25] 出自《大藏經》第31冊,p0598b。
[26]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046c。
[27]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055b。
[28]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051a。
[29] 出自《大正藏》第31冊, p0051a。
《如來藏與唯識學關系問題之分析(慧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