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慧仁)▪P3

  ..续本文上一页,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自性清净涅槃在《成论》中将之定义为空性真如,它是心的本性,所以是本俱的,但是因为有无明烦恼所以凡夫无法体验此真如,当断除染污后此本俱的空性就向解脱者真正呈现(或者说解脱者亲证了心之空性本性)。又如“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19]此中的唯识真如即二空真如,也即是圆成实自性或自性清净涅槃。众生缘生不实,故此空性为本来俱足,众生虽有烦恼所缠但此空性作为法性依旧俱之(故为如虽性净,而相杂染),而烦恼断尽后,此空性只是相对解脱主体亲证显现而已,此空性不是前无后有(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样的表述很早就有,在部派佛教时期还引起一番争论,如来藏思想只是受其影响启发而已,非是其专利。故而在唯识学中也用了这样的表述来论理。所以仅凭出现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语句就认定为如来藏思想此判断是草率的,否则我们可以说玄奘唯识学也包含了如来藏思想,也包容有“无为依唯识学”了。

  再来看《辩法法性论》,其主要内容即是论开头所言“由知何所断,有余所应证,欲辩彼等相,故我造此论。此等一切,二类所摄。法表生死,法性表三乘涅槃。”[20]论中用唯识三自性理论阐释何为虚妄分别(应断),何为真如实相(应证)。至于法性的定义论中说的非常清楚,那即是唯识的圆成实自性。论云:“由六种相通达法性是为无上。。。。悟达彼自性谓无垢真如。于一切种唯真如现,此即转依圆成实。”[21] 此论的内容性质与《辩中边论》大致相同,主要阐释唯识三自性理论,属于唯识法性学范畴,与如来藏毫无关系。之所以被误判的原因估计也是因为论中有那么一句:“通达自性谓无垢真如,不现客尘,唯现真如。”[22]

  《楞伽》与《密严》成立的年底较晚,不属于唯识早期经典。在二经中都有如来藏概念的出现,但是此二经对如来藏的定义已经与正统如来藏有所不同。此二经中的如来藏非是一个本觉的心体,而是作为阿赖耶识的空之本性,其实也就是唯识的圆成实自性或自性清净涅槃。对此最清晰的论述即是《密严经》中着名的:“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密严经》中关于如来藏的定义及其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更有论述:“仁主。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意从心生余六亦然。如是多种于世法中而为差别。仁主。阿赖耶识。虽与能熏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23]阿赖耶识永恒明洁之性,也就是如来微妙之藏(如来藏)。或者说如来藏即阿赖耶识之本性。所以笔者以为《楞伽》与《密严》二经中虽然出现有如来藏的概念,但此如来藏与正统如来藏思想不同。它成为第八识的识性,相当与唯识三自性中的理之圆成实性。不过与正统唯识学对比,此二经令人多少感觉理论上的别扭。不象是出自正统唯识学,应该出自如来藏学人的手笔。故笔者将此二经看做是“印度如来藏放弃自身理论特质归投入唯识学中而成的着作”。在此二经中如来藏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其思想内涵已经与正统的如来藏思想不同,而是等同于唯识学的圆成实自性。所以凭着“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就认为“如来藏与唯识学并不矛盾”或者“如来藏是唯识学的依附”的观点是有问题,因为真正的如来藏思想具有与唯识学完全不同的理论特质。《楞伽》《密严》二经中的“如来藏”已不能代表真正的印度如来藏,而只是作为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已。

  早期唯识学典籍中真正出现如来藏思想的严格来讲只有《大乘庄严经论》。此经既有转八识以成四智这样纯唯识学的理论,同时也确实出现了如来藏思想。如经云:“释曰。菩萨善生有四义。一者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者生母生,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者胎藏胜,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四者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24]其中的“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即是典型的如来藏性觉思想。并且经中有关三自性的理论与唯识学的通论也有不同。论云:“释曰:无二是第一义,五种示现。非有者,分别依他二相无故。非无者,真实相有故。”[25]论中将依他起自性与分别起自性都划归为无,唯有圆成实性为有。这与唯识学认为依他起为有的一般定论不同。就其原因与此论混杂了如来藏思想有关。因为在如来藏思想中唯有如来藏是真实的,余者都为虚妄不实。

  虽然在早期唯识学典籍中真正出现如来藏思想的只有《大乘庄严经论》,但就此一论所带来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有学者认为“以阿赖耶识缘起为主轴”的唯识思想与“以真如无为法缘起为主轴”的如来藏思想二者和谐共处于早期唯识学中,它们并不矛盾与异质。早期唯识学中突出“赖耶缘起”的部分被称为“有为依唯识学”,强调如来藏部分则被称为“无为依唯识学”,它们构成了“根本唯识学”。如来藏与唯识学的不可调和性是后人刻意所致,尤其是玄奘法师”。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就是因为少量唯识学典籍中出现了如来藏思想。对于《大乘庄严经论》中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是因此就下断言“唯识学可以或者说本来就包含有如来藏思想。”亦或其它?对此我们在下面重点分析。

  五、关于“无为依唯识学”之说能否成立之问题

  所谓“有为依唯识学”是以阿赖耶识为核心并突出其作用。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根本识,它是心识真正的主体,它收藏业力,与前七转识的熏习互为因果,而且它是轮回的主体。唯识学以八识理论对原始佛教的六识说做了补充,完善了业感缘起说。按唯识的理论,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由此阿赖耶识也成为万法的所依。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唯识学的理论大厦是以第八识作为基石得以展开。这即是“有为依唯识学”大意。而所谓“无为依唯识学”之“无为”指如来藏,“依”的意思突出了如来藏的核心地位。万法以如来藏为其所依,万法以如来藏得以开显。这与“有为依唯识学”突出阿赖耶识有所不同。这两种思想能互相包容、并存、不悖吗?其实从前面对如来藏与唯识学的比较分析中已经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而且在许多重要的观点上彼此甚至对立冲突。唯识学与如来藏理论建立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早期佛教简单的心识理论所带来的理论困难,各自对之进行了弥补。但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对此解决的方案各自不同,由此建构的理论整体也意趣迥异。唯识学建立一个自身体性相续无常但作用不间断的第八识来担负起轮回与业力的载体功能。唯识学的第八识不具有任何实体性质。而如来藏建立的是一个真常妙心,由其来充当痛苦记忆的累积体,解脱的可能由此得以保证。如来藏的功能还有很多,包括成为解脱后的主体。此真常妙心明显带有实体意味,与唯识学的第八识“恒转”的体性完全不同。虽然后来如来藏的定义似乎与空性等同,但是因其一贯的“本觉”理念,所以如来藏从来就是一个心体而非真正的“性空之理”,这是认识印度如来藏需要注意的。往往很多人因为如来藏后来回归“空”,就错误的认为如来藏就是空性了。唯识学则特别强调觉悟是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得,称为“菩提后得”。这与如来藏的“性觉”思想又是一极大的差异。唯识学与如来藏的差异若要细论还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在解脱观上二者也大相径庭。故“在早期唯识学中如来藏与唯识学可以并行不悖”这样的观点是无视唯识学与如来藏理论差异这一事实的。

  另外我们对“无为依唯识学”的提法稍作探讨。首先如来藏究竟能否归属无为法?虽然在如来藏的经典中很多时候是把如来藏与真如等同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来藏的定性虽然前后有变化,但其中一直暗含有“性觉”理念。如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就仍然含有性觉思想,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舍利弗言。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舍利弗言。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舍利弗言。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故.........舍利弗。如来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如来智能功德。”《宝性论》的成立时间属于如来藏思想的后期阶段,它是印度如来藏理论的集大成者。既然如来藏具有如来的智能,所以其必定还是一个心体,而非作为无为法的空性之理。也就是说如来藏其实从来就是一个有为的心体,而不是真正的无为法。所以“无为依”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

  若抛开“性觉”问题,假设如来藏就是“空之理”,如此虽然所谓“无为依”能成立,但以“空之理为依”这样的思想唯识学中一直就有,哪怕到了后期也是注重的。唯识三自性中的圆成实自性与自性清净涅槃都指空性真如。如《成唯识论》关于三自性的定义:“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等如空花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26]圆成实性即二空真如,也即是依他起心识的真实本性。又“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性本净,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7]这样的表述字面上似乎与如来藏相去不远,但其本质不同,此处本来清净的自性是指心识的空性。而在玄奘唯识学中并不是光讲“有为依唯识”,其也有说到“无为依”的。《成论》中在解释“转依”时,就提到二种“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慧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