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自性清淨涅槃在《成論》中將之定義爲空性真如,它是心的本性,所以是本俱的,但是因爲有無明煩惱所以凡夫無法體驗此真如,當斷除染汙後此本俱的空性就向解脫者真正呈現(或者說解脫者親證了心之空性本性)。又如“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爲轉依。”[19]此中的唯識真如即二空真如,也即是圓成實自性或自性清淨涅槃。衆生緣生不實,故此空性爲本來俱足,衆生雖有煩惱所纏但此空性作爲法性依舊俱之(故爲如雖性淨,而相雜染),而煩惱斷盡後,此空性只是相對解脫主體親證顯現而已,此空性不是前無後有(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這樣的表述很早就有,在部派佛教時期還引起一番爭論,如來藏思想只是受其影響啓發而已,非是其專利。故而在唯識學中也用了這樣的表述來論理。所以僅憑出現了“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語句就認定爲如來藏思想此判斷是草率的,否則我們可以說玄奘唯識學也包含了如來藏思想,也包容有“無爲依唯識學”了。
再來看《辯法法性論》,其主要內容即是論開頭所言“由知何所斷,有余所應證,欲辯彼等相,故我造此論。此等一切,二類所攝。法表生死,法性表叁乘涅槃。”[20]論中用唯識叁自性理論闡釋何爲虛妄分別(應斷),何爲真如實相(應證)。至于法性的定義論中說的非常清楚,那即是唯識的圓成實自性。論雲:“由六種相通達法性是爲無上。。。。悟達彼自性謂無垢真如。于一切種唯真如現,此即轉依圓成實。”[21] 此論的內容性質與《辯中邊論》大致相同,主要闡釋唯識叁自性理論,屬于唯識法性學範疇,與如來藏毫無關系。之所以被誤判的原因估計也是因爲論中有那麼一句:“通達自性謂無垢真如,不現客塵,唯現真如。”[22]
《楞伽》與《密嚴》成立的年底較晚,不屬于唯識早期經典。在二經中都有如來藏概念的出現,但是此二經對如來藏的定義已經與正統如來藏有所不同。此二經中的如來藏非是一個本覺的心體,而是作爲阿賴耶識的空之本性,其實也就是唯識的圓成實自性或自性清淨涅槃。對此最清晰的論述即是《密嚴經》中著名的:“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密嚴經》中關于如來藏的定義及其與阿賴耶識的關系更有論述:“仁主。心性本淨不可思議。是諸如來微妙之藏如金在礦。意從心生余六亦然。如是多種于世法中而爲差別。仁主。阿賴耶識。雖與能熏及諸心法。乃至一切染淨種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潔。”[23]阿賴耶識永恒明潔之性,也就是如來微妙之藏(如來藏)。或者說如來藏即阿賴耶識之本性。所以筆者以爲《楞伽》與《密嚴》二經中雖然出現有如來藏的概念,但此如來藏與正統如來藏思想不同。它成爲第八識的識性,相當與唯識叁自性中的理之圓成實性。不過與正統唯識學對比,此二經令人多少感覺理論上的別扭。不象是出自正統唯識學,應該出自如來藏學人的手筆。故筆者將此二經看做是“印度如來藏放棄自身理論特質歸投入唯識學中而成的著作”。在此二經中如來藏只是作爲一個概念,其思想內涵已經與正統的如來藏思想不同,而是等同于唯識學的圓成實自性。所以憑著“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就認爲“如來藏與唯識學並不矛盾”或者“如來藏是唯識學的依附”的觀點是有問題,因爲真正的如來藏思想具有與唯識學完全不同的理論特質。《楞伽》《密嚴》二經中的“如來藏”已不能代表真正的印度如來藏,而只是作爲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已。
早期唯識學典籍中真正出現如來藏思想的嚴格來講只有《大乘莊嚴經論》。此經既有轉八識以成四智這樣純唯識學的理論,同時也確實出現了如來藏思想。如經雲:“釋曰。菩薩善生有四義。一者種子勝,以菩提心爲種子故。二者生母生,以般若波羅蜜爲生母故。叁者胎藏勝,以福智二聚住持爲胎藏故。四者乳母勝,以大悲長養爲乳母故。”[24]其中的“福智二聚住持爲胎藏故”即是典型的如來藏性覺思想。並且經中有關叁自性的理論與唯識學的通論也有不同。論雲:“釋曰:無二是第一義,五種示現。非有者,分別依他二相無故。非無者,真實相有故。”[25]論中將依他起自性與分別起自性都劃歸爲無,唯有圓成實性爲有。這與唯識學認爲依他起爲有的一般定論不同。就其原因與此論混雜了如來藏思想有關。因爲在如來藏思想中唯有如來藏是真實的,余者都爲虛妄不實。
雖然在早期唯識學典籍中真正出現如來藏思想的只有《大乘莊嚴經論》,但就此一論所帶來的問題是無法回避的,有學者認爲“以阿賴耶識緣起爲主軸”的唯識思想與“以真如無爲法緣起爲主軸”的如來藏思想二者和諧共處于早期唯識學中,它們並不矛盾與異質。早期唯識學中突出“賴耶緣起”的部分被稱爲“有爲依唯識學”,強調如來藏部分則被稱爲“無爲依唯識學”,它們構成了“根本唯識學”。如來藏與唯識學的不可調和性是後人刻意所致,尤其是玄奘法師”。這種觀點的依據主要就是因爲少量唯識學典籍中出現了如來藏思想。對于《大乘莊嚴經論》中出現的如來藏思想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是因此就下斷言“唯識學可以或者說本來就包含有如來藏思想。”亦或其它?對此我們在下面重點分析。
五、關于“無爲依唯識學”之說能否成立之問題
所謂“有爲依唯識學”是以阿賴耶識爲核心並突出其作用。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根本識,它是心識真正的主體,它收藏業力,與前七轉識的熏習互爲因果,而且它是輪回的主體。唯識學以八識理論對原始佛教的六識說做了補充,完善了業感緣起說。按唯識的理論,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由此阿賴耶識也成爲萬法的所依。從某種角度可以認爲唯識學的理論大廈是以第八識作爲基石得以展開。這即是“有爲依唯識學”大意。而所謂“無爲依唯識學”之“無爲”指如來藏,“依”的意思突出了如來藏的核心地位。萬法以如來藏爲其所依,萬法以如來藏得以開顯。這與“有爲依唯識學”突出阿賴耶識有所不同。這兩種思想能互相包容、並存、不悖嗎?其實從前面對如來藏與唯識學的比較分析中已經發現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而且在許多重要的觀點上彼此甚至對立沖突。唯識學與如來藏理論建立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爲了解決早期佛教簡單的心識理論所帶來的理論困難,各自對之進行了彌補。但是唯識學與如來藏對此解決的方案各自不同,由此建構的理論整體也意趣迥異。唯識學建立一個自身體性相續無常但作用不間斷的第八識來擔負起輪回與業力的載體功能。唯識學的第八識不具有任何實體性質。而如來藏建立的是一個真常妙心,由其來充當痛苦記憶的累積體,解脫的可能由此得以保證。如來藏的功能還有很多,包括成爲解脫後的主體。此真常妙心明顯帶有實體意味,與唯識學的第八識“恒轉”的體性完全不同。雖然後來如來藏的定義似乎與空性等同,但是因其一貫的“本覺”理念,所以如來藏從來就是一個心體而非真正的“性空之理”,這是認識印度如來藏需要注意的。往往很多人因爲如來藏後來回歸“空”,就錯誤的認爲如來藏就是空性了。唯識學則特別強調覺悟是需要後天的努力才能獲得,稱爲“菩提後得”。這與如來藏的“性覺”思想又是一極大的差異。唯識學與如來藏的差異若要細論還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在解脫觀上二者也大相徑庭。故“在早期唯識學中如來藏與唯識學可以並行不悖”這樣的觀點是無視唯識學與如來藏理論差異這一事實的。
另外我們對“無爲依唯識學”的提法稍作探討。首先如來藏究竟能否歸屬無爲法?雖然在如來藏的經典中很多時候是把如來藏與真如等同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如來藏的定性雖然前後有變化,但其中一直暗含有“性覺”理念。如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就仍然含有性覺思想,這在前面已經提到:“舍利弗言。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舍利弗言。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義者。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能功德。”《寶性論》的成立時間屬于如來藏思想的後期階段,它是印度如來藏理論的集大成者。既然如來藏具有如來的智能,所以其必定還是一個心體,而非作爲無爲法的空性之理。也就是說如來藏其實從來就是一個有爲的心體,而不是真正的無爲法。所以“無爲依”的提法本身就有問題。
若抛開“性覺”問題,假設如來藏就是“空之理”,如此雖然所謂“無爲依”能成立,但以“空之理爲依”這樣的思想唯識學中一直就有,哪怕到了後期也是注重的。唯識叁自性中的圓成實自性與自性清淨涅槃都指空性真如。如《成唯識論》關于叁自性的定義:“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26]圓成實性即二空真如,也即是依他起心識的真實本性。又“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性本淨,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7]這樣的表述字面上似乎與如來藏相去不遠,但其本質不同,此處本來清淨的自性是指心識的空性。而在玄奘唯識學中並不是光講“有爲依唯識”,其也有說到“無爲依”的。《成論》中在解釋“轉依”時,就提到二種“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
《如來藏與唯識學關系問題之分析(慧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