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P20

  ..续本文上一页唯识论》释真如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体遍常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真如之所以不同于事物自相,是因为事物自相“局法体故,不通于余”,而真如则是遍在的超验实在,贯通宇宙一切森罗万象。真如之所以不同于事物共相,是因为第一种空、无我的抽象的共相理则,“虽遍诸法,体非实有”;而第二种作为识变的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共相,也是唯局同类,不通于余,不具有真如超验本体的遍在性。所以,唯识宗才说真如不同于事物共相。

  从唯识宗对真如与自、共相的简别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真如既是实有,而且也遍在于宇宙一切法。作为一种遍在的绝对实在,真如是个具有本体性质的概念。我们对本体一词的规定是指现象世界的超越的存在基体。它的特点是:首先,本体具有超越性,它是超越于经验世界之上,是绝对真实的形上实在;其次,本体具有内在性,它并非脱离经验世界,而是内在于现象世界,是现象世界的存在真性。唯识宗的真如,就是这样一个本体的概念。首先,唯识宗也是认为真如具有超越性,它不生不灭,常寂无为;其次,真如并非在识变的世界之外的存在,而是内在于识变世界,是识变世界的本性,如《成唯识论》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唯识宗所说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真如本体,其实是一切现象事物存在的超越依据,是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存在,以作为现象世界存在之价值所依。显然,这是一个价值论意义上的本体概念。

  唯识宗的真如本体接近于西方康德哲学所讲的本体概念。康德哲学中的本体,是指“noumenon”。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现象世界超感触的基体,主要是指物自身(也包括睿智存在者、灵魂等)。在康德哲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的划分,即超越的本体世界与经验的现象世界。其中,现象世界是由人的理性运用先验范畴统合感觉材料而成的表相世界,并不是事物自身。而本体世界则是物自身的世界,物自身是超验的本体,人的理性能力只能运用于经验表相世界而不能认知本体。本体并不是在现象世界之外,而就在其中以作为现象世界存在的基体(基础)。这种基体是指存在的真实根据、超越的所依,是一个具有价值论意义上的本体概念,而不是指客观意义上的现实物质。唯识宗的真如本体概念同康德哲学物自身概念相似,也是指价值论意义上的本体、存在的真实根据的意思。

  正如康德由成立物自身引入直观(创现)物自身的睿智存在者(上帝),并最终导人在实践领域对上帝的信仰一样,唯识宗成立真如本体,也是为了确立对宇宙绝对的宗教信仰与实践。在唯识宗那里,也存在着真如本体与唯识现象两个世界的划分,唯识的现象世界被认为是非真实的存在,而真如本体世界则被认为是真实的存在。人类生存于现象世界,然经验世界是变幻不定的,不能给予我们生存的永恒的价值与精神上的至乐。故人类必然要超越于经验世界,寻求超验的实在,来安顿人的精神生命。唯识宗的真如本体,即是这样的一种超验实在,它是一宗教信仰与实践的理论设定,不是人的知性认知对象。唯识宗认为,真如本体即不能用理性认知、语言概念来表达,它“名言道断,寻思路绝”,唯圣者自内所证。在唯识宗那里,真如本体起到了对世人宗教修行的目的性规范作用,它是众生修行解脱的终极目标。众生若以真如本体为所缘境,则可净化现实的生命,使识变的现实世界超升到本体世界,而获得解脱证得涅槃。

  唯识宗所讲的真如本体不同于小乘及外道的绝对实在论。小乘及外道的绝对实在,就其超验性而言也可称本体。比如,小乘一切有部认为多元的法性自体是恒常的实在,是不变的超验实在,也即本体,而现象界则是由法体所起现的刹那无常的作用聚合而成。本体与现象之间虽然属于不同的存在层次,但二者并非没有联系。如小乘有部所说,恒常的法体在业力的影响下能起现无常的现象。可见,在小乘看来,本体虽是恒常但并非不动。本体之动,即成现象界无常的存在。而本体即动即静,在无常的现象中,本体又保持其不变的实有。这在唯识宗看来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唯识宗认为,本体作为超越的形上实在,必然是如如不动的恒常实在,任何现象界的无常变化都不会影响本体界的如如的寂止状态。如《成唯识论》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本体既然是湛然不动的恒常实在,就不会在无明业力的影响下起现现象界的刹那无常的作用。在唯识宗看来,小乘所说恒常法体起现刹那无常作用,实际上是将常住本体当作了无常法的生因。《瑜伽师地论》说:“谓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又虽无常法,为常法因。”这就是说,作为无常现象法的生因,只能是无常法,而不能是常法。常法是无为法,无常法是有为法。如果认为无为法能生起有为法,则无为法也就成了有为法。所以,小乘说常住法体能生起无常现象,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唯识宗对外道本体沦的批判也类似于此,如批判数论自性本体(原初物质)时就说:“且常住者,若能生果,应是无常。”总的说来,唯识宗认为,本体是恒常寂灭的超越实在,它是现象世界存在的本体根据,而不参与世间缘起法的生成。世间法生成根源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能生一切法。而真如就内于这些识变的世界之中,是识变世界的真实本性,即唯识实性。它根本不同于小乘及外道所说能生宇宙万法的诸种本体(绝对实在)之说。

  康德认为,物自身的本体世界是不可知的。但物身身又内在于经验世界,与经验世界发生着关系。是上帝创造了物自身,而人的经验直观、理性范畴把物身身统合成表相世界,如果没有物自身,经验的表相也无从产生。同样,唯识宗也认为,真如本体不可言表,它超乎人类的理解和语词,它对我们之所以有真正的意义,因为它与经验世界发生着关系,它内在于人识变的表相世界。如果没有真如,也不可能有表相世界的发生,(因为妄法必依真而有)。圣者自内所证则为真如,而众生由于业力的影响才将真如表相为识变的存在。这就是说,识变的表相只是真如的一种表现形式。真如与识变的表相之间不一不异。识变的表相世界是意义的世界,人由于自身的善恶、染净业力的影响而将真如表相为不同意义的经验世界,或是善或是恶,或是染或是净。然而真如则始终不变其本性,善恶、染净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从真如本性来看,善与恶,染与净,是同一的,互相包融的。善与恶,染与净,是相对的,而真如本性则是绝对的,是超越世间善恶、染净的至善、至净。人们若能在表相世界中体证到真如本体,也就获得了解脱,证得佛教所说的涅槃。;涅槃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是至善、至净的宇宙本性显现状态。

  唯识宗将宇宙一切法的真如性称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因为,一切现象界的事物都是真如本性的表现形式,都具有真如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现象界的事物本来就具有涅槃真性,人们证涅槃只不过证一切事物的本性而已。《成唯识论》卷十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清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这就是说,一切现象界的事物,无论是染是净,其本性都是绝对的至善至净,这可称作本性清净。一切事物的清净本性,只有圣者才能自内体证。圣者证到这个清净本性,也就证得涅槃。这个清净本性是证涅槃的基础,或者说是涅槃体性。一切诸法无论染净,都具有清净的本性。我们可以把一切法具有清净本性,称作诸法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但是,真如是指诸法(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涅槃则是指圣人所证超越之境,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细微差别的。我们之所以把一切法具真如本性称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就一切法与圣人所证涅槃境界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我们知道,一切法真如本性,乃是圣人证涅槃的先决条件,一切法在圣人涅槃境界中都保持着自身的存在,圣人是不断一切法证其本性而得涅槃。由于一切法真如本性与圣人涅槃境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才称一切法本来自性清净即涅槃(本来具有涅槃性)。窥基曾释真如即涅槃曰:“一切法相真如理,此出体也。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理。彼云二空所显,约诠所辨。涅槃依得显,故以相即。”即是说,真如是诸法真实本性,本来不可理解不可言词,人们只能近似地以人、法二空理(性)这样的言词概念来表达真如。其实,概念只能指向真性而不能证得真性,所以当用人、法二空性概念来表达真如性时,只是约诠所辨,并非实是所指。同样,以涅槃来指称真如性时,其实是就涅槃是证真如性而得的意义上来指称真如性,并不是说真如性自身就是涅槃。但显然,涅槃与真如二者具有相即的关系。

  三、转识成智证涅槃

  唯识宗根据对真如本体的证得与否,将人的现实生命分成两个意义不同的层次。一是识变的生命世界,一个是智现的生命世界。识变的生命世界,是由阿赖耶识所摄藏的名言熏习种所生,以虚妄分别为性,是八识所对境、有分别的表象世界,(《摄论释》认为表象世界“唯意言性”),是杂染的生死世界,而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生命世界的本真存在。智现的世界,则是五分别智所显现的清净的生命世界,是以无分别智契人宇宙实相、与本体合一的生命存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生命的本真存在。众生由杂染的生命现实向清净的生命境界的超升,就体现为由识变世界向智现世界的超升,这可称作转识成智说。

  唯识宗认为,识变世界与智现世界产生的根源都在于第八阿赖耶识。《摄大乘论》就明确地说:“无始…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