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又次第清楚的修法,表示若不透过修禅定,是不容易解脱的。另外六随念娖、七觉支(意)、八正道、九善法、十法,已包含八正道、正解脱、正智。娭安那般那念可俱修四念处,七觉支,所以功德很殊胜。娮以下从他经中概括的举出归纳的几个方法:
1.修习八正道
《中阿含经》言:
尊者舍梨子复告诸比丘: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娕
佛陀开示若精进修习戒、定、慧、解脱四种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即成为人天的上等福田,可令供养者获福无量。八正道即包含了戒、定、慧、解脱四法。比丘闻法后即断尽烦恼,于一切法能心开意解,成为阿罗汉。如《大般涅槃经》言:
世尊即说偈曰:戒定慧解脱,我若不久闻,不能疾得证。无上正真道。汝等宜精进,修习此四法,能断生死苦,天人上福田。千二百比丘,即于诸法,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娏
2.观察四圣谛
在同样的经中又言,能精勤观察苦、集、灭、道四圣谛,则能出离生死,到解脱处。在观察四圣谛中已包括了解透视世间的八苦,染着于一切有漏法就是生死苦的主要原因,透过八正道的修持则能解脱,且要精勤为他人宣说此解脱法。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告诸比丘:
有四圣谛,当勤观察。一者苦谛、二者集谛、三者灭谛、四者道谛。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娗
不净观和安般念(数息法)是两个最主要的修定法门,能够对治贪爱色身及名色的欲望。一般人最难放下感官(眼耳鼻舌身)的欲望及享乐,因为心的欲望及妄想如猛火炽然,苦痛也就在五欲的享乐之后随之而来,不仅造下极大恶业甚至丧身失命。层出不穷的社会乱象,都是肇因于此。
3.观五蕴(阴)炽盛苦——生厌、怖畏、防护、离欲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提到:
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于彼法生厌、怖畏、防护。生厌、怖畏、防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娊
《杂阿含》卷五也提到,于色受想行识离欲、灭尽: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娞
观察六根触对六尘境生六识亦是无常法,不染着,也可趣向涅槃: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涅槃道迹,云何为涅槃道迹?谓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涅槃道迹。娳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着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孬
4.修七觉支能得现法漏尽涅槃或阿那含果宧
戒清净义,渐渐至心,由心至见,由见至无犹豫,由无犹豫净至于行迹,由净行迹得至于道,由于净道得至知见,由净知见得至涅槃。宭
5.三十七道品法能令到解脱处
诸比丘,我昔为汝说何等法,汝思惟之,勿生懈怠。三十七道品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汝应修习精勤思惟,此法能令到解脱处。复次比丘,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身命危脆犹如惊电,汝等不应生于放逸。宬
然而又不能着于涅槃,只因为有贪嗔痴,所以说有涅槃也。
若彼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至于涅槃,不着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坏淫、怒、痴之所致也。尃
6.布施也能速证涅槃
布施衣服、饮食、靴履、香华都能各获十种果报,第十是速证涅槃。
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获得安无碍辩,五者得无所畏,六者无诸懈怠,为众敬仰,七者众人爱乐,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屖
证入涅槃并不同于灭度入涅槃,证入是指出离了一切烦恼、执着及所有生死苦痛的境地,但不一定得马上灭度入般涅槃,就是连五蕴身都舍离、无作用。《大般涅槃经》中提到魔王要佛陀快快入灭,不要再教导众生出离烦恼之法,但佛陀回答道:“今者未是般涅槃时,所以者何?我四部众未具足故,所应度者皆未究竟,诸外道众又未降伏。如是三答,魔王闻已,心怀愁忧。”屔
这也印证前面所提有余涅槃是圣者断烦恼证入仍有生身,无余涅槃则是入灭,连五蕴身都舍离了。其实这也才符合彻底觉悟者——佛陀的本意,本来修证得解脱是当生就能成办的,得解脱后还需要游化人间,随缘说法利益有情,佛陀及诸大弟子阿罗汉都是展现如此的状况,并不必等到死后才能解脱。
五、结论
涅槃本是不可言说相,佛陀运用善巧方便从否定、肯定二方面加以阐述,并分析世间苦恼之实相,强调修证涅槃的重要性。而且仔细演说教导修行的方法,不离八正道及四圣谛,出离五欲及观五蕴,依循三十七道品次第而修,则能除一切烦恼。
然而,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故言“悟后起修”,涅槃亦复如是,从原始佛教谈到部派,再从部派谈到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的涅槃定义及主张后,最重要的还是依法踏实修持,方不致如贫人数他宝,自无半毛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并非以言说概念而有所差别。大乘的特点是:能顿悟不生亦不灭是涅槃义而正观空性;然而必须依法而修,因为重要的是:“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峬v
参考书目
1.四部《阿含经》大正藏1.2册
2.《大般涅槃经》大正1册
3.《圆觉经》大正17册唐 佛陀多罗译
3.《中观论颂》大正30龙树菩萨造
4.《成唯识论》大正31护法造唐玄奘翻译
5.《涅槃思想之研究》张曼涛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6.《阿含要略》杨郁文编着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
7.《大乘大般涅槃经》之研究屈大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8.《原始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
9.Peter Fingesten East is East Philadelphia: Muhlenberg press 1956
《涅槃之研究(释性仪)》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