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张曼涛)▪P3

  ..续本文上一页则龙树系与世亲系就完全属于两个不同形态的宗教,而难以统于一「佛陀」的教法之下了。虽然在系统上和立足点上,已多面指出中观与瑜伽的确有其差别,但在诸法性平等的实质一面,亦未尝不可融通。这在晚期的瑜伽论师已早作过了这样融通综合的努力,使得后人了解「空」「有」两个学派亦并非如水火一般地不相容,撇开这段历史的事实不谈,仅就现在所讲的「涅槃」观念而言,

   p. 197

  依照成唯识论的解说,自性之所以称做涅槃,是因为自性本「寂」。能证此「寂」者,由大悲与般若之辅翼,则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能用而常寂,此即是无住处涅槃。由以此一「寂」字为涅槃的本质而言,则不用说,唯识的涅槃义与中论的「空寂」义,并无差别。只是唯识在语意上层次上多了一层转析,多了一层积极的价值意义。指出自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这便是「自我」(非我执之所谓「我」) 价值之肯定。用而常寂,则又将「空寂」的积极意义,完全显露,这使得一向以为一般入涅槃,便如灰身灭智者的二乘人士,一猛然的冲击。知道证入涅槃乃是寂而常用,用而常寂的。如是,则中论所说的「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不正就是同一大化用行的表现么﹖唯识的涅槃义既然也建立在「空寂」的本质(体) 上,则顺「寂」的本然实义,正也同样,不离根本佛教的缘起法则。缘起法则不离,则所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正是「二际无差别」的实相所显。因为生死与涅槃的实质,究其根柢,均无所得,既无所得,自是「无住」了。就这一意义看,无住处涅槃,亦同是表显真如法性之空义了。无怪乎山口益先生在解释大乘实践之道的时候,循晚期的般若经论之路线,综合中观与瑜伽的论议,解述无住处涅槃时,谓无住处就正是「空亦复空」的一义之呈现。空亦复空,这在中观般若一系的思想体系里是再三致意的。从这涅槃义看,则中观与瑜伽并未极端对立,而在思想史的发展上,也正有着循源续进脉络一通的展开味道。「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10] 也正是融汇了中观的般若空后,与二乘人士的涅槃观作了截然的划断。从这一划断,才正式显出佛陀自利利他的本愿精神[11]。也才恢复了智慧的、慈悲的完整人格的释迦世尊的本怀。现代的学者们大多都同意大乘佛教是根本佛教的复活,我们如从这涅槃观点来看,那无疑的,更是信而有征了。中观的毕竟空与瑜伽的无住处涅槃,为佛教的思想内容,更增添了伟大而完满的一页,这当是毋用再置疑议的了。

  

  附启:本文原为著者「涅槃思想研究」一书之第二章第四节。该书第一章及第二章第三节以前诸文,均曾发表于狮子吼刊六、七卷诸期中。第四章则已刊在「华冈佛学学报」第二期。全书则预定于本年八月间出版。 六九、一、六日、附记。

  

  p. 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Nirvāna In Mahāyāna Buddhism

  by Chang Man-t”ao

  

  The concepts of nirvāna as found in original Buddhism and in Mahāyanā differ tremendously. The gist of the present paper lies in pointing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nirvāna concept of two Mahāyāna schools-Madhyamaka and Vijñānavāda-and its difference between original Buddhism and early schools. By this investigation, we gain a better command of the true spirit of Mahāyāna Buddhism.

  

  [1] 这里所谓的「生命之价值如不能从全面转透出」,乃系以一般哲学上的用语来进向这个问题,意即从自然造作的生命,或所谓由业造作的生命,进而获得解脱,超越了自然(生灭) 生命,而它对人类的现实界又究竟有何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生命的价值中全面转透出来,全面的转透,便不祇是超越,而还能回向,以佛教的用语说,由生灭到解脱,此是一超越,利用自然生命,达到解脱阶段,此固是了不起,创造了生命价值,但并不是「全面」的,必须由个己的解脱,再回到现实来,「庄严世界,利乐一切有情」,这才是生命价值的全面。因此,我们这里所谓的「生命之价值如不能从全面转透出」,乃系就一往一复,一个回向世界的菩萨生命而言。人必需了解此一层次的生命,才算是从生命的价值中全面转透出来了。

  

  [2] 理学,通常多指宋明儒的学术而言,但广义的说,汉儒的训诂学之后,卽出现倾向于义理的何晏、王弼等思想人物,此亦可谓是经过汉学之后,始有此一面纯义理的「理」学出现。故此处之「理」,不仅限于宋明儒之理学,而是就训诂学之后,所有出现倾向于义理的学术而言,包括魏晋的玄学,甚至部分中国化的佛学在内。

  

  [3] 这是华严宗的判教法。

  [4] 小乘的观空法,在天台宗称为藏教的析空观,亦即从诸法的分析下手。在诸经论中,可以「成实论」作为代表。

  [5] 七十空性论,中译缺。直到晚近,始由法尊法师,自西藏藏经中译出。本节所引,录自一九五五年二月号「现代佛学」的「七十空性论科摄」一文。

  [6] 太虚法师着有「真现实论」一书,指佛法亦即真现实主义,又系无主义主义之现实主义,非有所偏执或虚幻假实,此处即借其用语含义,指涅槃之真实性与圆满性也。

  [7] 唯识的讲「空」,可从其讲无性的道理,看出其「空」义。唯识三十颂云:「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即在在显其空义之本然。

  [8] 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详解可参看象贤的「唯识讲话」。法舫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有关三性、三无性的解释。

  

  [9] 见山口益先生等着:「佛教学序说」第四章、一九八页。

  [10] 同上。又成唯识论卷十云:「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11] 见「佛教学序说」二○○页,及二二二页。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张曼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