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龍樹系與世親系就完全屬于兩個不同形態的宗教,而難以統于一「佛陀」的教法之下了。雖然在系統上和立足點上,已多面指出中觀與瑜伽的確有其差別,但在諸法性平等的實質一面,亦未嘗不可融通。這在晚期的瑜伽論師已早作過了這樣融通綜合的努力,使得後人了解「空」「有」兩個學派亦並非如水火一般地不相容,撇開這段曆史的事實不談,僅就現在所講的「涅槃」觀念而言,
p. 197
依照成唯識論的解說,自性之所以稱做涅槃,是因爲自性本「寂」。能證此「寂」者,由大悲與般若之輔翼,則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能用而常寂,此即是無住處涅槃。由以此一「寂」字爲涅槃的本質而言,則不用說,唯識的涅槃義與中論的「空寂」義,並無差別。只是唯識在語意上層次上多了一層轉析,多了一層積極的價值意義。指出自性清淨,具足無量微妙功德,這便是「自我」(非我執之所謂「我」) 價值之肯定。用而常寂,則又將「空寂」的積極意義,完全顯露,這使得一向以爲一般入涅槃,便如灰身滅智者的二乘人士,一猛然的沖擊。知道證入涅槃乃是寂而常用,用而常寂的。如是,則中論所說的「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不正就是同一大化用行的表現麼﹖唯識的涅槃義既然也建立在「空寂」的本質(體) 上,則順「寂」的本然實義,正也同樣,不離根本佛教的緣起法則。緣起法則不離,則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正是「二際無差別」的實相所顯。因爲生死與涅槃的實質,究其根柢,均無所得,既無所得,自是「無住」了。就這一意義看,無住處涅槃,亦同是表顯真如法性之空義了。無怪乎山口益先生在解釋大乘實踐之道的時候,循晚期的般若經論之路線,綜合中觀與瑜伽的論議,解述無住處涅槃時,謂無住處就正是「空亦複空」的一義之呈現。空亦複空,這在中觀般若一系的思想體系裏是再叁致意的。從這涅槃義看,則中觀與瑜伽並未極端對立,而在思想史的發展上,也正有著循源續進脈絡一通的展開味道。「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10] 也正是融彙了中觀的般若空後,與二乘人士的涅槃觀作了截然的劃斷。從這一劃斷,才正式顯出佛陀自利利他的本願精神[11]。也才恢複了智慧的、慈悲的完整人格的釋迦世尊的本懷。現代的學者們大多都同意大乘佛教是根本佛教的複活,我們如從這涅槃觀點來看,那無疑的,更是信而有征了。中觀的畢竟空與瑜伽的無住處涅槃,爲佛教的思想內容,更增添了偉大而完滿的一頁,這當是毋用再置疑議的了。
附啓:本文原爲著者「涅槃思想研究」一書之第二章第四節。該書第一章及第二章第叁節以前諸文,均曾發表于獅子吼刊六、七卷諸期中。第四章則已刊在「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全書則預定于本年八月間出版。 六九、一、六日、附記。
p. 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Nirvāna In Mahāyāna Buddhism
by Chang Man-t”ao
The concepts of nirvāna as found in original Buddhism and in Mahāyanā differ tremendously. The gist of the present paper lies in pointing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nirvāna concept of two Mahāyāna schools-Madhyamaka and Vijñānavāda-and its difference between original Buddhism and early schools. By this investigation, we gain a better command of the true spirit of Mahāyāna Buddhism.
[1] 這裏所謂的「生命之價值如不能從全面轉透出」,乃系以一般哲學上的用語來進向這個問題,意即從自然造作的生命,或所謂由業造作的生命,進而獲得解脫,超越了自然(生滅) 生命,而它對人類的現實界又究竟有何意義?因此,我們需要從生命的價值中全面轉透出來,全面的轉透,便不祇是超越,而還能回向,以佛教的用語說,由生滅到解脫,此是一超越,利用自然生命,達到解脫階段,此固是了不起,創造了生命價值,但並不是「全面」的,必須由個己的解脫,再回到現實來,「莊嚴世界,利樂一切有情」,這才是生命價值的全面。因此,我們這裏所謂的「生命之價值如不能從全面轉透出」,乃系就一往一複,一個回向世界的菩薩生命而言。人必需了解此一層次的生命,才算是從生命的價值中全面轉透出來了。
[2] 理學,通常多指宋明儒的學術而言,但廣義的說,漢儒的訓诂學之後,卽出現傾向于義理的何晏、王弼等思想人物,此亦可謂是經過漢學之後,始有此一面純義理的「理」學出現。故此處之「理」,不僅限于宋明儒之理學,而是就訓诂學之後,所有出現傾向于義理的學術而言,包括魏晉的玄學,甚至部分中國化的佛學在內。
[3] 這是華嚴宗的判教法。
[4] 小乘的觀空法,在天臺宗稱爲藏教的析空觀,亦即從諸法的分析下手。在諸經論中,可以「成實論」作爲代表。
[5] 七十空性論,中譯缺。直到晚近,始由法尊法師,自西藏藏經中譯出。本節所引,錄自一九五五年二月號「現代佛學」的「七十空性論科攝」一文。
[6] 太虛法師著有「真現實論」一書,指佛法亦即真現實主義,又系無主義主義之現實主義,非有所偏執或虛幻假實,此處即借其用語含義,指涅槃之真實性與圓滿性也。
[7] 唯識的講「空」,可從其講無性的道理,看出其「空」義。唯識叁十頌雲:「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
,即在在顯其空義之本然。
[8] 叁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詳解可參看象賢的「唯識講話」。法舫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中有關叁性、叁無性的解釋。
[9] 見山口益先生等著:「佛教學序說」第四章、一九八頁。
[10] 同上。又成唯識論卷十雲:「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11] 見「佛教學序說」二○○頁,及二二二頁。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張曼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