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經典的傳譯與中國涅槃宗的形成(楊惠宇)

  涅槃經典的傳譯與中國涅槃宗的形成

  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楊惠宇

  

  壹、前言

  涅槃一詞,是由梵語nirvana(巴利語nibbana)轉譯而來。早期漢譯經典中,多翻音成泥洹,也有稱爲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者。中文意譯作寂滅或滅度。原來是指吹滅燭火,或是蠟燭熄滅後的狀況;其後則轉喻爲將無窮煩惱的燃燒火焰滅盡的狀態,也就是遠離了現世的生死之苦,達到了一切煩惱惑業寂滅的境地。[1]所以,在佛典中,它與“擇滅”、“離系”、“解脫”、“無生”可說是等詞同義。經典有時也稱作“般涅槃”(pari-nirvana),“般”字,爲梵語pari的音譯,指完全的、圓滿的寂滅的意思;或是加一大字,而稱“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這是尊稱佛陀的入滅,代表著極爲殊勝的大圓寂。此一境界,是佛教中超越生死迷界以達究竟安穩、不生不死的悟界的至極成就,也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所體現出的最高實踐目標與最大依止歸宿;同時,涅槃乃是超離一切差別相狀的無爲之相,故又可等同于“離相”、“無相”。是以,其被列爲評判佛教特征的“叁法印”[2]之一,亦即“涅槃寂靜”(wantaj-nirvanam)。以上是約字義來說。

  再就經典而論,目前所存的涅槃經典中,一般可分成專門敘述佛陀入滅前後情形的小乘涅槃經典,以及闡述“法身常住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論”、“闡提亦能成佛說”等論題爲主的大乘涅槃經典兩類。其中,由于大乘涅槃經典在漢地的傳譯,更促成了我國涅槃宗的建立,而被列爲中國佛教十叁宗派之一。[3]自佛教傳入中土以來,由于經典的傳譯有其先後順序,加上西域梵僧或是西行取經僧所學的派別不同,以及時人的研究興趣與經典解讀的內容不一,遂形成我國宗派林立的現象。以下,筆者先從版本目錄學來說明曆代典籍所記載的涅槃經錄,與目前《大正藏》涅槃部的收錄情形;其次沿著曆史脈絡,探討涅槃經典在傳譯的過程中,對于我國佛學思想的發展起了什麼樣的變化,以及涅槃圖像與涅槃法會的流傳經過,最後則談及涅槃宗的興起背景與盛衰始末。

  

  貳、涅槃經疏與藏經涅槃部的完成

  在我國,經典的翻譯工作起至東漢迄于元代,凡千余年間,所譯出的經律論等,也多達數千卷。早先譯出的經數不多,且譯經師散于各處翻譯,所以並沒有一定的目錄。前秦以來逐漸有僧搜集編成,其後又次第增補,才有了數十家的經錄。如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奉诏撰輯的《曆代叁寶紀》卷十五,便列舉出有二十四家的經錄,然此等諸錄到隋代時,已全部散佚。[4]

  目前存在的主要經錄約有十九種[5],分別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及五十五冊中。其中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所撰輯的《出叁藏記集》十五卷(簡稱《僧祐錄》),爲現存最古的經錄,是繼東晉道安(312~385)《綜理衆經目錄》(已佚)之後所撰,所以,凡是有關東漢以來至東晉時代的譯經,皆是以本錄爲首要的參照依據。隋唐以來,較著名的經錄有: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奉诏撰輯的《法經錄》七卷,將當時已翻譯及記載于各經錄的所有經典,全數目錄化,有關北朝的譯經資料記載詳實,正可彌補《出叁藏記集》所缺。隋開皇十七年費長房奉诏撰輯的《曆代叁寶紀》十五卷,是記載關于北朝及隋代的譯經。隋仁壽二年(602)彥琮等奉诏撰輯的《仁壽錄》五卷,是依《法經錄》分類整理的方法,搜羅隋代現存經典以及缺本目錄而成。到了唐朝,有唐高宗麟德元年(664)道宣撰的《大唐內典錄》十卷,是承《仁壽錄》的形式,根據當時長安西明寺的大藏經而作成,收錄了唐代現藏的入藏錄。道宣另有《續大唐內典錄》一卷,則僅記載了東漢的譯經部分。其他如唐高宗時的《靜泰錄》、玄宗時智升的《開元釋教錄》等,都是研究漢譯佛典目錄學常被征引的經錄資料。

  藉由上述對經錄的掌握,我們發現,中國首次出現涅槃(泥洹)一詞,同時也是第一部以涅槃爲名的經典,是東漢桓帝末年來到洛陽的支婁迦谶(簡稱支谶,147~?,中亞古國大月氏人,爲我國翻譯及傳布大乘般若學的首位僧人)其所譯的《胡般泥洹經》[6],雖然該經早已失傳,不過到了西晉的白法祖、東晉的法顯均有再譯本出現,內容是敘述佛陀入滅前後的情形,支谶當時尚未用“佛”字而以“胡”字翻音,同時該經也未涉及任何關于“佛身常住”、“衆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的觀點。而有關曆來漢譯的大小乘涅槃經典,根據《僧祐錄》等諸錄記載,統計總達十五種之多,現依翻譯年代的先後順序列示如下:

  (一)《胡般泥洹經》二卷,東漢

  支婁迦谶所譯(今已失傳)。

  (二)《大般涅槃經》二卷,曹魏

  安法賢譯(今已失傳)。

  (叁)《大般泥洹經》二卷,叁國吳

  支謙譯(今已失傳)。

  (四)《方等泥洹經》二卷,西晉

  竺法護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8)。

  (五)《佛般泥洹經》二卷,西晉

  白法祖譯(《大正藏》第一冊,NO.5)。

  (六)《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東晉

  法顯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6)。

  (七)《大般涅槃經》叁卷,東晉

  法顯譯(《大正藏》第一冊,NO.7)。

  (八)《般泥洹經》二卷,譯者不詳,東晉時代譯出(《大正藏》第一冊,NO.6)。

  (九)《佛遺教經》一卷,姚秦

  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89)。

  (十)《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

  昙無谶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4)。

  (十一)《泥洹經》二十卷,劉宋

  智猛譯,今已失傳。

  (十二)《般泥洹經》一卷。譯者不詳,今已失傳。

  (十叁)《大悲經》五卷,北齊

  那連提耶舍、法智共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80)。

  (十四)《四童子叁昧經》叁卷,隋

  阇那崛多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9)。

  (十五)《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唐

  若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7)。

  其中,第(一)(二)(叁)(十一)(十二)等五經,今已不存,故現存只有十經,且有多本重譯。如第(四)竺法護本與第(十四)阇那崛多本,就爲同本異譯[7];第(六)法顯本與第(十一)智猛本,也爲同經異譯[8];而第(五)白法祖本,則有二種異譯,即:第(七)法顯本與第(八)失譯本。其內容與姚秦

  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的《長阿含

  遊行經》叁卷相同,均爲描寫佛陀入滅前後的情況,故(五)(七)(八)叁本被歸類爲小乘涅槃經典,余則屬于大乘涅槃典籍,且以第(六)(十)(十五)叁經爲要。同時,北涼的昙無谶(385~433)所譯四十卷、十叁品的《大般涅槃經》最爲完全[9],此即一般所稱的《北本涅槃經》,之後該經傳于南方宋地時,由于品數疏簡,文義艱異,初學難解,于是南朝劉宋的東安慧嚴(363~443)、道場慧觀,與曾著《辯宗論》以闡釋道生頓悟之義的謝靈運(385~433)等,便將本經前半段(即《大般涅槃經前分》)對照于法顯、覺賢共譯的六卷《泥洹經》[10],整理刪訂再治,增加品數而成爲叁十六卷、二十五品,此即《南本涅槃經》,而使“涅槃之學”、“頓悟之說”得以弘布于當時,目前兩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的“涅槃部”中,經號分別爲No.374及No.375。由此也可看出,我國涅槃學的建立,當是與大乘涅槃經典北本南傳後的廣布流通,有著密切的關連。

  至于涅槃經入于藏經目錄的部分,最早時,是《開元釋教錄》以《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

  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後譯荼毗分》二卷(唐

  若那跋陀羅、會甯共譯)、《大般泥洹經》六卷(東晉

  法顯、覺賢共譯)、《方等般泥洹經》二卷(西晉

  竺法護譯)、《四童子叁昧經》叁卷(隋

  阇那崛多譯)、《大悲經》五卷(高齊

  那連提耶舍、法智共譯)等六部五十八卷經集,合稱爲“涅槃部”的。[11]

  其次,明末天臺宗蕅益智旭(1599~1655)所著的《閱藏知津》卷二十五,除列《開元釋教錄》所記載的六部外,另加入了十部:南本《大般涅槃經》叁十六卷(劉宋

  慧嚴等再治)、《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隋

  毗尼多留支譯)、《濟諸方等學經》一卷(西晉

  竺法護譯)、《集一切福德叁昧經》叁卷(姚秦

  鸠摩羅什譯)、《等集衆德叁昧經》叁卷(西晉

  竺法護譯)、《摩诃摩耶經》二卷(蕭齊

  昙景譯)、《大方等無想經》六卷(北涼

  昙無谶)、《菩薩處胎經》七卷(姚秦

  竺佛念譯)、《中陰經》二卷(姚秦

  竺佛念譯)、《蓮華面》經二卷(隋

  那連提耶舍譯)等,共列有十六部,凡一二一卷。[12]

  如今,《大正新修大藏經》的“涅槃部”,是大乘經籍五大部(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中的一部,其除去了《閱藏知津》的《大乘方廣總持經》、《濟諸方等學經》二部之外,另加收了《大雲無想經》卷九(姚秦

  竺佛念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姚秦

  鸠摩羅什譯)、《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唐

  玄奘譯)、《般泥洹後灌臘經》(西晉

  竺法護譯)、《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譯者佚名)、《迦葉赴佛般涅槃經》(東晉

  竺昙無蘭譯)、《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譯者佚名)、《當來變經》(西晉

  竺法護譯)、《法滅盡經》(譯者佚名)等九部各一卷,總編成二十叁部(經號爲No.374~396),共一二七卷。此類經典,有描述佛陀滅度的情形,有宣說佛身常在,及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的觀點,而統彙編于一大套涅槃部中。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卷《大般涅槃經》是以《阿含》、《法句經》爲始…

《涅槃經典的傳譯與中國涅槃宗的形成(楊惠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