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论涅槃

  “杂阿含经”论涅槃

  一、涅槃的通释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旧译也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等。或称般涅槃(梵文Parinirvana)意译为入灭、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在佛教产生前,在印度就有这种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理想境界。含义有多种,如谓息灭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所以称灭或灭度;又谓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有的说涅槃亦名不生,因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又有认为证入涅槃,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所以称为圆寂;还有说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即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称为涅槃。僧肇的“涅槃无名论”说:“泥日、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大乘起信论”载:“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涅槃玄义”卷上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称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家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华严大疏钞”卷五十二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以上是论疏对涅槃的解释。

  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指修声闻乘得阿罗汉果,此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所以称为有余涅槃。而大乘菩萨乘所证,已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所以称为无余涅槃。这二种涅槃同为一体,三乘的修行人于初成道时,虽可证得,但无余涅槃则须命终的时候才能证得。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有余涅槃。而“中论”等以“诸法宝相”为涅槃,是无余涅槃。大乘佛教还分性净涅槃与方便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大小乘学说,立四种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二、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的真如。三、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的真如。四、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这是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大般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叨大众所闻、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予吼菩萨、迦叶菩萨、侨陈如等十三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 一切象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它的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家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产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但与四r阿含经”所说的涅槃义理不尽相同。此经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经中引用佛陀所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这反映了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排斥佛教的历史背景。此经自东晋法显译出六卷“泥洹经”后,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引起旧学的激烈反对,道生甚至被开除出僧团,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至建康(今南京),经中讲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正确,被称为“孤明先发”。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主张顿悟,听众甚多,成为中国最早的涅槃师,逐渐形成涅槃学派。他的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渐悟。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著『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南(今越南)百济(今朝鲜),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素食的先河。由于此经提出“半”字、 “满一宇,以牛乳五味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说出现。首先慧观立顿、渐二教,与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等五时,以“涅槃经”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善净*轮、方便法输、真实*轮、无余*轮等四种*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阶段。此后僧亮、僧象等都配合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天台智者大师也以此经义,立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藏、通、别、圆等四教,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和“圆教”。

  本文主要依据“杂阿含经”研习佛陀显示的涅槃教义。

  二、“杂阿含经乙论涅槃义

  “杂阿含经”第四百九十经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尊者舍利弗也在此枣落。时,有外道出家,名阎浮车,是舍利弗旧善知识,来谐舍利弗,问讯,共相慰劳已,退坐一面,……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

  ”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瞠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杂阿含经”第八百六十七经载:佛告诸此丘:

  “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境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瘫、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心生厌离、怖畏,防护;厌离防护已,于甘露法界以自饶益。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又第九百零五经载: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

  “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俊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

  从以上所引的经文可知,涅槃的意义是:“贪欲永尽、瞠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它的同义语是:“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 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这些定义,大小乘佛教基本上是一致的。

  印顺导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中解释“涅槃寂静”说:

  “这说明了动乱变化、假合幻现物的最后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事物是动乱差别的,也是寂静平等的。如审细的观察诸法,就可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这种种差别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平等的——涅槃寂静,如枝叶花果的形式名殊,但对光的影子,是没有差别一样。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体验所得到的。如对前两真理不能了解,这涅槃寂静的真理也就不会正确的了解。这如在波湏的相互推动激荡——无常无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波湏是依水而有的,波湏因风而起,风若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湏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人在生死的流转裹也是一样,苦乐、人我、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

  三、“令彼得涅槃”

  “杂阿含经”第一〇九二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聛罗聚落尼连禅河侧,于菩提树下成佛未久。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郁鞞罗尼连禅河侧,于菩提树下成佛末久,我当往彼,为作留难………。

  魔说偈言:“瞿昙若自知,安隐涅槃道,独善无为乐,何为强化人

  ”

  佛复说偈言:“非魔所制处,来问度彼岸;是则以正答,令彼得涅槃,时得不放逸,不随魔自在。”魔复说偈言:“有石似凝膏,飞鸟欲来食,竟不得其味,损嘴还归空,我今亦如彼,徒劳还天宫。”魔说是言,内怀忧戚,心生变悔,低头伏地,以指昼地。……

  “杂阿含经”第一百十经载:“火种层士问:“云何瞿昙为弟子说法,令离疑惑

  ”佛言:“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学必见迹,不断坏,堪任成就,厌离知见,守甘露门。虽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从我教法,得离疑惑。”复问瞿昙:“复云何教诸弟子,于佛法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诸法,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道无上、解脱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火种居士,我诸弟子,于此法中,得心解脱,得慧解脱,于…

《“杂阿含经”论涅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