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論涅槃

  “雜阿含經”論涅槃

  一、涅槃的通釋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舊譯也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譯爲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爲、不生、解脫等。或稱般涅槃(梵文Parinirvana)意譯爲入滅、圓寂。涅槃原意是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狀態,在佛教産生前,在印度就有這種概念,佛教用以作爲修習所要達到的最理想境界。含義有多種,如謂息滅煩惱業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滅,而人得度,所以稱滅或滅度;又謂衆生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業因,若息滅了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息,名爲寂滅或解脫;有的說涅槃亦名不生,因永不再受叁界生死輪回;又有認爲證入涅槃,惑無不盡,德無不圓,所以稱爲圓寂;還有說達到安樂無爲,解脫自在的境界,即寂滅一切煩惱和圓滿一切清淨功德,稱爲涅槃。僧肇的“涅槃無名論”說:“泥日、泥洹、涅槃,此叁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雲涅槃,音正也。……秦言無爲,亦名度。無爲者,取于虛無寂寞妙滅絕于有爲。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大乘起信論”載:“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涅槃玄義”卷上稱:“既可得翻,且舉十家:一、竺道生,時人稱爲涅槃聖,翻爲滅。二、莊嚴大斌,翻爲寂滅。叁、白馬愛,翻爲秘藏。四、長幹影,翻爲安樂。五、定林柔,翻爲無累解脫。六、大宗昌,翻爲解脫。七、梁武,翻爲不生。八、肇論,雲無爲,亦雲滅度。九,會稽基,偏用無爲一義。十、開善光宅,同用滅度。”“大乘義章”卷十八說:“外國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爲滅。離家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爲滅。”“華嚴大疏鈔”卷五十二稱:“譯名涅槃,正名爲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爲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爲寂。”以上是論疏對涅槃的解釋。

  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有余涅槃,是指修聲聞乘得阿羅漢果,此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所以稱爲有余涅槃。而大乘菩薩乘所證,已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所以稱爲無余涅槃。這二種涅槃同爲一體,叁乘的修行人于初成道時,雖可證得,但無余涅槃則須命終的時候才能證得。據“肇論”介紹: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爲涅槃,是有余涅槃。而“中論”等以“諸法寶相”爲涅槃,是無余涅槃。大乘佛教還分性淨涅槃與方便涅槃兩種。本有的法身,名性淨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稱性德涅槃;假六度緣修,本有法身顯現,名方便涅槃,亦稱修得涅槃。法相宗綜合大小乘學說,立四種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二、有余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的真如。叁、無余依涅槃。出生死苦的真如。四、無住處涅槃。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這是依佛的叁身而說: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應、化身故不住涅槃。大乘佛教認爲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性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種德性。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四十卷。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叨大衆所聞、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師予吼菩薩、迦葉菩薩、僑陳如等十叁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 一切象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它的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家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産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但與四r阿含經”所說的涅槃義理不盡相同。此經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經中引用佛陀所說:“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這反映了笈多王朝複興婆羅門教,排斥佛教的曆史背景。此經自東晉法顯譯出六卷“泥洹經”後,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引起舊學的激烈反對,道生甚至被開除出僧團,昙無谶譯“大本涅槃經”傳至建康(今南京),經中講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正確,被稱爲“孤明先發”。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衆甚多,成爲中國最早的涅槃師,逐漸形成涅槃學派。他的同學慧觀則依“涅槃經”而主張漸悟。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著『涅槃講疏”、“涅槃義疏”等分贈扶南(今越南)百濟(今朝鮮),並撰“斷酒肉文”,廣集僧尼于華林殿前,令光宅寺法雲宣講,爲中國僧尼素食的先河。由于此經提出“半”字、 “滿一宇,以牛乳五味比喻佛說法的深淺、先後,遂有教相判釋說出現。首先慧觀立頓、漸二教,與叁乘別教、叁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等五時,以“涅槃經”爲最完善的經教。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善淨*輪、方便法輸、真實*輪、無余*輪等四種*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此後僧亮、僧象等都配合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天臺智者大師也以此經義,立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等五時,藏、通、別、圓等四教,以“涅槃經”爲“第五時教”和“圓教”。

  本文主要依據“雜阿含經”研習佛陀顯示的涅槃教義。

  二、“雜阿含經乙論涅槃義

  “雜阿含經”第四百九十經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尊者舍利弗也在此棗落。時,有外道出家,名閻浮車,是舍利弗舊善知識,來諧舍利弗,問訊,共相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舍利弗:“謂涅槃者,雲何爲涅槃

  ”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瞠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複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雜阿含經”第八百六十七經載:佛告諸此丘:

  “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禅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境念,而于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癱、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心生厭離、怖畏,防護;厭離防護已,于甘露法界以自饒益。此則寂靜,此則勝妙,所謂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又第九百零五經載:尊者摩诃迦葉語舍利弗言:

  “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爲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爲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俊生死,是則爲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爲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從以上所引的經文可知,涅槃的意義是:“貪欲永盡、瞠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它的同義語是:“此則寂靜,此則勝妙,所謂舍離, 一切有余愛盡、無欲、滅盡。”“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這些定義,大小乘佛教基本上是一致的。

  印順導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中解釋“涅槃寂靜”說:

  “這說明了動亂變化、假合幻現物的最後歸宿,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一切事物是動亂差別的,也是寂靜平等的。如審細的觀察諸法,就可發現動亂差別的事物,即是平靜無差別。這種種差別歸于平等、動亂歸于平等的——涅槃寂靜,如枝葉花果的形式名殊,但對光的影子,是沒有差別一樣。涅槃寂靜是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體驗所得到的。如對前兩真理不能了解,這涅槃寂靜的真理也就不會正確的了解。這如在波湏的相互推動激蕩——無常無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靜一樣。波湏是依水而有的,波湏因風而起,風若息下來,水自歸于平靜。但這平靜不必要在風平湏靜的時候,就在波濤洶湧動蕩不停的時候,水的本性還是平靜的。人在生死的流轉裹也是一樣,苦樂、人我、是非、好醜、動亂萬千,就在此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靜。”

  叁、“令彼得涅槃”

  “雜阿含經”第一〇九二經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郁聛羅聚落尼連禅河側,于菩提樹下成佛未久。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昙住郁鞞羅尼連禅河側,于菩提樹下成佛末久,我當往彼,爲作留難………。

  魔說偈言:“瞿昙若自知,安隱涅槃道,獨善無爲樂,何爲強化人

  ”

  佛複說偈言:“非魔所製處,來問度彼岸;是則以正答,令彼得涅槃,時得不放逸,不隨魔自在。”魔複說偈言:“有石似凝膏,飛鳥欲來食,竟不得其味,損嘴還歸空,我今亦如彼,徒勞還天宮。”魔說是言,內懷憂戚,心生變悔,低頭伏地,以指晝地。……

  “雜阿含經”第一百十經載:“火種層士問:“雲何瞿昙爲弟子說法,令離疑惑

  ”佛言:“我爲諸弟子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觀察,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彼學必見迹,不斷壞,堪任成就,厭離知見,守甘露門。雖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從我教法,得離疑惑。”複問瞿昙:“複雲何教諸弟子,于佛法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火種居士:“正以此諸法,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彼于爾時,成就叁種無上:智無上、道無上、解脫無上。成就叁種無上已,于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爲涅槃故,爲弟子說法。火種居士,我諸弟子,于此法中,得心解脫,得慧解脫,于…

《“雜阿含經”論涅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