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論涅槃▪P2

  ..續本文上一頁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就解脫說,如來與阿羅漢相同,但果德不同。

  四、涅槃奧般涅槃

  般涅槃即完全涅槃,或稱現法涅槃,譯爲入滅,常晷稱涅槃。在“雉阿含經”第五七九經中,有天子說偈問佛:

  “不習近正法,樂著諸邪見,睡眠不自覺,長劫心能悟。”世尊說偈答言:

  “專修于正法,遠離不善業,是漏盡羅漢,睑惡世平等。”時彼天子複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過。永超世恩愛。”這一偈言,又見于五八〇經、五八一經、五八四經,在五八二經中,彼天子複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

  ”世尊說偈答言:

  “若羅漢此丘,漏盡持後身,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彼天子複說偈言:

  “若羅漢此丘,自所作已作,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何言說有我

  說何是我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說我漏言盡,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義。”

  涅槃與般涅槃亦有種類,“雜阿含經”第七四O經中,佛告諸此丘:

  “若此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爲七

  謂現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終時,不得現法智;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生般涅槃;若不行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在第七叁四中,佛告諸此丘:“若此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雜阿含經”第二二二經載:“如是我聞,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夏安居,與大此丘象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除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此丘,謂尊者阿難,世尊記說彼現法當得無知證。……爾時,尊者舍利弗在家會中,從座起,整衣服,爲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爲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最後身,無上大醫,能拔劍刺。汝爲我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諸此丘!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責。”我等不見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責事。所以者何

  世尊不調伏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酥息者能令酥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我于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我今于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責事。”……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叁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余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此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

  “雜阿含經”第一二二七經中,世尊說偈言:“一切家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爲善上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舍身命,何況俗凡夫!”涅槃是叁乘所共修證的。般涅槃——無余涅槃,見“雜阿含經”第九七九經:

  “爾時,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爲世尊于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爾時世尊諧雙樹間,于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系念明起,正念正智。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爲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昙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諧沙門瞿昙,問其所疑。………佛告須跋陀羅:“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叁、第四沙門。須跋陀羅!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叁,第四沙門。除此已,于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于家中,作師子吼。”說是法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般捏盤已,然後佛般涅槃。”

  五,見法般涅槃、有余涅槃奧無余涅槃

  “雜阿含經”第一百七十經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系著

  何所見我

  令諸家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若涅槃。若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乃至第四禅,是第一義般涅槃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佛依。””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談到“涅槃”的意義時說:“生死解脫不是現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現生苦迫中得自在。這樣的解脫當體,即是涅槃。關于涅槃,從來有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的分別。依漢譯“阿含經”說:涅槃的一般意義,應該是不再來人世間了。如“雜阿含經”卷叁四、九五七經說:“家生于此命終,乘意生身生于余處。當于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余

  …:世尊得彼無余,成爲正覺。”“培一含經”(五戒品)說:“此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爲有余涅槃界。………此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無余涅槃。”“中間含經”、“善人住經”將于“少慢未盡而五下分結已斷的,更分爲七善人;而現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稱爲無余涅槃。”這可見,涅槃有不再來這人間受生的意義。阿那含與阿羅漢——佛也是阿羅漢,都不再來人間,所以並稱涅槃。但阿那含還有煩惱與身的剩余,阿羅漢才是無余的。”

  印順導師的結論說:“如直論涅槃,那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能想像爲生,也不能說是無生,這是超名相數量的,不可施設的。所以焰摩迦以爲“世尊所說無漏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被斥爲邪見。試問,“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雜阿含經”卷五、一O五經),這怎麼可想像爲無所有呢

  “本事經”(卷叁)也說得極爲明白:“究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依于清淨無戲論之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只可說爲不可施設究竟涅槃。”可見原始經教所講的涅槃與大乘佛教的涅槃,在義理上是相通的。涅槃是現生自證的。自覺人世間生死的解脫,不論是與人間究竟或彼岸究竟,都稱般涅槃。

  原載《內明》第268期

《“雜阿含經”論涅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