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论涅槃▪P2

  ..续本文上一页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解脱说,如来与阿罗汉相同,但果德不同。

  四、涅槃奥般涅槃

  般涅槃即完全涅槃,或称现法涅槃,译为入灭,常晷称涅槃。在“雉阿含经”第五七九经中,有天子说偈问佛:

  “不习近正法,乐着诸邪见,睡眠不自觉,长劫心能悟。”世尊说偈答言:

  “专修于正法,远离不善业,是漏尽罗汉,睑恶世平等。”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过。永超世恩爱。”这一偈言,又见于五八〇经、五八一经、五八四经,在五八二经中,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颇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

  ”世尊说偈答言:

  “若罗汉此丘,漏尽持后身,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此丘,自所作已作,已尽诸有漏,唯持最后身,何言说有我

  说何是我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唯持最后身。说我漏言尽,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义。”

  涅槃与般涅槃亦有种类,“杂阿含经”第七四O经中,佛告诸此丘:

  “若此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

  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不得现法智;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生般涅槃;若不行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在第七三四中,佛告诸此丘:“若此丘如是修习七觉分已,当得二种果: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杂阿含经”第二二二经载:“如是我闻,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夏安居,与大此丘象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除有结,正智心善解脱,除一此丘,谓尊者阿难,世尊记说彼现法当得无知证。……尔时,尊者舍利弗在家会中,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为婆罗门,得般涅槃,持最后身,无上大医,能拔剑刺。汝为我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诸此丘!当怀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责。”我等不见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责事。所以者何

  世尊不调伏能令调伏,不寂静者能令寂静,不酥息者能令酥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来知道,如来说道,如来向道,然后声闻成就,随道、宗道,奉受师教,如其教授,正向欣乐真如善法。我于世尊都不见有可嫌责身、口、心行。我今于世尊所,乞愿怀受见闻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责事。”……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者慧解脱。舍利弗!此诸此丘离诸飘转,无有皮肤,真实坚固。”

  “杂阿含经”第一二二七经中,世尊说偈言:“一切家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涅槃是三乘所共修证的。般涅槃——无余涅槃,见“杂阿含经”第九七九经:

  “尔时,世尊涅槃时至,告尊者阿难:“汝为世尊于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尔时世尊谐双树间,于绳床上北首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起,正念正智。时,俱夷那竭国有须跋陀罗外道出家,百二十岁,年耆根熟,为俱夷那竭国人恭敬供养,如阿罗汉。彼须跋陀罗出家闻世尊今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我今当谐沙门瞿昙,问其所疑。………佛告须跋陀罗:“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家中,作师子吼。”说是法时,须跋陀罗外道出家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解脱乐觉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当先般涅槃。时,尊者须跋陀罗般捏盘已,然后佛般涅槃。”

  五,见法般涅槃、有余涅槃奥无余涅槃

  “杂阿含经”第一百七十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

  何所起

  何所系著

  何所见我

  令诸家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若涅槃。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第四禅,是第一义般涅槃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佛依。””

  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谈到“涅槃”的意义时说:“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苦迫中得自在。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槃。关于涅槃,从来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分别。依汉译“阿含经”说:涅槃的一般意义,应该是不再来人世间了。如“杂阿含经”卷三四、九五七经说:“家生于此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

  …:世尊得彼无余,成为正觉。”“培一含经”(五戒品)说:“此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为有余涅槃界。………此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无余涅槃。”“中间含经”、“善人住经”将于“少慢未尽而五下分结已断的,更分为七善人;而现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称为无余涅槃。”这可见,涅槃有不再来这人间受生的意义。阿那含与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都不再来人间,所以并称涅槃。但阿那含还有烦恼与身的剩余,阿罗汉才是无余的。”

  印顺导师的结论说:“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像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所以焰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无漏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杂阿含经”卷五、一O五经),这怎么可想像为无所有呢

  “本事经”(卷三)也说得极为明白:“究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依于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只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可见原始经教所讲的涅槃与大乘佛教的涅槃,在义理上是相通的。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不论是与人间究竟或彼岸究竟,都称般涅槃。

  原载《内明》第268期

《“杂阿含经”论涅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