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来西亚佛教
于凌波
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僧人“法显大师”和唐朝时期之“义净大师”通过海路前往印度学习佛法,航程经马来半岛。那时佛教已在马来半岛盛 行,据说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王朝曾是奉行佛教的国家。因此可说明佛教传入马来西亚是公元初年或之前是绝对可能的事。根据唐僧人“义净大师”的游记中了解 到,马来半岛的佛教在当时,有迹象显示佛法已是普遍,是半岛人民的信仰,这种情况延续至元朝。从出土之考古文物显示,宋朝时期中国商人非常频繁来到了马来 半岛的马六甲、吉兰丹、丁加奴、吉打,乃至砂拉越的古晋经商,中国船队以物物交换方式,和当地土着进行商贸。因为中国商船频繁来往东南亚,中国人已开始落 脚留在东南亚各地,因而佛教也是马来半岛人民主要信奉的宗教。印度人的到来马来亚也很早,印度佛教随印度商船踏足马来半岛,对当地的文化影响深远,尤其印 度之巴利文文化对马来半岛,乃至印度尼西亚文之文法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带动了兴都教在南洋各地传播,之后中东的阿拉拍商人,也接踵来马从商,又加强了伊斯 兰教的地位。
中 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经马六甲积极推动伊斯兰文化,这样才稳定了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扎根,影响了整个马来民族信奉回教,佛教和兴都教就慢慢灭 迹。时到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接二连三的战乱,民不聊生,中国人纷纷逃难避居海外,马来半岛,也是中国灾民避居之处,中国人为战乱而避居,也有落地生根,尔后 接来了在中国之家眷,也有就地通婚,成为经商生活之地。中国南移的人渐多,寺庙的建立做为移民精神寄托之处,也做为连络族群之所,以后更把寺庙做为学堂, 慢慢又淡化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移民大部份是来自中国南方,当时南方人文化水准不高,甚至文盲者不少,信仰又复杂,大部份是以地方神教当作佛教来信仰,南宋之移民以商人为主,并带来 了劳工、农民,他们是为了生活而来。移民南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以客工的想法暂居海外,赚到了钱可荣归故里,买地建屋享受天年,但大部份却因为适 应了本地生活习惯后,落地生根以第二故乡的想法入藉归化,成为道地的外海华人了,其中有西马,尤其是马六甲地区,许多峇峇(Baba)和惹娘 (Nyonya),因为长期混居在马来族群中生活,因而后代不懂华文华语,但生活习惯上尚保留有中国人的特徵,信仰上自认为佛教徒,以拜观音为主,这是被 半同化后的一部份华族族群,是一个例子。移民南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求生活,对宗教信仰是其次,因为缺乏宗教的意识,为求平安发财而建庙,供奉中国南方人信 奉的神像,如大伯公、圣王公、马祖、关公、济公,乃至有孙悟空等等,目的是安居乐命便是,对宗教教理一无所知是当然之事,有识之士又无法接触到正信的佛 法,所以正信的佛教无法风行。
从 现存的部份寺庙来看马来西亚佛教历史,可发现的仅有,马六甲的青云亭,在风风雨雨中渡过四百多年,其他就是,槟城鹤山极乐寺,和巴生的观音亭也仅不过一百 多年的历史,极乐寺建于一八九一年,而观音亭则建于一八九二年。其他大部份的寺院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之产物,也就是说,五百年前的佛教历史已无法去求 证,只能从唐僧义净大师游记中窥视其冰山一瞥,也可以说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的佛教已被伊斯兰教取代后,佛教便慢慢地末落而消失。
佛 教的重新回返马来亚可说是十八世纪的事,正值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型到民主社会时期,军事混乱,社会不安,政治动荡,民不聊生,当时中国老百姓为避乱,另寻求 生活新环境,而远渡重洋投奔南洋地区,马来亚半岛是他们其中主要之目的地,当时南来者以商人为先,后带动劳工、农民、文员、教职人员也陆续来到,中国人落 地南洋各国,对当地的地方发展、经济的滋长,乃至文化教育的推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除此外,佛教也因为中国人的到来,除了生活上的丰衣足食外,对精神生 活也重视,所以华人所到之处,先有寺庙,然后在寺庙内也办学兴教,让子女们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便是在佛教教育精神下,由宗教负起教育的工作。清朝末年,变 法维新,以及五四运动的推动后,中国社会提出革新除旧,反对迷信的浪潮,枪头指向宗教,佛教也受其正面撞击,因而影响到海外的佛教发展,因为教育脱离寺 庙,另立起旗帜办起学堂后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校,社会弃教办学,宗教因而被冠上了迷信的字眼,佛教也被拖连在内。
佛 教的文明于东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经唐、宋之后,元、明、清的佛教一代不如一代,最后已失去其文化特徵,缺乏文化教育的教导,佛法传承的失 落,最终沦为多神教,乃至偶像崇拜的庸俗宗教,这便是佛教文化失传的结果所产生悲剧,更甚者,中国民间的祖先崇信,以及道教神明信仰,通过民族感情也被带 入了佛教,形成了相似佛教的中国民间信仰。神佛不分,加上圣贤及祖先的信奉,也被列为佛教的信仰部份,佛教光明的一面被蒙蔽,慢慢变成为妇儒、年老、文盲 所崇信的宗教。
清朝中末期,大量的中国移民迁居马来亚,带来了祖先崇信及道教神明混什的中国民间信仰,陆陆续续跟着移民的迁居而定居客乡,带领着海外华侨过着精神生活, 也带给移民孤独寂寞的情怀,在生活中点上了一柱慰藉的心香,神佛不清,是当时移民普遍的信仰,也是仅有的宗教取向。从早期所留下来的寺院内的情况来评论, 早期的马来西亚,星加坡的佛教,普遍上是属于不纯正的佛教文化。
佛教是具有文化性的宗教,并非南来之中国商旅移民,能真正理解其教理,那时的佛教的功能,仅仅是和神道信仰一样,除了拜拜又是拜拜,那时候的所谓佛教确实 上只有名存实亡。国共斗争时期,乃至公元一九四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兴起移民大量迁居海外,其中有不少受过正统佛学教育的僧人及居士,除了定居香 港、台湾外,其中有不少迁居星加坡、马来亚半岛,并把正信的佛教推荐进来,佛教文化在那时候才真正足星马两地,佛教宏法工作才开始,佛教刊物出版,佛学院 也有开办,佛书才开始流通,这是十九世纪末期的事了。
近 代南洋佛教的兴起,缘于中共解放大陆后,许多受过近代僧伽教育的僧人,以及在家学佛居士,南移定居香港、台湾、星加坡、马来西亚,这批有学识的佛教徒,不 但建立起正信佛教道场,也不间断地弘法,提倡佛教教育,宣扬佛教文化,印刷大量佛经、佛书流通,成立佛学院,近五十年来真正的佛法才在南洋各地普照大地, 马来西亚的佛教也受其益,延续佛陀的慧灯,使佛光照耀,并展延至全世界。佛教在中国大陆断层五十年,近期可看出佛教事业略有成就,中国出家众已被允许出外 访问和佛法交流,解决了中国出家人出访的难题,同时中国国内佛教之传法、宏法、法会、佛事活动时有之,中国佛教的新发展逐步和国际接轨,世界各国的佛教徒 也另眼相看,改善了世人对中国大陆的宗教政策的了解,进而促进了中国在国际间的宗教地位。
中 国大陆的佛教新发展,带来了人们对中国佛教兴趣,马来西亚、星加坡、香港、台湾的佛教弘法人员,也不时到大陆访问、考察、交流,带动了双向的旅行事业的发 展,更促使中国政府对发展佛教文化的积极关注,由于中国目前还是社会主义专政的国度,所以对宗教政策尚存有一些顾忌,不过近年来,佛教的组织成立了不少居 士团体,也恢复了不少名山古刹。因为中国大陆的名山古刹的开放,带动了东南亚华人的响往,佛教徒以朝圣的心态,到访古代佛教各宗祖庭、丛林、古刹、佛教名 山、石窟,进一步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路程,中国佛教的开放对全世界佛教发展引起积极带动作用,尤其是马来西亚。中国佛教的开放除了刺激华人积极参加佛 教之旅外,也促进了马来人也到中国考察中国伊斯兰教当今的实际情况,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千年传教历史,而且中国国内的穆斯林有五六千 万人之多,是世界除了印尼之外,中国穆斯林人口应该是排第二。
当 代之马来西亚佛教除了延至中国大陆之北传大众部佛教外,南传之上座部佛教也极为兴盛。近十年来由于移民印度的西藏密教的上师们,掌握了英语到世界各地大宏 密法,马来西亚也是他们传教的重点,因而金刚乘佛教也在当地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马来西亚早期信仰佛教者,以中文语系北传大众部者占大部分,后来南传佛教 的到来,带动了英语系的华人也投向佛教,最近密教的传法,更使英语系的信众趋之若骛,佛教日趋发展,光明将是佛教在马来西亚的前途。
北传大众部佛教最初都是传自中国大陆,传承历史悠久,流传地区最广,廿世纪初期,台湾佛教接踵而来,取代了大陆僧人的断层,最近更有台湾的佛教组织来马倡设机构,对马来西亚的佛教有一定撞击影响。
南传上座部佛教均传自泰国、缅甸,大部份立足于东海岸之吉兰丹、丁加如,也有遍及吉打、槟城,传法媒介均以泰语、福建话为主,后来斯田兰卡僧人也来到中马一带,以吉隆坡为主设庙建校,以英语为传教工具,得到受英文教育的华人及印度人信仰。
密宗佛教金刚乘近十多年来不断涌入了大马,定居于印度之西藏喇嘛,最初因为语言问题,传法上的困难,所以均以灌顶来代替弘法,后因掌握了英语,密乘之弘法工作,开始吸引了许多华裔受英文教育者的仰慕,近十年略有成就。
西 马十一州的佛教组织,根据非正式的统计大约近七、八百个佛教注册团体,以马六甲、槟城为最早。马六甲之青云亭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次是槟城之极乐寺有一 百一十二年,巴生的观音亭则有一百十一年。这些寺院之建设和中国僧…
《当代马来西亚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