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化心灵小丛书▪P5

  ..续本文上一页酒量增加一倍,喝下两百西西绍兴酒,体液中的酒精浓度增到百分之○.○六,这时酒精开始发生作用了,喝酒的人会感到身体温暖,心理松弛,而情绪轻松舒畅,有点晕陶陶的味道了,这时他对周围小的刺激和约束不大在意,对于精细技术的操作——如操纵机器、驾驶汽车等技能,就显得略为降低了。如果再把酒量加多,喝下三百西西的绍兴酒|正好是半瓶,这时体内的酒精成分达到百分之○.○九,这时饮酒者的醉意明显了,饮者感到身体轻浮,精神欣快,情绪舒畅,行为夸大。这时话也多了,平时不便出口或不便讲的,也毫无忌惮的讲出来——所谓酒后吐真言,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表现的。

  如果再喝下去,体液中酒精浓度达到百分之○.一二时,饮者酒醉的程度更加深了,话不投机时,或别人不同意他的意见时,他会生气,很多人在酒后和人发生争执,就是在这种情况造成的,这时细密协调变坏,不能操作机器,会打字的人这时打不好了,开汽车时,因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容易肇事。

  一个人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达到百分之○.一五以上时,酒精破坏了肌肉的协调,他会站不稳,走路东倒西歪,样子笨拙而不雅观,还有一个特点,多数饮酒者这时都不承认他醉了——愈醉的人愈不承认醉。

  一口气喝下一瓶绍兴酒,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百分之○.一八,一般酒量的人都会酒醉,一口气喝下两瓶绍兴酒,他会醉得不省人事;赶快送他回家睡觉;一口气喝下三瓶绍兴酒,赶快送他上医院急救;一口气喝下四瓶绍兴酒,体液中的酒精浓度是百分之○.七二,送他到殡仪馆去吧!那是中毒致死的剂量。

  五、酒精的吸收与氧化

  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若达到百分之○.七二以上时,是中毒致死的剂量,但四瓶绍兴酒并不能使人中毒致死——虽然理论上四瓶绍兴有三百六十西西酒精,但这三百六十西西酒精却不能“瞬间”同时进入人的体液内,因此,若说四瓶绍兴会喝死人,一定有人抗议:“笑话,我最少有半打绍兴的量,四瓶酒能喝死人?”

  他抗议得不错,四瓶酒不能一口气进入肚子,即是一口气喝下去,胃肠也不能在瞬间吸收,使体液中酒精浓度达到百分之○.七二。

  饮酒入口,经喉入胃,由于酒是液体,不需要经过消化,它进入胃中后,一方面受到胃液的稀释,一方面一部分又经过胃幽门流入小肠中,同时胃壁和肠壁的粘膜也开始吸收,酒精进入血液中,随着血液的循环扩散到全身的组织液中,不过这是指空胃而言,如果胃中先有了食物,不但胃壁吸收酒精的速度慢下来,同时也延缓了酒流入小肠的时间,所以一般人不喝空腹酒,这是有道理的。

  通常,酒精经胃吸收的只有百分之二十,而在小肠中,尤其是在十二指肠以下的空肠中吸收的,则占了百分之七八十,至于吸收的速率,与酒的浓度成正比,烈酒吸收得快,淡酒吸收得慢。

  喝下酒五分钟之内,就可以在血液中检查出酒精的成分,继续喝下去,在开始的一两个小时之内,酒精被吸收得较快,体液中酒精的浓度也很快上升,但达到某一个高峰,吸收速度就缓慢下来。酒由胃肠壁吸收入血液,再扩散到全身体液中。酒中的水分,经肾脏过滤变成小便,排出体外;而酒中的酒精,也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分量,是随着呼吸、小便、和汗液排出体外的;此外百分之九十的酒精,是在体内氧化燃烧,释放出热能,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随着呼吸和小便排出体外。

  酒精氧化的速度很慢,普通人每小时只能氧化掉十西西左右的酒精。酒精氧化是在肝脏中进行,肝脏中有一种酒精脱氢脢alcohol dehydrogenase,将酒精氧化成乙醛acetaldehyde,再氧化成醋酸acetic最后产生出二氧化碳、水、和热能energy。

  由于酒精氧化的速度很慢,它不能够像一般碳水化合物似的,随着身体的运动而增加其氧化的速度来产生热量,所以酒精不能代替食物的功能。

  饮酒的人,多是配着菜肴慢慢的饮,菜肴延缓了酒吸收的速度,而吸收人体液中的酒精,随着呼吸、小便和出汗散发,同时又在体内氧化消失,所以四瓶绍兴酒,含有三百六十西西的酒精,在理论上足以使一个人中毒致死。但在事实上,四瓶酒中的酒精,一部份已经氧化或散发,一部份在胃肠中尚未吸收,体液中存了一部份,还有一部份——还有一部份也许尚在酒瓶中,你还在慢慢的喝着呢!

  六、酒有别肠

  以血液中酒精的浓度来测定酒醉的程度,是最科学的方法,但世界上有许多事超出了科学定理的范围,不是科学道理可解释的,像“酒量”就是一个例子。

  人酒量的大小,似乎与年龄大小——全然未成年的小孩除外,高矮胖瘦无关,有人腰大三围、一杯即醉;有人瘦小如猴,千杯不倒。十国春秋中载:

  “闽主曦谓刘维岳曰:“岳身甚小,何饮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饮酒真有“别肠”吗?明人曾棨饮酒的故事,可以为这句成语作注脚。明人冯梦龙“古今慨谈”中说:

  “曾公棨,伟仪雄干,善饮啖,人莫测其量。张英国辅(张辅,爵封英国公)欲试之,密使人围其腹作纸俑,置厅事后,乃邀公饮,如其饮器注俑中,竟日,俑已溢;别注瓮中,又溢,公神色不动。夜半,具舆从送归第,属使者善待之,意公必醉;公归,亟呼家人设酒劳舆隶,公取觞复大酌,隶皆醉,公方就寝。”

  照这样看来,这位曾老先生真是“海量”。不过我敢说,他喝的一定是黄酒——酒精成分较低的酿造酒,绝不是莲花白或二锅头之类的蒸馏酒,若是含酒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烈酒,无论如何不能整天喝,再喝到半夜。

  再者,两个同样不会喝酒的人,或是酒量相同的人对饮,究竟还是胖而高大的人占光。照科学上的解释,普通人每一公斤体重,每小时可以氧化掉○.一五西西的酒精,一个体重一百公斤的胖子,每小时可以氧化掉十五西西的酒精,而一个体重五十公斤的瘦子,每小时只能氧化掉七.五西西的酒精,前面说的那位曾棨先生,既然:“伟仪雄干”,一定是个身材高大健壮的人,这样人喝酒,在先天条件上已占了优势。

  不过今日的科学家,终于找了个“酒有别肠”的原因,据台北市立疗养院和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的合作研究的报告,发现酒量大的人,体内有一种天生性的“ALDH”,要比一般人体内的含量高出许多。

  ALDH是一种能代谢酒精的酵素,酒量大的人,体内这种酵素较多,喝了酒不会脸红、心跳,或呕吐;这种人,是天生能喝酒的人,如果他常常喝酒,经过长久“训练”,必能成为喝酒的好手——当然,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酗酒的人,或慢性酒精中毒的病患。

  七、酒的营养价值

  常听人说:“酒是粮食做的,喝了酒,省了饭。”

  事实上也确实有些人,在宴会的场合,喝够了酒,就很少吃饭,他自以为是喝酒喝饱了,所以不需要再吃饭。

  酒可以代替饭吗?酒中有营养吗?答案是否定的。酒不能代替饭,酒中也没有营养,事实上,长期喝酒的人,胃壁会慢性发炎,易罹患营养不良和维生素B缺乏症。

  经科学研究的结果,酒精中没有任何营养成分。不错,酒精氧化时可产生热能,但每公斤的体重,每小时只能氧化掉○.一五西西的酒精,一个体重六七十公斤的人,每小时可氧化掉十西西的酒精,而这十西西的酒精,可产生五十卡的热量,人在静止时间中,每小时需要七十五卡的热量,这时人体可将由酒精所产生的五十卡热量加以利用,不足的热量,由体内其他碳水化合物氧化来补充。

  但在人体活动增加的时候,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如剧烈运动时,每小时消耗的热量可达三百卡以上,但体内的酒精,并不因人体需要热量增加,而加快它氧化的速度。它依然每小时只氧化十西西左右,只产生五十卡的热量,不足的热量,仍需要体内其他营养来补充。

  一般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消耗不完的时候,可以储存在身体组织内。而酒精则不然,它照着它固定的速度继续氧化,至完全消失为止。由此看来,酒精不能代替食物供给人体热量,也不能储存在人体内,以备需要时再氧化。

  有人以为,喝了酒会身体发热,可以御寒,所以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在隆冬季节常喝烈酒,像东北人喝的二锅头,河北人喝的莲花白,山西人的汾酒,都是酒精浓度极高的烈酒,但是,酒精真能御寒吗?不能,这是经科学实验证实的。

  饮酒的人,喝到中等程度的时候,酒精影响到中枢神经的功能,全身血管扩张,尤其是皮肤层血管扩张得更明显,由于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喝酒的人会脸红,甚至脖子和胸部也红起来。由于全身皮表血流量增加,使人感到全身温暖。但这种温暖是短暂的,由于体表血流量增加,体内热量的散发也因之加快,尤其是喝得太多时,使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机能繁乱,体温散发得更加增快,所以喝酒的人,在不停喝时会觉得身体温暖,但在酒停下来一段时间后反而感到身体发冷,就是因为体内热量散发得太多,使体温降低的缘故。

  遭遇山难的人,夜间寒冷,千万不能喝酒御寒,酒后体温散发更快,反而使人更寒冷,甚因失温而发生意外。

  总之,酒不能抵饿,也不能御寒,酒是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东西。

  八、酒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所谓酒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事实上仍是酒精的作用,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则是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的重量只有人体总重量的百分之二,但因其工作繁重——不断的思考,判断、分别、记忆,以及发号司令指挥人体工作,所以它需要大量的血液供给营养。因此人体血液总量的百分之二十,是供给大脑使用的。

  由于大脑获得的血液特多,而中枢神经和酒精的亲和力又特别高,所以饮酒的人,中枢神经首先受到酒精的影响。原来中枢神经的某一区域,本来是控制和调节大脑功能的。但当酒精的作用,压抑了中枢神经这一部份功能时,大脑皮质脱…

《净化心灵小丛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一代佛学家吕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