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教中评论的总评
周叔迦
佛教在中华民国这二十多年以来,表面上算是逐渐发达了,相信的也多了,着作弘扬的也一天天的增加。现在又有班禅大师提倡密教,沟通汉、藏,实是大可庆幸的。
但是《佛垂记》在末法中是争论坚固,所以在近几百年,那研究修持不能彻底的人,往往随自己的分别偏见,在佛法中互相是非,而佛法便受这争论的影响而逐渐衰微了。现代佛法在这否极泰来的状况之下,这争论也是不能免的。鄙人不愿意说是说非。不过往往听别人所说的是非,却是极可笑而绝对不是佛法正义的。因为恐怕人固着迷途,虽然在佛法中研究而不能得正法的利益,所以不惜口舌,用是非来调解是非,读者千万别当作争论看。
第一章 显密之争
是非所以生,是由于宗派的不同,所以现在也随着宗派的分别来逐一的评论。那佛教根本派别,就是显、密二教。说密教好的人,便说密教即身成佛,修密教的不拘小节,所以神游极乐来去自在。说密教不好的人,便说密教灌顶是婆罗门法,真言是无义利的。殊不知说好的人不知密教的真好处,说坏的人当然是不了解密教了。佛教以无我为宗,无论显、密都离不了这宗旨,既然无我,说什么是我身
显教说五蕴和合,假名为人,四大和合,假名色身,这理是密教上,也是根本要了解的。要说是三十年、五十年的修行,这一生一世便可以成佛,不但这“生”字与那经文“身”字不符,况且时间是自心生灭所现的假相,一世的生死不过意识的改变,那第七识如同顽石一般,丝毫不感觉生死,从哪里算一世呢
大悟之后三世在一念,又从哪里算生死呢
这种错解,是根本不了解显、密的差别,也是不了解密教。以这种见解去修行密教,岂不是煮沙成饭,永远不可能的了。应当知道,佛法本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为凡夫在迷的时候,随他的根性,教他去从心上得,或是教他去从身上得。从心得的法叫作显教,所以显教说“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身是四大本空此身无主的,叫人舍离身见去在那灵知寂照上用功夫。从身得的法叫作密教,所以密教说“即身成佛”,说固然四大本空,五蕴非实,但是四大本性即是实性,五蕴本性也即是实性,离心固然五色,然而离色也就无心,方便中说一个“灭色见心”,方便中也可以说一个“即色见心”,所以密教只说地水火风空五大,不说识大的,因为五大即是识大,所以叫作“即身成佛”。这是表示显、密殊别的根本。那一生成佛的解释,也是另有意思的。我们凡夫的分段生死是共业上他受用的生死,自己的神识,任运往生六道,不过别人只看一个死尸在那里,永远不能再见了,叫作一个死。而死人不觉得死,所以裨史所记那些堕鬼趣的人们,只觉由家走出,走向另一条黄昏大路便永远不能回了。可见我们的生死,自受用上并不是生死。如同在梦中,一幕一幕不同的梦,却是继续不断的梦,其中并不是醒了睡,睡了醒的,无论梦中有多少不同的事,到醒了之后只是一场大梦。所以无论在六趣轮回中,受无量无数不可说劫的生死,到成佛之后,也只是一生。所以密教是即事而真的,叫人直接学用佛智来观察世间的。在密、显二教之中,实在无有高下、难易、浅深的,拿凡夫的高下、难易、浅深的妄见,来推测佛法,岂不是坐井观天,不但不了解天,却永远不会跳出井来的呀。
那说修密教的不拘小节,更是错误。“食众生肉,断大悲种”。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在《涅架经》、《楞伽经》、《鸯掘魔罗经》处处说不当食众生肉。况且佛在昔修菩萨行,为的是摄受众生,只有舍自己的血肉皮骨,布施给众生,为的是结缘,将来他可以信受法化。若是我们吃牛羊的肉,岂不是牛羊将他的肉布施给我们,要等他成佛,我们才能受他的教化,才能度脱,岂不是掘了深坑来埋自己吗
如同草木已经发芽,透出土来,却又用一大筐土盖起它来了吗
在无量生死中,好容易今生善根才发芽,能归依三宝修行,却又去食众生肉,埋没自己了。况且人人无有不爱惜自身,贪求长生的。那牛羊既不是菩萨而是凡夫,那就根本没有舍肉给我们吃的心,我们用势力去强夺,他必定是嗔恨的。由这嗔恨的心,便永生永世不愿意见我们,不信受我们的言语,这种仇恨是永不能解的,如何的去度他呢
比如你走在路上,忽然有人来打你一个嘴巴,说:“你来听我话,我有好处给你。”你在凡夫的位中,不能降伏嗔心的时候,能不能即刻恭敬礼拜他从他去呢
恐怕顶好不过不还手,不理他,自己走开,便是人中贤者了,不然还许对打起来呢。食众生肉也是如此,那被食的从此不理我们还是好事,恐怕因果循环,我们变牛变羊去还债是免不了的罢。总而言之,“食众生肉,断大悲种”,并不是因为自利而不吃,也不是因为戒杀有福德贪这福德而不吃,修行应当利益众生的,不应当损恼的。有人说:“你不吃众生肉,你要下地狱。”我便宁可下地狱也不吃众生肉。有人说:“你只吃一口肉,便可立地成佛。”我便宁可不成佛,也不吃众生肉。须要有此决心,方可说是有大悲心。菩萨修行利益众生是不望报的。有人说你不吃众生,那众生永远受苦不会脱离的,我要问众生自己是不是愿意我吃他,在我未得他答复以前,我决不强迫他的。所以那说吃众生肉可以度众生的,可以说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古德说:“吃是中丞福,不吃是中丞德”。人却不要只知贪福而忘德呀。
那说神游极乐来去自在呢,恐怕是藏、汉言语不通,译人译错了罢。往生是生报,并不是现报,所以《弥陀经》中,持名一心不乱,要到临命终时,才能往生。无论在十岁,二十岁时,能持名一心不乱,也要到将来命终方能往生,如何能现生来去自在呢
况且人法二无我,那神是个什么呢
若是有神见,便是凡夫,便绝对不能往生。至于或是持咒,或是持名,或是观相,能成就念佛三味,在定中见极乐相,那所见是自心中的影像。要知道是幻化,决不可执着,更不可随意向人说,观佛《三昧经》中说,若说定中所见相,便是魔道,因为不了幻化而生起爱见了。
那说密教不好的说密教灌顶的婆罗门法,那是不了解唯识的道理。礼拜佛像是不是有功德呢
那佛像不过一块铜,由于众生善根增上,所以这块铜不是财宝,不是器物,而是佛像。这佛像即是佛宝。直接说这块铜即是佛宝,一切人见了这块不生铜的见而佛的见。那灌顶的水也是如此,只要受灌顶的人不生起水的见而生起佛的见。那水就是佛宝呀。至于灌顶是世间俗法,请问佛法哪一件不是俗法
不过转人们的世俗见成出世见而已。一切经书全是世间文字,全是儒书的文字,可以说佛经是儒书吗
那佛字在字书上也有,是“仿佛”的意思,是“大”的意思,是“拂逆”的意思,何以人见了佛经的佛字,便生起觉者的相,生起尊重的心,种无上的善根呢
而那儒书上的佛字,却生起名言熏习,成就生死的因呢
可见得万法唯心,只要自己对于一切用佛智来观察。一切皆是般若。那婆罗门法,所以是虫食树叶,偶成文字,不是真的。况且受菩萨戒义轨,且奉请本师释迦如来为和尚,弥勒诸大菩萨作阿阁黎教授师等,也不过法师口说,弟子随闻心念,而戒体自然成就。那口说不过是声尘,那灌顶是色尘。声尘成就,便可以感得如来加被,成就戒体。那色尘成就也可以感得如来加被,戒体具足。只要受灌顶的人一心专念,这水是如来的大悲大智,灌在自己身上,身心不二,便就是灌在自己心上,决定不生疑,自然法事成就的。不知声色的作用平等,便是不了解唯识,那声色二尘同是八识相分呀。
说那真言无义利的,更是不了解唯识了。那声尘由自己熏生的,不能熏习别个,他是第八识呀。因为人对于声尘有虚妄的了解、虚妄的分别,生起遍计所执,所以这声尘便随所执着有一定的意思,不能总持了。但是那依他起的声尘,不是无意义的,那依他的声尘,随他所依众缘不同,各各有不同的意思,譬如“阿”字,张口吐气,不假喉舌唇齿,自然便是“阿”音,为一切音声之初,就这种依他上便是一切法本初的道理,能依的声是八识,所依的总缘也是八识,所以持“阿”字久了,有净除八识烦恼种子的利益。如同人种田,因为田地不肥,只要选择种一种相当的植物,便可除去那田中的恶质而变为肥田的。只要继续不断的观察“阿”字,不假遍计所执,自然就依他起他上,能成就一切法本初的法。那一切法本初就是不生不减,所以佛能了解一切尘上依他起的意义,所以用多数声尘相连成一陀罗尼,持这陀罗尼自然就依起上有一种作用,而不是可以见遍计所执名言分别所可测度的呀。如同屋是假名无实的,但是不是没有遮风避雨的用,那屋是色尘,色尘无实而有用,但是不像遍计所分别。那声尘也无实体而有用,但是不像遍计所分别的呀。
第二章 大小乘之争
在佛教传到中国来,永远是大小乘相辅而行,所以有一位迦叶摩腾小乘学者,就有一位竺法兰大乘学者帮助他,有一位安小乘学者,就有一位支娄迦谶同时弘化。一直到六朝,都是大小乘并重,罗什译大乘的《三论》,未了又译小乘的《成实》;真谛译《摄大乘论》,却又译小乘的《俱舍》。直至随、唐佛法大光明昌盛之后,到了宋、元人们只重空言,趋尚浮夸,以为大乘是成佛的路径,小乘只知自利,对于小乘学毫不研求学习,到现在小乘是久已被打倒的了,久已无反抗的争论了。但是自小乘学衰微之后,佛教徒大半不注意基本的行持,所以戒律也逐渐衰渐衰微了,《四阿含经》绝没人看了,佛法也整个的陵夷了。因为佛说三乘,三乘中缺了二乘,这二乘又是凡夫人道的初阶,只剩下那一步升天的大乘法,善根薄的凡夫如何能进修,自然就要陵夷的了。所以发大心修大乘的人,决不应当生限量心,生分别心,有取有舍。一切佛法皆是佛乘,佛在《法华》已经申明,所以大乘应提倡,小乘也应当提倡;大乘应…
《现代佛教中评论的总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