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藏经雕印源流纪略

  大藏经雕印源流纪略

  周叔迦

  一绪说

  佛教自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到了灵帝献帝以后,翻译逐渐增多,但所译的经典都是散在各地,未曾统集。即以目录而论,或以人分,或依地分,或按时代,也是分别记载,未曾整理。各家的经录现今也都失传。至符秦时释道安才综集群经,纂成完整的经录,现在也不传了。然而梁僧佑所作的出三藏记集是用道安经录作蓝本的,从这书里还可以看出道安经录的大致内容。这时虽有了经论目录而经藏的编次还没有划一的规定。出三藏记集所载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有“定林上寺建般若台大云邑造经藏记”,“定林上寺太尉临川王造镇经藏记”,“建初寺立般若台经藏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五一五)命僧绍撰华林殿众经目录,后二年又敕宝唱改定。以上三篇记和梁目都不传,不能知道这些经藏和目录是如何编定的。广弘明集卷二十二有王褒周经藏愿文,文中说:“奉造一切经藏,初生灭教,讫泥洹说。”又有“魏收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隋炀帝宝台藏经愿文”,此等经藏的内容如何,也无从揣测。总之,自梁以后书写经藏的风气是相当普遍了。现存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中的入藏目,唐道宣大唐内典录中的历代众经见入藏录,唐武后敕沙门明佺等所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的见定入藏流行目,这些目中于经名卷数之下兼注明写经用纸数及帙数,但是编次并不一致,在当时也未必是全国遵行。其后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其中有“大小乘径律论及贤圣集传见入藏录”,此录抄出别行又称为“开元释教录略出”,不仅注明纸数、卷数、帙数;并且注明千字文的编排次第,成为后代刻经的根据,也可以称为唐代藏经的标准。至此以后中国的大藏经才算是编纂完备。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也有入藏录,又有续贞元释教录一卷,即是补“开元释教录略出”,自千字文藁字以迄富字续编入藏各典的卷、纸、帙、号的目录。当时的藏经全是卷子式的写本,司缮写的称为经生。刻本大藏经是自宋朝才有的。

  佛教经论在中国的传统,经过历代翻译以至汇集、编次、刊刻而逐步完成为汉文大藏经,实在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尤其是刊刻一层;卷帙之广,板片之多,由书写、校对、雕刻,是要集多数人民的体力、脑力的劳动,历时数年以至数十年而后才完功的。自宋太祖最初雕印大藏经而后,一千年之间先后有二十余次刻本。到了现在除清藏外,不仅原板无存,就是印造的藏经也成为稀有名贵的古物。所以藏经雕刻的源流是值得注意研究的。关于这一类的专书有:罗叔言先生着的宋元释藏刊本考、吕秋逸先生着的佛典泛论,屈万里先生着的明释藏雕印考、蒋唯心先生着的金藏雕印始末考,都是搜求充备,考订綦详的专家着作。现在全国的名山古刹可能收藏着或多或少的古刻藏经。为使僧侣们能对于这些名贵古物有简单的识别能力而加以注意保存,是有将历代藏经刻本简单说明的必要。统计大藏经的雕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汉文大藏经,二是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又可分为国内刻本与国外刻本两种。今分别简略介绍如下。

  二汉文大藏经

  甲、国内刻本

  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

  简称开宝藏或蜀本藏。这是中国第一次刻本大藏,现在无全本,流传的零卷也极少。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宋太祖开宝四年(九七一)记云:“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

  又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记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经,板成进上。一据北山录卷十注及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其板数凡十三万余板。日本元亨释书卷十六记日本一条天皇永延元年(九八七)奝然斋此藏经还日本,当时总数五千四十八卷。高丽史卷九十中记云:四百八十一函二千五百卷。考五千四十八卷及四百八十函均与开元释教录中入藏录所载数目一致。所谓四百八十一函,疑是加目录一函;而高丽史所说二千五百卷,恐有错误。装璜全是卷子式,每板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或十五字。佛祖统纪卷四十四真宗天禧三年记云:“十一年东女真国入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又卷四十五仁宗嘉佑三年记云:“西夏国奏国内新建伽蓝,乞赐大藏经,诏许之。”今世流传的仅有各卷有熙宁四年,大二观年印记,是知此藏在当时流布各地颇广。

  宋婺州开元寺大藏经

  婺州是今浙江金华县。此藏今不传,情况不详。仅杨亿武夷新集卷六中记有太宗至道初于婺州开元寺印大藏之说而已。

  宋契丹本大藏经

  即是辽国所刻,简称契丹藏或辽本大藏。今世已无传本。其开雕年月,据辽僧觉苑大日经义释演秘钞序云:“洎我大辽兴宗御宇,志弘藏经,欲及遐迩,敕尽雕镂,须人详勘。”

  高丽史卷八云:“文宗十七年癸卯(即辽道宗清宁九年,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一○六三)三月契丹送大藏经至,王备法驾迎于西郊。”辽史卷百十五高丽传云:“咸雍八年(一○七二)来贡,十二月以佛经一藏赐徽。”徽即高丽文宗名。此二书所记时日相差十年。由此可以考知契丹藏始刻于与宗,而完成于道宗之初。其时在宋开宝刻成之后约五六十年。金石萃编卷百五十三载“志延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云:

  “印大藏经凡五百七十九帙”。比宋开宝藏之四百八十帙实增加九十九帙。从辽僧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可知其编次也是依据开元录略出的千字文次序。又几本东文选卷百二十所载宓庵丹本大藏庆赞疏中称其“帙简部轻,函未盈于二百;纸薄字密,册不满于一千;殆非人巧所成,似借神力。”可以推测契丹本大藏是小字密行的。

  宋福州东禅等觉院大藏经

  此藏世简称崇寗万寿大藏或福州藏,东禅寺本。是东禅等觉院住持冲真发起,创建印藏经院,以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开始,经慧荣、冲真、智业、了元、智贤、契璋、普明等募集众缘,至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始完成。今世所传东禅寺本华严经卷八十题云:“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慧空大师冲真于元丰三年庚申岁谨募众缘,开大藏经板一副,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国泰民安,*轮常转。”又大般若经题云:“于是亲为都大劝首,于福州东禅院劝请僧慧荣,冲真、智华、智贤、普明等募众缘,雕造大藏经板,及建立藏院一所,至崇宁二年冬方始成就。”全藏自天字函至群字函,凡四百七十九函,与开元释教录略出所载大致相同,微有变更,并依贞元新定目录增入十经。但其后又陆续增刻开元以后入藏诸经。以诸经跋记考之,自元丰三年迄南宋孝宗淳熙三年总凡九十七年间先后共刻成五百九十五函一千四百五十部。板式是梵夹式,半叶六行,每行十七字。每函附音释一帖。但自更字函以下十函天台宗章疏是每行十九字。

  宋福州开元寺大藏经

  此藏世简称毗卢大藏,也称福州藏。福州两藏,在中国已无全本,日本所存福州藏多是两藏配合而成。据此藏中唐译华严经卷八题记云:“福州众缘寄开元寺,雕经都会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与证会、住持沙门本明、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同资禄位,雕造毗卢大藏经印板一副,计五百余函,时政和壬辰岁十月日,劝缘沙门本悟谨题。”又谓字函分别功德论卷中题云:“福州开元寺住持僧传法慧海大师惟冲谨募开封府……从四百一函起,取至周圆。”又图字函杂譬喻经题云:“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宣干,办应天启运宫奉迎所武师说,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谨施俸资雕造毗卢大藏经板泾字至图字一十函。时绍兴戊辰闰八月日,福州开元禅寺住持传法慧通大师了一题。”又弁字函华严经音义卷上题云:“敷文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川府路都钤辖安抚使知涂们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赐紫金鱼袋冯接,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舍俸添镂经板三十函补足毗卢大藏,永冀流通。劝缘福州开元禅寺住持慧通大师了一题。”统检全藏刊刻题记,自天字至勿字凡五百六十四函,始宋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迄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凡四十年而后完成。板式及书体与东禅寺板相同,不及思溪藏的精巧。

  宋安吉州思溪圆觉院大藏经

  宋安吉州思溪资福禅寺大藏经

  安吉州即今浙江吴兴。此藏世简称思溪藏或湖州本、浙本、南宋本,是宋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湖州王永从等发愿,净梵怀琛等劝缘,于思溪圆觉院刻板。前松坡图书馆馆藏有此藏,是清末杨守敬使日本时购回,今并归北京图书馆。此藏履字函长阿含经卷二十二题云:“大宋国两浙路湖州归安县松亭卿思村居任左武大夫密州观察使致仕王永从,同妻恭严氏,弟忠翊郎永锡·妻顾氏、侄武功郎冲充·妻卜氏、从义郎冲彦·妻陈氏、男迪功郎冲元·妻真氏、保义郎冲和·妻吕氏与家眷等恭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躬万岁,利乐法界一切有情,谨发诚心捐舍家财,开镂大藏经板,总伍百伍拾函,永远印造流通。绍兴二年四月日谨题。雕板作头李孜、李敏,印经作头密荣,掌经沙门法已,对经沙门仲谦、行坚,干雕沙门法祚,对经慈觉大师静仁、慧觉大师道融、赐紫修敏,都对证湖州觉悟教院住持传天台祖教真悟大师宗鉴,劝缘平江府大慈院住持管内掌法传天台教说法大师净梵,都缘住持圆觉禅院传法沙门怀琛。”又凤宗函妙法莲华经卷七题出:“大宋国浙西路安吉州长兴县白乌乡奉三宝弟子因道舍财赎到法华经板七卷,舍入思溪圆觉禅院,补填大藏经字函……嘉熙三年二月日弟子因道政意旨。”又可字函圆觉经第二卷题云:“大寺大藏经仗蒙安抚大资相公赵给钱赎此经两序及诸经板字损失者重新刊补,务在流通佛教,利益群生。淳佑庚戊良月圆日住持释清穆谨题。”旧来传说圆觉院藏与资福寺藏是两个不同的刻本而其中资福寺藏刊刻源流不明。今考思溪各本题记多与圆觉院有关而且历经回赎。可见资福寺板实在就是圆觉院板,很可能两寺因经济的关系而使经板所有权迭次互相转移。其板式与福州板相同而体裁精美过之。全藏自天字函至最字函凡五百九十九函一千四百六十四部。

  …

《大藏经雕印源流纪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漫谈佛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