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P2

  ..续本文上一页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若法能成就此五者,是为善法也。

  △五列名。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

  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言业道者。《大乘义章》卷七云:“起作名业,能通名道。”总相如是,于中别论,释有三义:一对思以辨,不善业思能起杀等,故名为业。杀等十种通畅前思,名为业道。二对果以辨,杀等十种能起来报,故名为业。通人至果,称曰业道。三当相辨释,杀等十种缘中集起,故名为业。若望业思,通思名道。若望后报,通人至果,故名为道。断众生命,隔绝相续,名曰杀生。于他资财,非理侵夺,名曰偷盗。非己妻妾,奸行违礼,名曰邪行。言不当实,妄有所谈,名曰妄语。间离彼此,名曰两舌。言辞粗鄙,名曰恶口。邪言不正,名曰绮语。顺境乐受,名曰贪欲。违境忿嫉,名曰嗔恚。迷正道理,邪心推求,名曰邪见。永离此十,即是十善业道也。

  △二广明业道有三:初明人天十善业道,二明菩萨十善业道,三明如来十善业道。初中有十,一离杀生报。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杀生之法,恼害众生。不杀生故,报得离恼也。施无畏者,无杀害心,故使众生无所畏也。大慈心者,与乐之心也。习气者,现行气分熏习所成,故名习气。非人者,天龙八部等之总称。此十为人天福报。言回向者,回转所修善法,趣向所期,名为回向。佛所得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觉,即无上正等正觉。若以不杀善业回向佛道,则后必乘愿而得寿命自在者,如来十自在之一,为度众生,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心无墨碍也。不杀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蓄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

  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二离偷盗报。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美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偷盗之法,亏损他财。不偷盗故,报得可保信法。保信者,谓坚固可恃也。财者资财,命者寿命,色者色相,力者气力,安乐者身心安乐,辩才者言辞善巧也,此十为人天福报。若以不盗善业回向佛道,则后必果愿得清净智也。不盗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

  △三离邪行报。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欢,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邪欲之行,智人所呵。不邪行故,报得智人所赞。诸根者,眼、耳、鼻、舌、身五根也。调顺者,调伏善顺也。丈夫隐密藏相者,亦名马阴藏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男根隐藏腹中,不现于外也。不邪淫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妄、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道及非道

  

  △四离妄语报。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人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罗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妄语之法,世人所讥。不妄语故,报得人天所赞。优钵罗者,此云青莲华。爱语者,善言慰喻,使闻者爱敬也。意乐者,性欲也。不妄语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五离两舌报。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两舌之法,离间彼此。不两舌故,报得不可坏法。不坏法者,谓崇信三宝及戒也。法行者,如法之行也。善知识者,良师益友,化导于善者也。不两舌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令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六离恶口报。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恶口之法,粗恶鄙陋。不恶口故,报得清净言辞。梵音声相者,如来三十二相之一,《长阿含经》卷五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远,五者其音遍周普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其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火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人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七离绮语报。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三种决定行。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学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绮语之法,无有义利。不绮语故,报得决定正行。授记者,佛为发心众生,授与当来成佛之记别也。其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常作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之语,是菩萨乃至喜笑,当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语。

  △八离贪欲报。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行。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贪欲之法,无有厌足。不贪欲故,报得威神自在。三界特尊者,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为尊故。不贪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无所愿求。”

  △九离嗔恚报。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贤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嗔恚之法,心常恨怒。不嗔恚故,报得喜悦。圣者,谓三乘见道以上,发无漏智,证正理故。得圣者慈心,谓常怀慈心,等于贤圣也。和忍者,柔和安忍也。梵世者,色界诸天之总称,离欲清净故。无碍心者,一切智自在通达也。不嗔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观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十离邪见报。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见之法,颠倒虚伪。不邪见故,报得功德。等侣者,同类伴侣也。皈依者,归投依凭,如子归父,如民依王也。事正师而舍邪师故,唯归依佛,不事余天也。直心者,质直无谄也。正见者,离诸邪倒也。非理之行,名无为邪道;三乘之行,名为圣道。身见者,即是我我所见,固执实有我身,实是我所有物故。诸难者,谓八难障,于见佛闻法,难于修行故。不邪见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无恶戒取,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二明菩萨十善业道有二:一广明施严,二略显众严。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当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天,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当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普贤行愿品颂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