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P3

  ..续本文上一页却后三月当盘涅槃。魔王闻已,欢喜还宫。我即于此受魔请已,即便舍寿住命三月,以是因缘,大地震动。阿难闻语,心大悲恼,遍体血流。白佛言:唯顾世尊哀愍我等,住寿一劫,利益世间。世尊告言:汝今非是请如来时。汝侍我来,颇曾闻我说二言否

  我前于此问汝说言,四神足尚能住寿满足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如是殷勤三说开劝请而汝默然,曾不请我。是故我今住命三月,汝今云何方请

  阿难问佛此语中,定知佛人般涅槃,必生若痛,泣涕流涟,不能白胜。佛慰之,言有为法皆悉如是,一切会无不别离。即与阿难俱共还归重阁讲堂,广如彼说

  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人涅槃处。如是八大灵塔。

  《大乘心地观经》卷一云:枸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圆照《十地经·后记》云拘尸那城娑罗双林现人涅槃处塔。拘尸那城者,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云:译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涅槃经疏》卷一云:拘尸那云无,翻有多义,故或云角城,具三角故。或云茅城,草覆城故。云仙人城。娑罗林者,《西域记》卷六云:尸赖那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桷,而皮青白,华甚光润,四树殊高,如来寂灭之所也。《涅槃经疏》卷二云:娑罗,此云坚固。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荣四枯,四根相连,上枝相合。《慧苑音义》卷下云:娑罗,此云高远,以其林木森疏,出于余林之上也。入涅槃者,《涅槃经》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大乘义章》十八云: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诸象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肇论》云: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如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唯识述记》卷一云:西域梵音波利缚(口+男)。波利者,圆也。昵缚(口+男)言寂。即是圆寂,礼寂灭义。贤首《心经疏》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重说颂曰:

  净饭王都迦毗城,龙弥俩园佛生处。

  净饭王者,迦维罗卫国王释迦如来之父也。

  摩伽陀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心觉。

  成正觉者,《唯识述记》卷一云: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维摩经·佛国品》肇注云:其道正真,无法不知。心遍知也。

  迦尸国波罗奈城,转大*轮十二行。

  十二行者,三转四谛*轮也。《俱舍论》卷二十四云:此苦圣谛,此应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转。初名转,谓此苦圣谛,此集圣谛,此灭圣谛,此道圣谛。中名劝转,谓此苦应知,此集应断,此灭应证,此道应修。后名证转,谓此苦我已知,此集我已断,此灭我已证,此道我已修,是谓教法十二行。《法华玄赞》卷七云:二转,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心慧眼,随其次第,于去来今苦谛之中,生知明觉。如是一转,总别四行。三转谛,谛皆有十二行相,则有四十八行,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如次,令人见修无学等三。《毗婆娑论》卷七十九之眼者现见义,智是决断义,明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此行法十二行也。

  舍卫大城只园内,遍满三千现神通。

  三千者,谓三干大干世界,即一佛土也,须弥山处中,七金山绕之,外有四大洲,更环以铁围山;是一日月所照临,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如是干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如是千中千世界,为一三千六千世界。广如《智度论》卷七《佛他论》卷六中所说。

  桑迦尸国曲女城,忉利天宫而降下。

  桑迦尸,一作僧伽尸,又别名劫比他,或泥啭韈多,在中印度恒河流域。《法头传》云:此东西行十八由延,有国名僧迦施,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又《西域记》卷四云:东南行二百余里,至劫比他国,旧谓僧伽舍国,中印度境。劫比他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二十余里。

  王舍大城僧分别,如来善化行慈悲。

  如来者,梵云多陀阿伽陀。《智度论》卷一云:如法相说,如诸佛安稳。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为多陀阿伽陀。《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心觉,故曰如来。《转*轮论》云:涅槃名如,知解名来。心觉涅槃,故名如来。

  广严大城灵塔中,如来恩量寿量处。

  拘尸那城大力地,娑罗双树人涅槃。

  力士者,枸尸那城之大族也。《涅槃经疏》云: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敌千人,凡三十万,共为群党,无所臣属,以法自持,亦不乱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

  如是八大灵塔者,有婆罗门及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大信心,修建塔庙,承事供养。是人得大利益,获大果报,具大称赞,名闻普遍,其深广大,乃至诸苾刍亦应当学。

  婆罗门者,《慧琳音义》卷二十六云: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布鳞《音义》卷八云:此云净行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泛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玄应音义》卷十八云: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静,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息倒归真,顺理为善也。《大乘心地观经》卷一云: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皈依处。供养恭敬,为成佛因。

  复次诸比丘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八大灵塔,向此生中,至诚供养,是人命终,速生天界。

  天界者,《毗婆娑论》卷百七十二云: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大乘义章》云: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谓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大乘义林章》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

  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汝等谛听,我今当说游止国城及于住世,而说颂曰:

  二十九载处王宫,

  《长阿含经》卷四云:尔时,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我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六年雪山修苦行。

  雪山者,梵云羯阁山,此云象头,有摩竭陀国。《四分律》卷三十一中说,时菩萨强达父母,辄自剃须发,着袈裟,舍家人非家,渐渐游行,泛摩竭国界往至罗阅城。时摩竭王言:嵩分半国相与。菩萨报言:我舍转轮王位,出家学道,可贪于别国王位而处俗也。时有人名阿蓝迦蓝,于众人中为师首,与诸弟子说不用处定。时菩萨至阿蓝迦蓝所精进,不久得证此法,念非涅槃永寂之法,便舍而去。时有郁头蓝子教诸弟子,与说有想无想定。菩萨往郁头蓝子所精进,不久得证此法,念非涅槃永寂之处,便舍而去,泛摩竭界游化,南行至象头山。时菩萨即于彼处六年苦行,虽尔犹不证,增上圣智圣法。尔时菩萨于异时食少饭麦得充气力,人尼连禅水洗浴,更诣一吉祥树下自敷而座,直身正意系在前。尔时世尊于彼处尽一切漏,除一切结,使广如彼说过去现在因果。经云便前进伽阁山苦行林中。即于尼连阿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更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智度论》卷三十八云:诸外道等信着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大唐西域记》卷八《摩竭陀国》云:目支邻陀龙池东,林中精舍有佛羸瘦之像,其侧有经行之所,长七十余步,南北各有毕钵罗树。故今士俗诸有婴疾,香油涂像,多蒙除差。是菩萨修苦行处。如来为伏外道,又受魔请,于是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形容毁悴,肤体羸瘠。

  五岁王舍城化度,

  僧伽罗刹所集《佛化经》卷下云:有益于摩竭王,第二三四于鹫峰顶山,第十七罗阅城,第十八复罗阅城,第二十夏坐在罗阅城。如是,鹫峰在王舍城外,合是六年,诸说互异也。

  四年在于毗沙林。

  毗沙林未详。

  二年惹里严安居,

  惹里严,一作柘梨山。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第十九柘梨山中,第二十一还柘梨山中,于鬼神思不经历。余处连四夏坐。又云:第八鬼神界,第十一复鬼神界,第十三复还鬼神界。若鬼神界在柘梨山中者,则可八年,在彼夏坐也。柘梨山在卫舍国,即度鸯掘摩罗处。《杂阿含经》卷三十八云:一时佛在央瞿多罗国人间游行,经陀婆阁梨迦林中,遥见央瞿利摩罗执刀椐走向世尊,乃至舍刀楣投世尊六,愿聪出家。出家已得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及《鸯掘摩罗经》等,均云在舍卫国也。

  二十三载止舍卫。

  舍卫国见前。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十九年不经历余处,于舍卫国夏坐,谓第二十五年至第四十三年也。

  广严城及鹿野苑,

  广严城见前。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第五脾舒离鹿野苑者,即初转*轮处。僧伽罗刹所集《佛所经》卷下云:世尊于波罗奈国而转*轮。初转此法,时多饶益众生,即于此夏坐。鹿野苑,一名施鹿林。《大毗婆娑论》卷一百八十二云:问:何故名施鹿林

  答: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西域记》卷七云:波罗尼斯国大林中,有宰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与此处大林之中,有两群鹿,各五百余。时此国王畋猎原译,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检猎中原,继缭飞天。凡我徒属,命尽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谱。顾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谱,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谁不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五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传声唱曰:彼六鹿王,今来人邑。都人土庶,莫不驰欢。王闻之,以为不诚。者曰至,王乃信然。鹿王何遽来耶

  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愿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此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数。因而谓之施鹿林鸟。鹿野之号,自此而兴。

  摩枸梨及忉利天。

  摩枸梨,一作摩拘罗山,在侨卖弥国。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第六摩拘罗山。忉利天见前即是为母说法也。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白善为母,故第七于三十三天。

  尸输那及啖耿弥,

  尸输那,一作尸摄和,一作尸食婆林。《中阿舍经》卷五十二云:一时佛游跋耆,在舍弥村。尔时沙弥周那于彼波利中,而受夏坐。彼波利中,有一尼犍,名曰亲子,在彼命中。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于是沙弥周那受夏坐讫,过三月已,往舍弥村北尸舍和林述于阿难,阿难问佛,佛为说六诤本七灭法六慰劳法。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如来如是最后夏坐时,于跋只境界毗将村中夏坐。侨耿弥,一作拘耿弥。慧琳《音义》卷二云:枸耿弥,此云不静,亦云藏有也。在中印度境。国六千余里,土地沃壤,气序略热。都城宫内,有六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内有旃檀佛像,是优填王所作。初如来成心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欲愿图形像,乃遣尊者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二人上天宫,视睹妙相,雕刻旃耘。如来自天宫还世,旃耘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

  开导未世,实此为异。诸国君来,欲移之不能,遂图而供养。俱言得真见。《西域记》卷五、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第九拘苦毗国。

  宝塔山顶并大野。

  宝塔二梵云支提山。唐译《华严经》卷四十五云: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自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杂阿含经》卷五十云:时有众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练若行,着粪扫衣,常行乞食。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第十支提山中。大野者,梵云阿逻鞞伽罗国中。《阿含经》卷九云:佛游阿罗鞞伽罗在林中。尔时长者以四摄,摄众修四无量心,天赞之而不喜,佛叹其七未曾有法。

  尾努聚落吠兰帝,

  尾努聚落未详。吠兰帝,一作毗兰多。《大宝积经》卷二十八云:如来共在毗兰多国,若毗兰君婆罗门请,三月,安居而食马麦。与《起行经》卷下云:我及卿等于毗兰邑,故食浮麦九十日《中本起经》卷下云:舍卫国界有郡,名随兰。有婆罗门名阿耆达,请佛及僧一时三月,佛默然受请。阿耆达还家,严供极珎美,是曰世尊与五百比丘往诸随兰。然时阿耆达天魔迷惑,耽荒五欲,告勅门士,不得通客。如来到门,闭而不通。此郡既饿,人不好道,众僧分卫,三日空还。时有马师,曰:今有马麦,顾用施佛及众弟子。广如彼说。

  净饭王都迦毗城。

  此等圣境各一年,释迦如来而行住。

  迦毗罗城见前。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下云:第十五迦维罗卫国释种村中。第十六还迦维罗卫国。然诸经中多言第十二年还迦维罗卫,或云第六年也。释迦者,姓也,为刹帝耘耘姓之一族,此云能。

  如是八十年住世,然后牟尼人涅槃。

  牟尼者,名也。慧苑《音义》卷下云:牟尼,此云寂默也,德行之号。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终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