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後叁月當盤涅槃。魔王聞已,歡喜還宮。我即于此受魔請已,即便舍壽住命叁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阿難聞語,心大悲惱,遍體血流。白佛言:唯顧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利益世間。世尊告言:汝今非是請如來時。汝侍我來,頗曾聞我說二言否
我前于此問汝說言,四神足尚能住壽滿足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如是殷勤叁說開勸請而汝默然,曾不請我。是故我今住命叁月,汝今雲何方請
阿難問佛此語中,定知佛人般涅槃,必生若痛,泣涕流漣,不能白勝。佛慰之,言有爲法皆悉如是,一切會無不別離。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廣如彼說
第八拘屍那城娑羅林內大雙樹間人涅槃處。如是八大靈塔。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枸屍那國跋提河邊娑羅林中圓寂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拘屍那城娑羅雙林現人涅槃處塔。拘屍那城者,玄應《音義》卷二十一雲:譯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涅槃經疏》卷一雲:拘屍那雲無,翻有多義,故或雲角城,具叁角故。或雲茅城,草覆城故。雲仙人城。娑羅林者,《西域記》卷六雲:屍賴那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其樹類桷,而皮青白,華甚光潤,四樹殊高,如來寂滅之所也。《涅槃經疏》卷二雲:娑羅,此雲堅固。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榮四枯,四根相連,上枝相合。《慧苑音義》卷下雲:娑羅,此雲高遠,以其林木森疏,出于余林之上也。入涅槃者,《涅槃經》雲滅諸煩惱,名爲涅槃。離諸有者,乃爲涅槃。《大乘義章》十八雲:外國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爲滅。離諸象故,大寂靜故,名之爲滅。《肇論》雲:秦言無爲,亦名滅度。無爲者,取于虛無,寂寞如滅,絕于有爲。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唯識述記》卷一雲:西域梵音波利縛(口+男)。波利者,圓也。昵縛(口+男)言寂。即是圓寂,禮寂滅義。賢首《心經疏》雲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重說頌曰:
淨飯王都迦毗城,龍彌倆園佛生處。
淨飯王者,迦維羅衛國王釋迦如來之父也。
摩伽陀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心覺。
成正覺者,《唯識述記》卷一雲:梵雲菩提,此翻爲覺。覺法性故。《維摩經·佛國品》肇注雲:其道正真,無法不知。心遍知也。
迦屍國波羅奈城,轉大*輪十二行。
十二行者,叁轉四谛*輪也。《俱舍論》卷二十四雲:此苦聖谛,此應遍知,此已遍知,是名叁轉。初名轉,謂此苦聖谛,此集聖谛,此滅聖谛,此道聖谛。中名勸轉,謂此苦應知,此集應斷,此滅應證,此道應修。後名證轉,謂此苦我已知,此集我已斷,此滅我已證,此道我已修,是謂教法十二行。《法華玄贊》卷七雲:二轉,令聞法者發生無漏真心慧眼,隨其次第,于去來今苦谛之中,生知明覺。如是一轉,總別四行。叁轉谛,谛皆有十二行相,則有四十八行,然數等故。但說叁轉十二行相。叁轉如次,令人見修無學等叁。《毗婆娑論》卷七十九之眼者現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此行法十二行也。
舍衛大城只園內,遍滿叁千現神通。
叁千者,謂叁幹大幹世界,即一佛土也,須彌山處中,七金山繞之,外有四大洲,更環以鐵圍山;是一日月所照臨,爲一世界。如是千世界,爲一小千世界。如是幹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如是千中千世界,爲一叁千六千世界。廣如《智度論》卷七《佛他論》卷六中所說。
桑迦屍國曲女城,忉利天宮而降下。
桑迦屍,一作僧伽屍,又別名劫比他,或泥啭韈多,在中印度恒河流域。《法頭傳》雲:此東西行十八由延,有國名僧迦施,佛上忉利天爲母說法來下處。又《西域記》卷四雲:東南行二百余裏,至劫比他國,舊謂僧伽舍國,中印度境。劫比他國周二千余裏,國大,都城二十余裏。
王舍大城僧分別,如來善化行慈悲。
如來者,梵雲多陀阿伽陀。《智度論》卷一雲:如法相說,如諸佛安穩。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是故名爲多陀阿伽陀。《成實論》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心覺,故曰如來。《轉*輪論》雲:涅槃名如,知解名來。心覺涅槃,故名如來。
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恩量壽量處。
拘屍那城大力地,娑羅雙樹人涅槃。
力士者,枸屍那城之大族也。《涅槃經疏》雲: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敵千人,凡叁十萬,共爲群黨,無所臣屬,以法自持,亦不亂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
如是八大靈塔者,有婆羅門及善男子、善女人等發大信心,修建塔廟,承事供養。是人得大利益,獲大果報,具大稱贊,名聞普遍,其深廣大,乃至諸苾刍亦應當學。
婆羅門者,《慧琳音義》卷二十六雲:婆羅門,此俗人也,謂淨行高貴舍惡法之人,博學多聞者也。布鱗《音義》卷八雲:此雲淨行或雲梵行。《自相傳》雲:我泛梵王口生,獨取梵名,世業相傳,習四圍陀論。《玄應音義》卷十八雲:唯五天竺有諸國,即無經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靜,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息倒歸真,順理爲善也。《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如是八塔,大聖化儀,人天有情所皈依處。供養恭敬,爲成佛因。
複次諸比丘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八大靈塔,向此生中,至誠供養,是人命終,速生天界。
天界者,《毗婆娑論》卷百七十二雲:于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高,故名爲天。《大乘義章》雲:天者,如雜心釋,有光明,故名之謂天。此隨相釋。又雲:天者淨,故名天。天報清淨,故名爲淨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爲天。《大乘義林章》雲:神用光潔自在名天。
爾時世尊複告諸苾刍:汝等谛聽,我今當說遊止國城及于住世,而說頌曰:
二十九載處王宮,
《長阿含經》卷四雲:爾時,世尊爲須跋而說頌曰:我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六年雪山修苦行。
雪山者,梵雲羯閣山,此雲象頭,有摩竭陀國。《四分律》卷叁十一中說,時菩薩強達父母,辄自剃須發,著袈裟,舍家人非家,漸漸遊行,泛摩竭國界往至羅閱城。時摩竭王言:嵩分半國相與。菩薩報言:我舍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可貪于別國王位而處俗也。時有人名阿藍迦藍,于衆人中爲師首,與諸弟子說不用處定。時菩薩至阿藍迦藍所精進,不久得證此法,念非涅槃永寂之法,便舍而去。時有郁頭藍子教諸弟子,與說有想無想定。菩薩往郁頭藍子所精進,不久得證此法,念非涅槃永寂之處,便舍而去,泛摩竭界遊化,南行至象頭山。時菩薩即于彼處六年苦行,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聖法。爾時菩薩于異時食少飯麥得充氣力,人尼連禅水洗浴,更詣一吉祥樹下自敷而座,直身正意系在前。爾時世尊于彼處盡一切漏,除一切結,使廣如彼說過去現在因果。經雲便前進伽閣山苦行林中。即于尼連阿側靜坐思惟,觀衆生根,更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爲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智度論》卷叁十八雲: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慣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大唐西域記》卷八《摩竭陀國》雲:目支鄰陀龍池東,林中精舍有佛羸瘦之像,其側有經行之所,長七十余步,南北各有畢缽羅樹。故今士俗諸有嬰疾,香油塗像,多蒙除差。是菩薩修苦行處。如來爲伏外道,又受魔請,于是六年,日食一麻一麥,形容毀悴,膚體羸瘠。
五歲王舍城化度,
僧伽羅刹所集《佛化經》卷下雲:有益于摩竭王,第二叁四于鹫峰頂山,第十七羅閱城,第十八複羅閱城,第二十夏坐在羅閱城。如是,鹫峰在王舍城外,合是六年,諸說互異也。
四年在于毗沙林。
毗沙林未詳。
二年惹裏嚴安居,
惹裏嚴,一作柘梨山。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十九柘梨山中,第二十一還柘梨山中,于鬼神思不經曆。余處連四夏坐。又雲:第八鬼神界,第十一複鬼神界,第十叁複還鬼神界。若鬼神界在柘梨山中者,則可八年,在彼夏坐也。柘梨山在衛舍國,即度鴦掘摩羅處。《雜阿含經》卷叁十八雲:一時佛在央瞿多羅國人間遊行,經陀婆閣梨迦林中,遙見央瞿利摩羅執刀椐走向世尊,乃至舍刀楣投世尊六,願聰出家。出家已得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一及《鴦掘摩羅經》等,均雲在舍衛國也。
二十叁載止舍衛。
舍衛國見前。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十九年不經曆余處,于舍衛國夏坐,謂第二十五年至第四十叁年也。
廣嚴城及鹿野苑,
廣嚴城見前。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五脾舒離鹿野苑者,即初轉*輪處。僧伽羅刹所集《佛所經》卷下雲:世尊于波羅奈國而轉*輪。初轉此法,時多饒益衆生,即于此夏坐。鹿野苑,一名施鹿林。《大毗婆娑論》卷一百八十二雲:問:何故名施鹿林
答:恒有諸鹿,遊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西域記》卷七雲:波羅尼斯國大林中,有宰堵波,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爲鹿王斷事之處,昔與此處大林之中,有兩群鹿,各五百余。時此國王畋獵原譯,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檢獵中原,繼缭飛天。凡我徒屬,命盡晨,不日腐臭無所充譜。顧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譜,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駕而返。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次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誰不保命!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五日矣。乃告急菩薩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傳聲唱曰:彼六鹿王,今來人邑。都人土庶,莫不馳歡。王聞之,以爲不誠。者曰至,王乃信然。鹿王何遽來耶
鹿曰: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産,心不能忍,願以身代。王聞歎曰: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于此悉放諸鹿,不複輸命,即以其林爲諸鹿數。因而謂之施鹿林鳥。鹿野之號,自此而興。
摩枸梨及忉利天。
摩枸梨,一作摩拘羅山,在僑賣彌國。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六摩拘羅山。忉利天見前即是爲母說法也。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白善爲母,故第七于叁十叁天。
屍輸那及啖耿彌,
屍輸那,一作屍攝和,一作屍食婆林。《中阿舍經》卷五十二雲:一時佛遊跋耆,在舍彌村。爾時沙彌周那于彼波利中,而受夏坐。彼波利中,有一尼犍,名曰親子,在彼命中。諸弟子等各各破壞,不共和合,于是沙彌周那受夏坐訖,過叁月已,往舍彌村北屍舍和林述于阿難,阿難問佛,佛爲說六诤本七滅法六慰勞法。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如來如是最後夏坐時,于跋只境界毗將村中夏坐。僑耿彌,一作拘耿彌。慧琳《音義》卷二雲:枸耿彌,此雲不靜,亦雲藏有也。在中印度境。國六千余裏,土地沃壤,氣序略熱。都城宮內,有六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內有旃檀佛像,是優填王所作。初如來成心覺,已上升天宮,爲母說法,叁月不還,其王思欲願圖形像,乃遣尊者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二人上天宮,視睹妙相,雕刻旃耘。如來自天宮還世,旃耘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耶
開導未世,實此爲異。諸國君來,欲移之不能,遂圖而供養。俱言得真見。《西域記》卷五、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九拘苦毗國。
寶塔山頂並大野。
寶塔二梵雲支提山。唐譯《華嚴經》卷四十五雲: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自昔已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雜阿含經》卷五十雲:時有衆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練若行,著糞掃衣,常行乞食。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十支提山中。大野者,梵雲阿邏鞞伽羅國中。《阿含經》卷九雲:佛遊阿羅鞞伽羅在林中。爾時長者以四攝,攝衆修四無量心,天贊之而不喜,佛歎其七未曾有法。
尾努聚落吠蘭帝,
尾努聚落未詳。吠蘭帝,一作毗蘭多。《大寶積經》卷二十八雲:如來共在毗蘭多國,若毗蘭君婆羅門請,叁月,安居而食馬麥。與《起行經》卷下雲:我及卿等于毗蘭邑,故食浮麥九十日《中本起經》卷下雲:舍衛國界有郡,名隨蘭。有婆羅門名阿耆達,請佛及僧一時叁月,佛默然受請。阿耆達還家,嚴供極珎美,是曰世尊與五百比丘往諸隨蘭。然時阿耆達天魔迷惑,耽荒五欲,告勅門士,不得通客。如來到門,閉而不通。此郡既餓,人不好道,衆僧分衛,叁日空還。時有馬師,曰:今有馬麥,顧用施佛及衆弟子。廣如彼說。
淨飯王都迦毗城。
此等聖境各一年,釋迦如來而行住。
迦毗羅城見前。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十五迦維羅衛國釋種村中。第十六還迦維羅衛國。然諸經中多言第十二年還迦維羅衛,或雲第六年也。釋迦者,姓也,爲刹帝耘耘姓之一族,此雲能。
如是八十年住世,然後牟尼人涅槃。
牟尼者,名也。慧苑《音義》卷下雲:牟尼,此雲寂默也,德行之號。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集注終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集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