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注

  佛說十善業道經注

  周叔迦

  將釋此經,略開四門:一教興所由,二藏乘所攝,叁傳譯因緣,四隨文解釋。

  初教興所由者,一關閉諸惡趣門故,二開示人天善道故,叁爲顯叁乘菩提之正因故,四爲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攝者,《十善業道經》者,出《海龍王經·十德六度品》,諸家目錄皆收于大乘律部,是故此經叁藏之中毗尼藏攝,二乘之中菩薩乘攝。若約教相,方等熟酥之味也。

  叁轉譯因緣者。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父難陀譯

  唐者,李唐。于阗者,今新疆和阗縣,梵雲矍薩旦那國,昔阿育王子被抉目已,遷流比間,始建國邑,流行大乘,廣如《西域記》卷十二所說。沙門者出家之都稱,此雲勤息,精通經律論,故號叁藏沙門。實叉難陀,此雲學喜,唐武後遣使往于阗求《華嚴經》並譯人,以證聖元年迎師至京,至聖曆二年譯出《大華嚴經》八十卷。功畢,自久視元年至長安四年,複譯出大乘《人楞伽經》等一十九部。以母老表請歸省,再上方許,敕使送還。和帝時再往征召,以景龍二年至都,上親至開遠門外迎之,敕置大薦福寺。未遑翻譯,遇疾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寂,年五十九。茶毘盡,其舌不滅,敕送其余骸及靈舌至于阗起塔供養。後人于茶昆處建七重塔,號華嚴叁藏塔雲。

  四解釋經文,大判爲叁: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序分之中有六成就。爲證信故,初信成就。

  如是

  六成就者,佛臨涅槃時,阿難受阿(少+兔)羅馱教,問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

  佛言: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述經》等說。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故。如名不異,是言無非,阿難所傳與佛所說一種不異名如,文中之理允當無非稱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爲令衆生起信樂心,隨順修學,故言如是。

  △二聞成就。

  我聞,

  阿難對衆述佛遺旨,親承不謬,離增減失,故雲我聞。

  △叁時成就。

  一時

  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聖不虛說,言必會機,令人開悟。故雲

  一時。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大師之稱,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故總稱佛。

  △五處成就。

  在娑竭羅龍宮,

  娑竭羅龍王爲八大龍王之一,此雲海龍王,住須彌山北大海中,宮廣八萬由旬,七寶所成,牆壁七重,欄楣羅網嚴飾其上,金壁銀門,門高二千四百裏,廣二千二百裏,彩畫殊好,有五百鬼神守護,廣如《樓炭經》卷叁中說。

  △六衆成就。

  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比丘者,《智度論》卷叁雲: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爲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怖,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時魔怖。何以故怖

  魔言是人必得人涅槃。菩薩者,具雲菩提薩埵,《維摩經肇注》雲: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衆,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薩埵。

  △二、正宗分有二:初,明義趣;二,明正行。初中又二:初明因果,二明性空。初中又二,初明法。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心想者,惑道也,謂無明、貪、嗔、癡等煩惱是也。業即業道,依于煩惱發善惡所作也。諸趣輪轉者苦道,以善惡諸業爲因所獲生死苦果也。《金光明經玄義》雲:“道名能通。”此叁更互相通,從煩惱通業,從業通苦,從苦複通煩惱,故名叁道。諸趣者,《俱舍論》卷叁雲:趣謂所往。《大乘義章》卷八雲:“因能向果,果爲因趣,故名爲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也。輪轉者,旋轉叁界六道生死,無脫出期,與輪之轉無窮已也。

  △二舉證。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同,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形色種類各別不同者,苦道;心者,煩惱道: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者,業道也。

  △二明性。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心如幻。

  無色者,無質礙故。不可見者,不可示現故。不可取者,不可執著故。集者集聚,起者生起,是心但由衆緣和合而生,故雲集起。主者謂體是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用,即是我義,無主故無我。我所者,我所有法,無我故亦無我所。作者謂有我能用手足等作衆事者,無我所亦無作者也。幻者謂世有幻術,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術滅,還成草木,以不實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心亦如是,無其實體,但彼因緣變現諸法也。《維摩經》雲:諸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大乘起信論》雲:雖觀一切法皆無自性,本來寂滅,而亦即見因緣和合善惡業報,不失不壞。

  △二,明正行,有二:一總明善業致福,二別明十善功德。初中又叁,一標。

  智者知己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蘊者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者積聚之義。五蘊和合,假名爲人。處者十二處,謂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處者心、心所生長門義,六根六境爲生心、心所用之處故,即開彼色蘊爲五根、五境及法處之一分,合彼受等四蘊爲意處、法處也。界者十八界,謂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界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于十二處中開彼意處、法處爲八界:意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也。

  △二證,有四,初以佛德爲證。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衆,設無量億自在梵天悉不複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

  

  一切善法總名福德。自在梵天者,即魔醯首羅天,居色界頂,爲叁千大幹世界主。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如來圓滿無量善行,故相好光明亦無有邊,超過一切世間也。

  △二以菩薩爲證。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無量福德而生。

  更無等比,更無過上,故稱曰妙。莊嚴清淨,故曰嚴淨。菩薩位居學地,故雲修習無量福德也。

  △叁以八部爲證。

  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八部衆者:一天;二龍;叁藥叉,此雲勇健,鬼道所攝;四乾闼婆,此雲香陰,嗅香而長養故,爲天帝釋樂神;五阿修羅,此雲非天,果報類天而非天故;六迦樓羅,此雲金翅鳥;七緊那羅,此雲非人,爲天帝釋歌神;八摩喉羅伽,此雲蟒神。

  △四以衆生爲證。

  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大集經》雲:或有諸龍所受樂報,猶如諸天,或有受樂如人,或如餓鬼,或如畜生,或如地獄,受大辛苦。又《長阿含經》雲:龍有叁患,一者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燒其皮肉,並及骨髓,受大苦惱;二者惡風暴起,龍宮之內,寶飾衣服均被吹失,龍身自現,受大苦惱;叁者龍王在宮娛樂,金翅大鳥轍人宮中搏而食之,諸龍恐怖,受大苦惱。

  △叁勸。

  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勿複墮在斷常見中,于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非顛倒見,名爲正見,即是通達性空,深信因果也。斷見者,謂執身心一期,斷絕不續。常見者,謂執身心叁世,常住不滅,此“二總名邊見,皆是撥無因果,既是邪見。既于正見堅固不動,則應于諸福田廣修善業。田以生長爲義,能生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福田有叁:一者敬田,即恭敬叁寶也;二者悲田,即布施貧窮也;叁者恩田,即孝養成父母師長也。或雲八福田:一佛、二法、叁僧、四父母、五師長、六貧人、七病人、八畜生。

  △二別明十善功德有叁:初總明善法,二廣明業道,叁結示宗要。初中有五;一標宗、二征釋、叁明益、四定義、五列名。今初。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諸惡道者:謂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也。

  △二征釋。

  何等爲一

  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思惟者,心緣于境,思量分別也。觀察者,心緣其事,徹照分別也。《梵網經》雲:諸佛子當行、住、坐、臥日夜六時,常生大乘善信,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遺教經》雲:“汝等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晝夜亦無有廢。”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

  △叁明益。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

  以恒念善法無有間雜故,所得叁種勝利:一者斷一切惡,二者成一切善,叁者得親近一切善知識。

  △四定義。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

  人界之生名爲人身,天界之生名爲天身。聲聞者,生于佛世,間佛聲教,悟四谛法,斷見思惑而人涅槃,故名聲聞。獨覺者,出無佛世,常樂寂靜,獨自修行,觀十二因緣,覺悟無常,斷惑證真,故名獨覺。菩提此雲覺悟,《大智度論》卷五十叁雲:“無學智慧,清淨無垢,名爲菩提。”《顯揚聖教論》卷七雲:“菩提五種分別者:一種性、二方便、叁時、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時者,聲聞菩提極少叁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得,無上正等菩提由叁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誓自…

《佛說十善業道經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普賢行願品頌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