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13

  ..续本文上一页事转小事;由勉强转自然;由无力转有力;由着意转不觉。总之,习气之根,已经拔松,不象过去的坚固执著。这样,再继续不断以般若扫除习气,定慧力便日益强盛,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情况,对自己习气,能处处圆照,时时成觉,自性渐渐成为一浑然圆明的整体,寂寂然了无一念,却又活泼泼地不可思议,不必去着意收摄,自然能心不散乱,习气来时,一转就了不可得,无可捉摸,迷固捉不着,觉也摸不到,无动无静,非凡非圣,超然于思议之外,这正是所谓“圆觉”。

  修一切法门,离不开觉照,因心和境相接时,不照就不转,不转就不空,不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在扫除习气过程中,觉照力量的进步,可分为下列几个层次:一、心起在前,觉照在后,且必须竭力提起;二、虽觉照在起心之后,但提起可不甚费力;三、起心时就能觉照,但还是略有先后;四、起心时,觉照也同时而起;五、觉照在前,心念在后,但也有时忘照;六、觉照能时时在前,但还是顾及觉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有照,却未离照,明知有境,本来无碍;八、入于常寂常照的地步。我们可以考问自己,究竟到了那一种境界。

   (选自《怎样实践佛法》)

  十四、弥陀大法仪轨

  弥陀大法又名弥陀印修法,是无相密乘心中心法传承的一部无相大法,是能够做为终生修持的修法。此法三根普被,方便修持,能迅速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了生脱死、往生净土。

  徐老说:“弥陀印法是了生脱死,成佛的大法。修此法,什么法都可以不修。又说:如修弥陀大法,加修六字大明咒(莲花印)法,弥陀大法是主法,莲花印是助法(辅助),一主一辅,尤如拉车、推车,修持进展更快。但要主辅分明。”

   徐恒志老人寓所开示简记

  一、了生死是修行的根本;根本的根本是明心见性。

  二、学佛人多,悟道人少;悟道人多,了生死人少。

  三、明心见性,就是开灯。开灯后还不一定了生死,因还要打扫。

  四、一要修,二要悟(自性),开灯后还要真修。

  五、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境界。

  六、净土宗是三根普被,带业往生,其它宗无有,了不起。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要老老实实念,净念相继。但有些人不契机,往生人不多。

  七、不学佛法,无有出路。主攻方向是破妄想执着。息妄想,执着。(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众生皆有佛性,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轮回的根本就是四个字:妄想执着(一个我字)。妄想是第六相,执着是第七相。要转化,如冰化成水,不是搬掉。要在去妄想上下功夫。

  八、下功夫要一门深入,阿弥陀佛。自然而然,妄想脱落。不要看得太复杂,不要把明心见性看得高不可攀。

  九、净土宗,不讲明心见性。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要把阿弥陀佛念到底。

  十、(我说:我业重。)师问:业是什么?(我答:业性本空。)师答:对,空了,不实有。

  十一、念阿弥陀佛,打坐,结法界定印,耳听念佛声,这就是三密,每天打坐1至2小时,这就是大法,不需再修其它,(此法)不需灌顶。[此法称为弥陀印法或弥陀大法,编者注]

   (刘志强老居士记于是1995年4月2日晚七点至九点半)

  弥陀大法仪轨

  徐恒志上师传授

  一、入坐、合掌,念四皈依:(七遍)

  南无古鲁贝 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鲁麻亚 南无桑格亚

  二、 祈求文:(三遍)

  祈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祗,慈力加被消我业障,使我安心入佛,虔修念佛法门,速得念佛三昧,救度众生。

  三、念佛

  结印(法界定印):右手放在左手上,两手大拇指尖碰合,放在小腹部位,手心向上。

  南无阿弥陀佛(念佛1至两小时) (四字、六字洪名均可)

  四、回向(三遍)

  愿我此生开慧见性,救度众生,得生净土。

  十五、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子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迳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正是借气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琲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念佛而寝,觉即续之。”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指示。

   (选自《静坐入门》)

  十六、念佛与止观

  现在特别须要提出的,持名念佛与止观是完全可以一致的。因为一句佛号蓦直念去,杂念不起便是止;一句佛号。心念耳听,明明历历便是观。古德说:“一念相应则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所以简单易行,直捷了当,无如念佛。当然我们在念时,必须一心专注而念,都摄六根而念,才能获得真实之利。

  从深入一步来说,净土法门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这一句佛号惟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华严经》说,十地菩萨一切所作不离念佛。我们凡夫至诚恳切念佛之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之时,因为以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因地心,所以因地心,即同果地觉;而且一句弥陀即是自心实相,即是法界全体。因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还念自心。而极乐净土无量清净庄严,全显当人自性,正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愿与在座诸上善人共勉之。

   (选自《“三无漏学”略讲》)

  十七、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1、修法总说

  众生和佛为什么有苦乐的不同,关键只在于觉与不觉,因此学佛的方法,就是转念觉照的方法。我们要时时凛觉,练得此心,能如悬崖勒马,说止就止,说放下就放下,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得快,转得快,热恼顿时可化为清凉。不过一般人总是不易觉,不易转,这正是自心业习的障碍,所以要依佛法来横修竖修,千磨百练,使烦恼妄心,逐步就范。

  佛教有无量的法门,但却是整个的。由于人们习气、根性、环境等等各有不同,为了适应客观的情况,不得不方便分立。实际上,门门都可归性,法法皆是般若,所以一切经典都称赞它自己的功德,这正因为一切佛法,都是从自性所流出,而又还归于自性的。因此,学佛的人,必须对各种法门有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见理圆融,会入不二,心量也就广大,进步必然迅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学佛的习气。

  各宗的修法,虽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场和方法,却有所不同。从来祖师大德,因悲心激切,惟恐学人不肯专心于一个法门去学习,所以苦口婆心,特别强调自己法门的优胜,但这往往都是一个时期中破人执着的方便说法。例如六祖惠能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正是以理夺事的说法。如果学者自己的脚跟没有站稳,听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坠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实践时,应以专一深入为主,多亲近本宗的明师益友,等到妄想销落,心地融通,这时正需遍参知识,广学多闻,由一门而会入普门。

  各宗的修法,虽然不同,但都要以愿力为主。愿力要切实、正大,痛念死生无常,决心要求解脱,并发广大悲愿,誓愿与一切众生共同获得平等圆满的无上正觉。这样以坚决、伟大的愿力来引导行动,就如严师的随时督察,方可警觉痛切,不至于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实修为主。所谓实修,就是实心实行,要从内心出发,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礼拜。功夫做得实在,就会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时,不宜用力过猛,要稳步前进,否则往往会犯“念佛三天,佛在…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