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13

  ..續本文上一頁事轉小事;由勉強轉自然;由無力轉有力;由著意轉不覺。總之,習氣之根,已經拔松,不象過去的堅固執著。這樣,再繼續不斷以般若掃除習氣,定慧力便日益強盛,有沛然莫之能禦的情況,對自己習氣,能處處圓照,時時成覺,自性漸漸成爲一渾然圓明的整體,寂寂然了無一念,卻又活潑潑地不可思議,不必去著意收攝,自然能心不散亂,習氣來時,一轉就了不可得,無可捉摸,迷固捉不著,覺也摸不到,無動無靜,非凡非聖,超然于思議之外,這正是所謂“圓覺”。

  修一切法門,離不開覺照,因心和境相接時,不照就不轉,不轉就不空,不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在掃除習氣過程中,覺照力量的進步,可分爲下列幾個層次:一、心起在前,覺照在後,且必須竭力提起;二、雖覺照在起心之後,但提起可不甚費力;叁、起心時就能覺照,但還是略有先後;四、起心時,覺照也同時而起;五、覺照在前,心念在後,但也有時忘照;六、覺照能時時在前,但還是顧及覺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有照,卻未離照,明知有境,本來無礙;八、入于常寂常照的地步。我們可以考問自己,究竟到了那一種境界。

   (選自《怎樣實踐佛法》)

  十四、彌陀大法儀軌

  彌陀大法又名彌陀印修法,是無相密乘心中心法傳承的一部無相大法,是能夠做爲終生修持的修法。此法叁根普被,方便修持,能迅速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了生脫死、往生淨土。

  徐老說:“彌陀印法是了生脫死,成佛的大法。修此法,什麼法都可以不修。又說:如修彌陀大法,加修六字大明咒(蓮花印)法,彌陀大法是主法,蓮花印是助法(輔助),一主一輔,尤如拉車、推車,修持進展更快。但要主輔分明。”

   徐恒志老人寓所開示簡記

  一、了生死是修行的根本;根本的根本是明心見性。

  二、學佛人多,悟道人少;悟道人多,了生死人少。

  叁、明心見性,就是開燈。開燈後還不一定了生死,因還要打掃。

  四、一要修,二要悟(自性),開燈後還要真修。

  五、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境界。

  六、淨土宗是叁根普被,帶業往生,其它宗無有,了不起。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要老老實實念,淨念相繼。但有些人不契機,往生人不多。

  七、不學佛法,無有出路。主攻方向是破妄想執著。息妄想,執著。(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衆生皆有佛性,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衆生輪回的根本就是四個字:妄想執著(一個我字)。妄想是第六相,執著是第七相。要轉化,如冰化成水,不是搬掉。要在去妄想上下功夫。

  八、下功夫要一門深入,阿彌陀佛。自然而然,妄想脫落。不要看得太複雜,不要把明心見性看得高不可攀。

  九、淨土宗,不講明心見性。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要把阿彌陀佛念到底。

  十、(我說:我業重。)師問:業是什麼?(我答:業性本空。)師答:對,空了,不實有。

  十一、念阿彌陀佛,打坐,結法界定印,耳聽念佛聲,這就是叁密,每天打坐1至2小時,這就是大法,不需再修其它,(此法)不需灌頂。[此法稱爲彌陀印法或彌陀大法,編者注]

   (劉志強老居士記于是1995年4月2日晚七點至九點半)

  彌陀大法儀軌

  徐恒志上師傳授

  一、入坐、合掌,念四皈依:(七遍)

  南無古魯貝 南無布達亞 南無達魯麻亞 南無桑格亞

  二、 祈求文:(叁遍)

  祈求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慈力加被消我業障,使我安心入佛,虔修念佛法門,速得念佛叁昧,救度衆生。

  叁、念佛

  結印(法界定印):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大拇指尖碰合,放在小腹部位,手心向上。

  南無阿彌陀佛(念佛1至兩小時) (四字、六字洪名均可)

  四、回向(叁遍)

  願我此生開慧見性,救度衆生,得生淨土。

  十五、調息念佛的坐法

   我們平時的心念,頃刻千裏,最難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無從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實是收攝萬念,最易下手,最爲穩妥的一種方法。這一法門,以深信、切願來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爲綱要,不但下手簡易,隨時隨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學習,而且即淺即深,能圓攝一切法門。若能至誠懇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紛飛,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則一念覺,念念提起則念念覺,久久純熟,自能使煩惱妄想,潛移默化。所以徹悟禅師說:“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子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假使我們能這樣念得一句彌陀熟,自然生時遠離熱惱,死後迳生安養,不離當念,得大法樂,真是我們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導,苦海的明燈!所以大乘經典隨處贊揚,祖師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來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抖擻精神,念茲在茲,假使悠悠忽忽,實難得念佛的實益。爲了使念力容易純熟,在坐中調息念佛,實是一個善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在靜坐時,心中跟隨自己鼻端的呼吸,來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可在吸時念“阿彌,”呼時念“陀佛”;或呼時念“阿彌”,吸時念“陀佛”。念時的快慢,可隨呼吸的長短,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爲宜。這樣在坐中萬緣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就隨之而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持久練習,心相愈來愈靜,氣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號仍綿綿密密,不散亂,不昏沈,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叁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叁昧”。《首楞嚴經》也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這樣的靜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現前,同時,因調息之故,又能使氣血流暢,體力輕健。此外,若用數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號一句,隨默數一,這樣連續數至十,再從一數起;或連續數至一百,再從頭數起)也是可以的,可隨各人的情況相宜而行。

  淨土宗有十念法門,即連聲念佛,盡一口氣爲一念,正是借氣束心的作用。唐飛錫法師在《念佛叁昧寶王論》中,對隨息念佛,更有明確的說明。他說:“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琲爲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爲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懼于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念佛而寢,覺即續之。”這正是調息念佛的寶貴指示。

   (選自《靜坐入門》)

  十六、念佛與止觀

  現在特別須要提出的,持名念佛與止觀是完全可以一致的。因爲一句佛號蓦直念去,雜念不起便是止;一句佛號。心念耳聽,明明曆曆便是觀。古德說:“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所以簡單易行,直捷了當,無如念佛。當然我們在念時,必須一心專注而念,都攝六根而念,才能獲得真實之利。

  從深入一步來說,淨土法門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這一句佛號惟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華嚴經》說,十地菩薩一切所作不離念佛。我們凡夫至誠懇切念佛之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之時,因爲以佛的果地覺,作爲我們因地心,所以因地心,即同果地覺;而且一句彌陀即是自心實相,即是法界全體。因爲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還念自心。而極樂淨土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正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願與在座諸上善人共勉之。

   (選自《“叁無漏學”略講》)

  十七、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1、修法總說

  衆生和佛爲什麼有苦樂的不同,關鍵只在于覺與不覺,因此學佛的方法,就是轉念覺照的方法。我們要時時凜覺,練得此心,能如懸崖勒馬,說止就止,說放下就放下,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得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爲清涼。不過一般人總是不易覺,不易轉,這正是自心業習的障礙,所以要依佛法來橫修豎修,千磨百練,使煩惱妄心,逐步就範。

  佛教有無量的法門,但卻是整個的。由于人們習氣、根性、環境等等各有不同,爲了適應客觀的情況,不得不方便分立。實際上,門門都可歸性,法法皆是般若,所以一切經典都稱贊它自己的功德,這正因爲一切佛法,都是從自性所流出,而又還歸于自性的。因此,學佛的人,必須對各種法門有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見理圓融,會入不二,心量也就廣大,進步必然迅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學佛的習氣。

  各宗的修法,雖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場和方法,卻有所不同。從來祖師大德,因悲心激切,惟恐學人不肯專心于一個法門去學習,所以苦口婆心,特別強調自己法門的優勝,但這往往都是一個時期中破人執著的方便說法。例如六祖惠能大師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正是以理奪事的說法。如果學者自己的腳跟沒有站穩,聽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墜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實踐時,應以專一深入爲主,多親近本宗的明師益友,等到妄想銷落,心地融通,這時正需遍參知識,廣學多聞,由一門而會入普門。

  各宗的修法,雖然不同,但都要以願力爲主。願力要切實、正大,痛念死生無常,決心要求解脫,並發廣大悲願,誓願與一切衆生共同獲得平等圓滿的無上正覺。這樣以堅決、偉大的願力來引導行動,就如嚴師的隨時督察,方可警覺痛切,不至于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實修爲主。所謂實修,就是實心實行,要從內心出發,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禮拜。功夫做得實在,就會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時,不宜用力過猛,要穩步前進,否則往往會犯“念佛叁天,佛在…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