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净土法门,特别是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人们,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选自《维摩诘所说经•对照译白》序)
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世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确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总的来说,我们幸闻此经,一切佛法无不包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关系到全经宏旨。深愿法界有情,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深入学习此经,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开示悟入谛知佛见,报四重恩,济三途苦。经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有些同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下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化狂乱妄想,而得定开慧,明悟本地风光。正象江老所说:“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我们应知般若与净土,本来融通,象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一切佛法离开般若,势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为邪见外道。我们务必仰体江老居士的清净大愿,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莲生九品,果证无生,谨愿与天下道侣共同黾勉之。
(选自《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语体文版)》序)
我们在观心、看念时,寂寂无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处悟入,便能彻悟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证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了。
我们如能时时返照这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便知现前念念生灭的,无不是空华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随顺法性,归于空寂。而念佛之人,执持一句名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明明历历,念念转化习气惑业,而达到一心不乱,这正是由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所以般若与净土二门毕竟不分家。
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选自《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3、《书简节录》选
欣知贤伉俪精修净业,行解并进,念佛时能做到“精神焕发,没有疲意”,自觉“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如此不断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亲证念佛三昧,深为敬仰!
佛说无量法门,大都是仗自力断惑证真,称为竖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愿内熏,感应道交,便能不断惑业,横出三界,普令含识,同出生死,畅佛本怀,故此法门称为"教内别传"。《大乘无量寿经》上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又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生死凡夫,得闻如此微妙法门,福德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您们来信说:“念佛到境空心寂时,如拨乌云,见到睛空,无智亦无得。”但须体会到虽无智无得,却了了分明。所以彻悟禅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又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愿贤伉俪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对持名念佛法门,有甚深因缘。在各种法门中,唯此一法三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愿真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舍此报身,可带业生于极乐的凡圣同居土。一生之后,见佛闻法,永不退转。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触境逢缘,心不动摇,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可生于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心佛一如,能所双忘,便相当于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可见净土法门,可浅可深,确为径中之径。同时应知执持名号,杂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时,正是无上深妙之禅,故禅净也本来不曾分家。
至于各大德的开示,由于因缘、立场、愿力各有不同,故所说可能有异,但是以佛法为方便,息妄显真,得定开慧,明白心性,了脱生死,则无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必将亲得佛法的无边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忆灵峰蕅益大师所著《宗论》中有云:“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迨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炽然合秽取净,与不取舍,原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可见净土法门,非大彻悟人不能全提,而钝根凡流亦无少欠,确是三根普被之教内别传,知仁者有志于此,谨录呈以供参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门可分为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师云:“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这说明一般念佛,必先从事持下手。正象《阿弥陀经疏钞》上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意思是说: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净,亦可进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灵根,顿明谛理,也可进入上中二品,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又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如果行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便会受三途流转之祸。事持力极功纯,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进入理持境界了。这时即禅即净,非禅非净,也可名为念实相佛。
(答辽宁曲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所说:“信愿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备,必生净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二句成为净宗之要领与铁案,无可改易。至于所示莲池大师之说,主要着重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弥陀不离自性,净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体会,则一句弥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彻,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生则沉着安闲,殁则径登上品矣。
(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净土十多年。求生净土很好,不必改变。但是否调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弥陀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2)早晚静坐各念一小时,用金刚念(唇动不出大声),( 3)手结法界定印,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名,不作观想。如此修法与修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没有两样。念佛人并非不可修其它法门,但宜以念佛为主,其它为助,主助分明。如修净土的人也常念《心经》,《心经》是般若法门。修法总以简要为主,如念佛得力,则可一门深入,不必更换。
蕅益大师曾开导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段开示十分精要。希能转告令友。
(答芜湖潘居士)
古德确有昼夜念弥陀十万声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约每秒钟1.5-2句。此种追顶念法,一般以念四字洪名为宜。正如长者所说: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纯熟,便可从有念入无念,由事持达理持,无相、无住之清净心态便相继现前,不难现证念佛三昧矣。
(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门无量,但门门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学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设施有异。仁者所谓“以持名念佛一法,圆摄诸宗,融通世法,”乌乎不可!但念佛时必须一门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时,自然由一门会入普门而圆矣;否则间断、夹杂,不免影响实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参本来,及有发明,再于顺逆境界中刻苦磨练,打扫夙习;特别要在障碍中忍得过,这是练心的要法。然后不离觉照,至诚持佛名号,并广行众善,回向净土,逐步圆满自性功德。此所谓“有禅…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