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18

  ..续本文上一页(谓彻悟本来)有净土(谓信愿求生),犹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陈居士)

  

  禅净二门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时,决不能兼收并蓄,脚踏两船,而应一门深入,穷以岁月,否则势必二法俱败,一事无成。故从来祖师大德之提倡双修者,亦必参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彻源底,然后复修念佛法门扫荡而圆净之。当参禅到根尘迥脱时,而灵光独耀,终不断灭;念佛到念而无念时,虽洪名历历,终不粘着,可见从空门入者,真空不空;从有门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净实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须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离寂照。故知学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机,一时有一时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从根本处来说,有法终非究竟,无为岂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长者于修净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实用功者不能道。盖勿忘,即无念而念;勿助,即念而无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圆融,理事交彻;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劳作道理会,分别既息,正智现前。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至于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还心。这似适宜于初机念佛之人,实际上不必人人套用这一循环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难得一心。“行起则解绝”,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又耳听实即心听,若心不在焉则听而不闻,故《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说:“反闻闻自性”,即由耳根入门,而直观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说:念佛时“只守住意根,则其余诸根就随之皆摄了。”譬如君王正坐,则百官臣伏,一念单提,六根都摄,即来书所谓“不必分张,共凝一处”也。

   (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来函敬悉。仁者出家三年,修密学戒,明春将返五台山尼众学院学律,并有志安居阅藏,知见正确,愿力宏深,实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闻五台如瑞法师领导的念佛、学戒道场,清净如法,甚为难得。仁者除“以戒为师”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万德洪名善巧地安住于杂乱心中,久久自能进入“一心不乱。”至此,自知一句弥陀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贵信真愿切,并要一门深入,必能转化惑业,彻证光寿无量之自性。

   (答五台山静戒师)

  

  仁者欲以六字大明咒的念诵,作为积累往生资粮,临终也以诵咒当作佛号求往生,并无不可。六字大明咒功德,说不能尽,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上有详细说明。红教祖师诺那大师曾说:“诵六字大明咒,三世业障悉得清净,了脱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消灾延寿……欲生何佛土,均如愿成就。”故只要时时发愿,以此持咒功德,回向极乐,必能往生。仁者可把一句咒,当作一句圣号念;亦可把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

   (答上海唐鸿生居士)

  

  仁者欲修学密法,可一心修习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此法简单易学,可依照法本,手结大莲华印契;口用金刚念法(唇动而不出声,自己听见。)持六字大明陀罗尼;意则一切不管,只顾到持咒,不取诸相,这便是三密加持法。每日修一座,每座一小时,修满一百座为一期,当有奇效;专精用功,修满千日,自可得定开慧。坐时两足或单趺、或双趺均可,不能结跏趺坐的人,也可两足交叉平坐。

   又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又名大悲心咒,凡持诵的人可治病、消灾、去障、得定、开慧、通佛法、明心地,了未来生死,种无量福田;也能助往生西方之愿,与观音大士结无上胜缘。《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便可参究。

   (答桂林廖彩兰居土)

  

  修此法后,由于心定、神宁、气旺,体力可逐步增强,但夙世杂染种子,很易被迫翻腾而出,这本是好事,但如果认识不清,便会被习气调弄,陷入苦闷,而枉用功夫。但亦不必顾虑,只要依法虔诚修持,一心持咒,即使有较强习气现前,也可立即转化;因业力虽强,心力更强,专精持诵,无不消融。治贪欲亦如此,《四十二章经》说:“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说明除淫以治心、治思想为重。(“思”和“想”即五阴中的行阴和想阴。)“非色、非行”即观一切色、一切行,如梦幻泡影,不以为实。再加持咒、念佛和常观男女根身之恶臭不净,淫意便可转化。

   承询“明心后当以何为归?”心本不可得,即归于不可得处,此在明彻后自知。未明彻前仍需借法修练,以便增强打扫习气之定慧力。习气打扫至如何程度,即悟证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则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十方佛土,随愿往生,无生而生,生即无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来信所说您过去在山上寺庙里所出现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对一切境界切 不要去执着、回想、喜爱它,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老老实实修持,做到如您所说:“一句阿弥陀佛绵绵密密在心头”,并化除我执,放开心量,常常与自己脾气奋斗,终有离苦得乐、亲得受用的一日。

      (答成都樊莉居士)

  

  知仁者发愿持往生咒三十万遍,念满后拟一心以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主,兼以持咒。仁者愿在西方,如此做法,颇为适当。因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经有明文。但我辈凡夫惑业深厚,往往道力不胜业力,今仗陀罗尼总持之力以转化之,使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过去参禅大德,于夙种翻腾,无力把握时,亦每密持神咒度过难关,可见佛法皆是对治方便,实无定法可说。

   又仁者谓:“念满三十万遍,先消除业障”。能下扎实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彻了业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如不从根本上彻了,误认为确有业障可消,执业障为实有,则用功多而得效少,应知业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转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

   (答平湖许常觉居士)

  

  关于功课安排问题,由于各人根性、环境、时间、习染等等不同,原无定法。总的说来,功课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则不宜持久。总宜适当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门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证层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简。如修净土的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禅观明心的,最后在行住坐卧中,简要地用一个“照”字。一法若通,则法法皆通。

   (答吉林刘慧真居士)

  

  近世学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着相而求,随境而转,故着魔发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见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诸相,一心念佛,于一切法不惊、不怖、不畏、不贪、不着、不动,自然逢凶化吉,诸邪尽退。同时,也要回向,愿一切魔邪冤魂同发无上菩提之心,使尽除烦恼,同得解脱,因他们亦都是流浪业海的苦恼众生,应相与为善,共趋觉道。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不论修何种法门,在用功严密、真妄交攻时,有时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或脑部也会有爆炸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会影现种种幻境。这些现象可因各人心身情况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静极而定之后,由心理上的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有时也是业习逐步消除的一种现象,并无神秘奇特可说。只要不求不着,自能任运进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论在家、出家,如能继续认真修学,成就必大。佛有四众弟子,出家修行,能离欲清净,减少俗缘,住持正法,自比在家为好。但在家学佛磨练的机会较多,在消除多生业障,转化无始积垢上,要比出家为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禅师曾说:“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时,必须了解,所谓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烦恼之家。佛世时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所说经》)马祖禅师的弟子庞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并无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台宗一心三观,位至等觉菩萨。此外,历代居士获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总之,各人因缘、条件不同,总宜善自筹量。《优婆塞戒经》上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答辽宁常林居士)

  修心之悟、证二者,确不能含混。“悟”者彻见本来也,而积习未除,必历缘锻炼,逐步证入自性;而除业习又有伏和断之不同。若以台宗“六”即判位言之,大体上修至圆解大开(即悟境)仍属“名字”位(名字即佛);进修观行,圆伏见思、无明,即入外凡位(观行即佛);进而断除见思惑,入内凡位,了分段生死,这是圆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时,已断了尘沙惑(相似即佛);然后分破无明,分证法性,直到破最后一品…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