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徹悟本來)有淨土(謂信願求生),猶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陳居士)
禅淨二門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時,決不能兼收並蓄,腳踏兩船,而應一門深入,窮以歲月,否則勢必二法俱敗,一事無成。故從來祖師大德之提倡雙修者,亦必參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徹源底,然後複修念佛法門掃蕩而圓淨之。當參禅到根塵迥脫時,而靈光獨耀,終不斷滅;念佛到念而無念時,雖洪名曆曆,終不粘著,可見從空門入者,真空不空;從有門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淨實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須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離寂照。故知學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機,一時有一時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從根本處來說,有法終非究竟,無爲豈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長者于修淨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實用功者不能道。蓋勿忘,即無念而念;勿助,即念而無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圓融,理事交徹;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勞作道理會,分別既息,正智現前。故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至于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還心。這似適宜于初機念佛之人,實際上不必人人套用這一循環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難得一心。“行起則解絕”,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又耳聽實即心聽,若心不在焉則聽而不聞,故《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說:“反聞聞自性”,即由耳根入門,而直觀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說:念佛時“只守住意根,則其余諸根就隨之皆攝了。”譬如君王正坐,則百官臣伏,一念單提,六根都攝,即來書所謂“不必分張,共凝一處”也。
(答內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來函敬悉。仁者出家叁年,修密學戒,明春將返五臺山尼衆學院學律,並有志安居閱藏,知見正確,願力宏深,實非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所種善根!聞五臺如瑞法師領導的念佛、學戒道場,清淨如法,甚爲難得。仁者除“以戒爲師”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萬德洪名善巧地安住于雜亂心中,久久自能進入“一心不亂。”至此,自知一句彌陀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貴信真願切,並要一門深入,必能轉化惑業,徹證光壽無量之自性。
(答五臺山靜戒師)
仁者欲以六字大明咒的念誦,作爲積累往生資糧,臨終也以誦咒當作佛號求往生,並無不可。六字大明咒功德,說不能盡,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上有詳細說明。紅教祖師諾那大師曾說:“誦六字大明咒,叁世業障悉得清淨,了脫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消災延壽……欲生何佛土,均如願成就。”故只要時時發願,以此持咒功德,回向極樂,必能往生。仁者可把一句咒,當作一句聖號念;亦可把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
(答上海唐鴻生居士)
仁者欲修學密法,可一心修習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此法簡單易學,可依照法本,手結大蓮華印契;口用金剛念法(唇動而不出聲,自己聽見。)持六字大明陀羅尼;意則一切不管,只顧到持咒,不取諸相,這便是叁密加持法。每日修一座,每座一小時,修滿一百座爲一期,當有奇效;專精用功,修滿千日,自可得定開慧。坐時兩足或單趺、或雙趺均可,不能結跏趺坐的人,也可兩足交叉平坐。
又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又名大悲心咒,凡持誦的人可治病、消災、去障、得定、開慧、通佛法、明心地,了未來生死,種無量福田;也能助往生西方之願,與觀音大士結無上勝緣。《大乘莊嚴寶王經》專明此咒功德,便可參究。
(答桂林廖彩蘭居土)
修此法後,由于心定、神甯、氣旺,體力可逐步增強,但夙世雜染種子,很易被迫翻騰而出,這本是好事,但如果認識不清,便會被習氣調弄,陷入苦悶,而枉用功夫。但亦不必顧慮,只要依法虔誠修持,一心持咒,即使有較強習氣現前,也可立即轉化;因業力雖強,心力更強,專精持誦,無不消融。治貪欲亦如此,《四十二章經》說:“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說明除淫以治心、治思想爲重。(“思”和“想”即五陰中的行陰和想陰。)“非色、非行”即觀一切色、一切行,如夢幻泡影,不以爲實。再加持咒、念佛和常觀男女根身之惡臭不淨,淫意便可轉化。
承詢“明心後當以何爲歸?”心本不可得,即歸于不可得處,此在明徹後自知。未明徹前仍需借法修練,以便增強打掃習氣之定慧力。習氣打掃至如何程度,即悟證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則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十方佛土,隨願往生,無生而生,生即無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來信所說您過去在山上寺廟裏所出現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對一切境界切 不要去執著、回想、喜愛它,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老老實實修持,做到如您所說:“一句阿彌陀佛綿綿密密在心頭”,並化除我執,放開心量,常常與自己脾氣奮鬥,終有離苦得樂、親得受用的一日。
(答成都樊莉居士)
知仁者發願持往生咒叁十萬遍,念滿後擬一心以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爲主,兼以持咒。仁者願在西方,如此做法,頗爲適當。因執持名號爲往生正因,經有明文。但我輩凡夫惑業深厚,往往道力不勝業力,今仗陀羅尼總持之力以轉化之,使業消智朗,障盡福崇。過去參禅大德,于夙種翻騰,無力把握時,亦每密持神咒度過難關,可見佛法皆是對治方便,實無定法可說。
又仁者謂:“念滿叁十萬遍,先消除業障”。能下紮實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徹了業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如不從根本上徹了,誤認爲確有業障可消,執業障爲實有,則用功多而得效少,應知業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轉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
(答平湖許常覺居士)
關于功課安排問題,由于各人根性、環境、時間、習染等等不同,原無定法。總的說來,功課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則不宜持久。總宜適當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門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證層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簡。如修淨土的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禅觀明心的,最後在行住坐臥中,簡要地用一個“照”字。一法若通,則法法皆通。
(答吉林劉慧真居士)
近世學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著相而求,隨境而轉,故著魔發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見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諸相,一心念佛,于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不貪、不著、不動,自然逢凶化吉,諸邪盡退。同時,也要回向,願一切魔邪冤魂同發無上菩提之心,使盡除煩惱,同得解脫,因他們亦都是流浪業海的苦惱衆生,應相與爲善,共趨覺道。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不論修何種法門,在用功嚴密、真妄交攻時,有時身上往往會發生顫動,或腦部也會有爆炸般的震動現象,心理方面有時也會影現種種幻境。這些現象可因各人心身情況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靜極而定之後,由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有時也是業習逐步消除的一種現象,並無神秘奇特可說。只要不求不著,自能任運進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論在家、出家,如能繼續認真修學,成就必大。佛有四衆弟子,出家修行,能離欲清淨,減少俗緣,住持正法,自比在家爲好。但在家學佛磨練的機會較多,在消除多生業障,轉化無始積垢上,要比出家爲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禅師曾說:“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時,必須了解,所謂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煩惱之家。佛世時的維摩诘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薩,“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诘所說經》)馬祖禅師的弟子龐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並無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臺宗一心叁觀,位至等覺菩薩。此外,曆代居士獲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總之,各人因緣、條件不同,總宜善自籌量。《優婆塞戒經》上說:“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爲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爲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答遼甯常林居士)
修心之悟、證二者,確不能含混。“悟”者徹見本來也,而積習未除,必曆緣鍛煉,逐步證入自性;而除業習又有伏和斷之不同。若以臺宗“六”即判位言之,大體上修至圓解大開(即悟境)仍屬“名字”位(名字即佛);進修觀行,圓伏見思、無明,即入外凡位(觀行即佛);進而斷除見思惑,入內凡位,了分段生死,這是圓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時,已斷了塵沙惑(相似即佛);然後分破無明,分證法性,直到破最後一品…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