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难免盲修瞎练,故见道而后修道,十分重要。至于先度自己,而后度人,这是常途,但以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或实相印为标准,随分随力引导别人,并无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议!
众生幻业,由心所造,今借自心三密加持之力,以转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后便如《圆觉经》所说:“诸幻灭尽(心空、法空、空空),觉心不动”矣。
知仁者现正向“悟性”功夫上着力,很好!当念寂心空,现前却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转瞬又逝,故要多观、多修,做到常寂常照。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执着之病,病愈药废,恢复本来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诸法,不论物质和精神,都不离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体现,色空不二,动静一如,虽起心动念,而不粘不滞,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说:“寂而不断,了了分明,照而不动,一无所得”,若实证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答南通钱居士)
仁者念因缘难值,欲广结硕德,以自策进,其志可嘉!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础,似不需多所攀缘,以免影响定慧力。盖种种佛法,无不从得定开慧中,明悟自性,然后打扫积习,悟后起修,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并念佛求生,使即生成办大事。感仁者之诚,略抒愚衷,互相策进。
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别固好,若能通过修持,认知自性岂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认知心性的火花。
佛法无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济度有情。“泯见”……无我见、人见……实为破烦恼要领,由此进入“我空”、破除“我执”,才有超脱三界之分。
根据某居士的兴味,自选出路。不过禅宗能明心见性,固然很高,但悟后尚须起修,破无明,见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专修弥陀大法,带业往生,较为实惠,解决问题。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仁者目前以修法去妄、明悟自心为主,阅经只要略带,也不要有意住着文字、言语,因依文作解,分别取舍,反会塞自悟门。阅读时宜一心恭敬,少加分别,便易与“实相”相应。(若研究,当另作安排,但目前以实修为主)一旦明悟自心,阅经时便了了分明,都成自心注脚。
只要勇猛坚决,常与自己习气奋斗,于有碍中忍得过,便能不断进功。
只要因缘凑合,条件具备,做正当生意,佛法是允许的(即“八正道”中的“正命”)但不要做菜馆酒店杀害生灵等行业。《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不离世间法,但要时时觉悟)。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两者可并行不悖。若为修福修慧,圆成佛道,而做生意,作为一种方便,功德不可思议。
时时放下一切,念佛、观空,可得真实受用。
一切众生之苦恼,主要是被妄想、执着所缠绕,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现学佛法,即是以清净三业,净化惑业,明悟本具之灵明觉性,然后由体起用,打扫心垢,消一分业习,显一分法性,及至力极功纯,自能消除烦惑,于境界上作得主,随缘自在,了生脱死。
关于福慧双修乃成道之要领,有福无慧,每成下世堕落之因;有慧无福,常有种种障道之缘,故必福慧兼修,始易成就。所谓修慧,主要是以般若为导,通心地,明根本,终至寂照同时,自在无碍。至于修福,凡布施、持戒、孝养父母,读诵大乘,排难解纷,助人为乐,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不作诸恶,力行众善,皆是修福内容。福慧虽似有别,实则圆融不二。因惟有开智慧、成佛道,乃真正无上福德也。
身心皆妄,惟性海湛寂不动,永离生灭去来之相。在修持过程中,自宜保养色身,借俗修真,否则色身不健,亦会影响精进。但应知果能如如不动,真体内充,自有强身保健作用,故宜务本为主,本末兼顾,而不宜本末倒置,为盼!若过于重视保养色身,久则以幻为真,势必不利于般若慧命。
身口恶业,能污染自性,学道人应予戒除。古人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要。并以布施(包括法布施、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甘共苦)的四摄法,摄受众生,使皆大欢喜,安祥度日。
(答河南王智洪居士)
生死大事,非同小可;佛法难闻,愿共勉旃!见性悟理,是佛法之要领,依法修定,时时回光返照,于诸妄心不取、不舍、不分别,诸妄若息,不真何待!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正是本来面目现前,贵在行住坐卧,打成一片,动静不二,能所双忘,正是“照顾本来,不错用心”,随缘起用,而不粘不着,“一切法皆是佛法”,岂不随缘自在乎!
修心密以悟性,不妨与求生极乐并行。盖净宗之“一心不乱”与“净念相断”即宗下之“灵光独耀,心行处灭”。功行至此,则妄念皆成妙有,烦恼即是菩提矣。
凡修持必有过程,小乘只破我执,大乘破我法两执,《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即是我、法两空,并空亦空,因“非法”即空也。此种境界,全在努力返照(即念即观)循序渐进,若能都摄六根,心地融通,自然净念相继。
以明见本性为主,打通气脉等等,乃是一种副产品,六祖说:“唯论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也。请于一念不生,灵光独耀处,体认本来。古德所谓“截断众流”,开悟见性,然后悟后保任,打扫习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知不仅破“我执”,亦需破“法执”、“空执”之重要。
以顺逆境界,陶冶身心,可谓修行人本色,初以顺逆境界磨练,继则“顺行逆行天莫测”,可谓善学道者矣。
古人大事已明,仍有一个“如丧考妣在”,所谓“如丧考妣”者,悟后保任,随缘起修也。必历境锻炼,渐至根尘脱落,尚须打成一片,菩提道长,愿与仁者共勉之。
诸境皆灭,无境依附,即此玄奥,其桶底脱落之先兆乎!我人本具无量光明,与诸佛同体不二,一旦根尘脱落,则菩提心中接佛光,光光互摄,缘起无尽,心佛不二,能所尽忘,虽华严境界,亦何多让,因本来是佛也。但去垢有深浅,光明有大小,既不能不敢承当,也不能得少为足。圆教初住菩萨,即能破无明,见法性,现身百界,八相成道,何况此后层层深进,非凡情可测。
(答辽宁宋世春居士)
愚常以为明心见性是学佛之要领,不求明心见性,势必心外取法,往往成为外道,净土宗亦并不例外。但此义每多不谈,误导者多。
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利乐群生,无有定法可说。六字大明咒,亦是三密相应的无相法门,若能得其要领,于一念化空,妄想脱落时,却不同木石,了了分明,回光荐取,当下认清即是本地风光,即能悟在当下,庆快平生。即使修心中心一、二千座,仍不明悟者比比皆是,实知修而不知悟之失也。仁者悲心恳切,请方便开导之。若定力不足,保任力弱,则仍需修六字大明咒,以增强定力,或念四字弥陀名号,手结法界定印,口念耳听,万缘放下,也易得定开慧,而往生净土,实修心之要领。管见如此,质之高明,以为如何?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修心需破三惑,明心见性,明彻本来,除见思烦恼(即贪瞋痴等根本烦恼)证阿罗汉果(相当于圆教七住位),进破八住以上及十行、十回向破尘沙惑证三贤位菩萨。再破无明一品证圣位菩萨,共破十品无明,证圣位菩萨。再破无明一品证“等觉”位,再破一品成妙觉(佛)位。《大乘起信论》作者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到八地入“不动地”,不久即成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都是等觉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成妙觉佛。
按愚近年来之修持,除以寂照伏妄外,概以四字名号为主课,行住坐卧以念佛为日课,盖法界一体,真如无二,一门深入,必有奇应,千佛万佛理无二致。《文殊所说般若经》云:“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且《观无量寿佛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仁者所撰“自度度他(它)简捷法”,化繁复之念诵,为简易之说法,创新意图十分可贵。原来之《中有教授听, 闻解脱密法》较为繁复,不但在亡者亲友中很难找到这样念诵的善知识,而且时间长达53天,目前多数人很难做到,仁者所撰内容简化不少。
佛法本是善巧方便,救度众生,无有定法可说。且仁者已因此法度诸多人,故总认为此法可给有缘人实施,只要至诚,恳切,在诸佛菩萨的威神和慈悲感召下,在经咒力量的加持下,必能施众生以无畏,获得感应和加持。如果有条件的人,亦可依照孙景风居士所译的法本,依教奉行;有信心者及喜简的人,则可依照尊撰之法,恳切行之,必能得其利益,决不至有害于人。
(答烟台范业信居士)
“法门无量誓愿学”,以诸佛法药,济度众生,不但任重而道远,且明白根本,尤为修心要务。一切法门,都是救度含识之方便。《金刚经》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不是有为法)非非法…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