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免盲修瞎練,故見道而後修道,十分重要。至于先度自己,而後度人,這是常途,但以叁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或實相印爲標准,隨分隨力引導別人,並無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議!
衆生幻業,由心所造,今借自心叁密加持之力,以轉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後便如《圓覺經》所說:“諸幻滅盡(心空、法空、空空),覺心不動”矣。
知仁者現正向“悟性”功夫上著力,很好!當念寂心空,現前卻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轉瞬又逝,故要多觀、多修,做到常寂常照。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執著之病,病愈藥廢,恢複本來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諸法,不論物質和精神,都不離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體現,色空不二,動靜一如,雖起心動念,而不粘不滯,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說:“寂而不斷,了了分明,照而不動,一無所得”,若實證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答南通錢居士)
仁者念因緣難值,欲廣結碩德,以自策進,其志可嘉!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礎,似不需多所攀緣,以免影響定慧力。蓋種種佛法,無不從得定開慧中,明悟自性,然後打掃積習,悟後起修,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性,並念佛求生,使即生成辦大事。感仁者之誠,略抒愚衷,互相策進。
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別固好,若能通過修持,認知自性豈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認知心性的火花。
佛法無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濟度有情。“泯見”……無我見、人見……實爲破煩惱要領,由此進入“我空”、破除“我執”,才有超脫叁界之分。
根據某居士的興味,自選出路。不過禅宗能明心見性,固然很高,但悟後尚須起修,破無明,見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專修彌陀大法,帶業往生,較爲實惠,解決問題。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仁者目前以修法去妄、明悟自心爲主,閱經只要略帶,也不要有意住著文字、言語,因依文作解,分別取舍,反會塞自悟門。閱讀時宜一心恭敬,少加分別,便易與“實相”相應。(若研究,當另作安排,但目前以實修爲主)一旦明悟自心,閱經時便了了分明,都成自心注腳。
只要勇猛堅決,常與自己習氣奮鬥,于有礙中忍得過,便能不斷進功。
只要因緣湊合,條件具備,做正當生意,佛法是允許的(即“八正道”中的“正命”)但不要做菜館酒店殺害生靈等行業。《法華經》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雖不離世間法,但要時時覺悟)。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兩者可並行不悖。若爲修福修慧,圓成佛道,而做生意,作爲一種方便,功德不可思議。
時時放下一切,念佛、觀空,可得真實受用。
一切衆生之苦惱,主要是被妄想、執著所纏繞,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現學佛法,即是以清淨叁業,淨化惑業,明悟本具之靈明覺性,然後由體起用,打掃心垢,消一分業習,顯一分法性,及至力極功純,自能消除煩惑,于境界上作得主,隨緣自在,了生脫死。
關于福慧雙修乃成道之要領,有福無慧,每成下世墮落之因;有慧無福,常有種種障道之緣,故必福慧兼修,始易成就。所謂修慧,主要是以般若爲導,通心地,明根本,終至寂照同時,自在無礙。至于修福,凡布施、持戒、孝養父母,讀誦大乘,排難解紛,助人爲樂,代人之勞,成人之美,不作諸惡,力行衆善,皆是修福內容。福慧雖似有別,實則圓融不二。因惟有開智慧、成佛道,乃真正無上福德也。
身心皆妄,惟性海湛寂不動,永離生滅去來之相。在修持過程中,自宜保養色身,借俗修真,否則色身不健,亦會影響精進。但應知果能如如不動,真體內充,自有強身保健作用,故宜務本爲主,本末兼顧,而不宜本末倒置,爲盼!若過于重視保養色身,久則以幻爲真,勢必不利于般若慧命。
身口惡業,能汙染自性,學道人應予戒除。古人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爲要。並以布施(包括法布施、力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同甘共苦)的四攝法,攝受衆生,使皆大歡喜,安祥度日。
(答河南王智洪居士)
生死大事,非同小可;佛法難聞,願共勉旃!見性悟理,是佛法之要領,依法修定,時時回光返照,于諸妄心不取、不舍、不分別,諸妄若息,不真何待!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正是本來面目現前,貴在行住坐臥,打成一片,動靜不二,能所雙忘,正是“照顧本來,不錯用心”,隨緣起用,而不粘不著,“一切法皆是佛法”,豈不隨緣自在乎!
修心密以悟性,不妨與求生極樂並行。蓋淨宗之“一心不亂”與“淨念相斷”即宗下之“靈光獨耀,心行處滅”。功行至此,則妄念皆成妙有,煩惱即是菩提矣。
凡修持必有過程,小乘只破我執,大乘破我法兩執,《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即是我、法兩空,並空亦空,因“非法”即空也。此種境界,全在努力返照(即念即觀)循序漸進,若能都攝六根,心地融通,自然淨念相繼。
以明見本性爲主,打通氣脈等等,乃是一種副産品,六祖說:“唯論見性法,出世破邪宗”也。請于一念不生,靈光獨耀處,體認本來。古德所謂“截斷衆流”,開悟見性,然後悟後保任,打掃習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故知不僅破“我執”,亦需破“法執”、“空執”之重要。
以順逆境界,陶冶身心,可謂修行人本色,初以順逆境界磨練,繼則“順行逆行天莫測”,可謂善學道者矣。
古人大事已明,仍有一個“如喪考妣在”,所謂“如喪考妣”者,悟後保任,隨緣起修也。必曆境鍛煉,漸至根塵脫落,尚須打成一片,菩提道長,願與仁者共勉之。
諸境皆滅,無境依附,即此玄奧,其桶底脫落之先兆乎!我人本具無量光明,與諸佛同體不二,一旦根塵脫落,則菩提心中接佛光,光光互攝,緣起無盡,心佛不二,能所盡忘,雖華嚴境界,亦何多讓,因本來是佛也。但去垢有深淺,光明有大小,既不能不敢承當,也不能得少爲足。圓教初住菩薩,即能破無明,見法性,現身百界,八相成道,何況此後層層深進,非凡情可測。
(答遼甯宋世春居士)
愚常以爲明心見性是學佛之要領,不求明心見性,勢必心外取法,往往成爲外道,淨土宗亦並不例外。但此義每多不談,誤導者多。
一切佛法,無非善巧方便,利樂群生,無有定法可說。六字大明咒,亦是叁密相應的無相法門,若能得其要領,于一念化空,妄想脫落時,卻不同木石,了了分明,回光薦取,當下認清即是本地風光,即能悟在當下,慶快平生。即使修心中心一、二千座,仍不明悟者比比皆是,實知修而不知悟之失也。仁者悲心懇切,請方便開導之。若定力不足,保任力弱,則仍需修六字大明咒,以增強定力,或念四字彌陀名號,手結法界定印,口念耳聽,萬緣放下,也易得定開慧,而往生淨土,實修心之要領。管見如此,質之高明,以爲如何?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修心需破叁惑,明心見性,明徹本來,除見思煩惱(即貪瞋癡等根本煩惱)證阿羅漢果(相當于圓教七住位),進破八住以上及十行、十回向破塵沙惑證叁賢位菩薩。再破無明一品證聖位菩薩,共破十品無明,證聖位菩薩。再破無明一品證“等覺”位,再破一品成妙覺(佛)位。《大乘起信論》作者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到八地入“不動地”,不久即成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都是等覺菩薩);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破四十二品無明成妙覺佛。
按愚近年來之修持,除以寂照伏妄外,概以四字名號爲主課,行住坐臥以念佛爲日課,蓋法界一體,真如無二,一門深入,必有奇應,千佛萬佛理無二致。《文殊所說般若經》雲:“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且《觀無量壽佛經》雲:“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仁者所撰“自度度他(它)簡捷法”,化繁複之念誦,爲簡易之說法,創新意圖十分可貴。原來之《中有教授聽, 聞解脫密法》較爲繁複,不但在亡者親友中很難找到這樣念誦的善知識,而且時間長達53天,目前多數人很難做到,仁者所撰內容簡化不少。
佛法本是善巧方便,救度衆生,無有定法可說。且仁者已因此法度諸多人,故總認爲此法可給有緣人實施,只要至誠,懇切,在諸佛菩薩的威神和慈悲感召下,在經咒力量的加持下,必能施衆生以無畏,獲得感應和加持。如果有條件的人,亦可依照孫景風居士所譯的法本,依教奉行;有信心者及喜簡的人,則可依照尊撰之法,懇切行之,必能得其利益,決不至有害于人。
(答煙臺範業信居士)
“法門無量誓願學”,以諸佛法藥,濟度衆生,不但任重而道遠,且明白根本,尤爲修心要務。一切法門,都是救度含識之方便。《金剛經》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不是有爲法)非非法…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