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21

  ..续本文上一页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总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时,能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则妄念不消而自消,终到“心空如洗”,得大法乐。

   仁者说:老是在观照上“通不过”,其实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处,而了了分明,灵光独耀即是观照,也即是“平常心”,请仁者试从这里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见性,于生灭心暂歇时,体认此“一念不生,而又灵知不昩”的自心,则当下明悟本来面目,亲见此不生不灭之实相,大事因缘,其在斯乎!

   知认识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门,各宗都不离“观心”,因观心才能引出佛性,见到本来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扫荡和转化之功,交替用之,毕竟妄息而真显,则受用莫大焉。

   能见能用,着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着是圣贤,是般若放光。关键即是在粘着与不粘着上。

   当修法至“一念不生,但灵知不昩”,必须自我承当,即是见性,不必怀疑。

   念佛时须心起、口念、耳听三结合,加上手结定印,三密相应,能使妄念无法插入。

   “寂寂断见闻”是六祖方便说法,实际上是见闻了了,而不着见闻,因见闻若断,便成顽空,不能起用。心断即“心常空空”、“荡然无住”之义。

   不着即不着空有,不着断常,乃显真空,也即一切处无住。事来则应,事去则空,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即此见闻非见闻”也此意也。骧陆公说:“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见闻了了,不着见闻”。此时即是“性相不二”。

   (答深圳崔博居士)

  

  仁者在信中所说空明之体验,希能把握它、认定它、承担它,并能时时不离“这个”。坐上心念耳闻,灵灵分明。但关键还要在坐下,在事相上磨练。做到:“本位不移,起应万机”。望仁者努力精进,再讨个好消息。

   (答深圳莲明居士)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凛觉,就了知这是本来面目,这点非常重要,必需认识它,古德所谓“识得不为冤”,若于此种境界,不加认识肯定,便永无明心见性的日子。六祖说:“汝等自性是佛,更莫狐疑!”可见明心见性,说易不易,说难不难,毫厘之隔,失之千里。望仁者注意及之。(总之,要不住不着)

  但这只是初步见性,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之说,希望继续努力,由妄想脱落,至打成一片、能所双亡,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证道歌语)”!生死大事,非同小可,请仁者不可顾虑,也勿得少为足。

   (答南通王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是观想念佛,从有相下手,归入无相,理解不清者,易执相成病,其重点在第十六观,其中说明“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总之,信愿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乱是要求,往生极乐是目的。故“一心不乱”很重要。

  所说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专谈理性,而废弃事相,则理性也不全;同样,有些人只顾事相,而不顾到理性,则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须理事圆融、不可执事昧理,也不可执理废事。若修持名法门,尤须从事入理,因事能带理,理难独立。当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从明理性开智慧,一切就好办。

   皈依自性三宝,即说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来明觉,即自性佛宝;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宝;自性本来清净,即自性僧宝,学佛不仅要归依住持三宝(事相),也要归依自性三宝(理性),向内而求,处处回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心”与“性”是一,故说“自性”即心本具,即众生的心与佛的心,同样具足此灵明觉性,不过佛已明觉,众生尚迷。(“心”有时作真心解,有时作妄心、识心解,看用处有不同,具体细看《学佛是怎么一回事》释心、释性二节)。

   佛经上说,菩萨要学习五明:一、声明(言语文字学)二、工巧明(工艺技术)三、医方明(医学)四、因明(逻辑伦理学)五、内明(佛学)。《法华经》上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能尽力完成本科课程,很好。学佛的人,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处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才是。

   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杂念,使自己常觉不迷,(你在这方面已有体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除专心学习外)必须常常放下万念,使自己常处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时又是明明了了。这种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来境界”,(也叫本来面目)常常这样做,正是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的观照方法,这方法是简要、实用和彻底的。其它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号,不过都要归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见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仅是在静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随时心空智朗,这正是高级的静坐功夫。(具体可参考《静坐入门》中的“调心”和“观心”二节)(所以禅宗六祖以“见性”为主,并不主张人们呆坐,总之不可执定。)

   平时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虽不戏论,也不孤僻;虽与人和通,也不随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赏”,也会生障碍。

   贪、嗔、痴烦恼,人人都有,不过有深浅不同。久久修习,自可渐薄。在方法上,调息念与观心结合,很好。但须有主有助,或先以观为主,以念为助,今后或以念为主,以观为助。至纯熟后,即念即观,观念便合一了。

   观身不净等四句,名四念处,对治四种颠倒(以不净为净,以受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可常随境观察:人我身根都不净(九想观);凡所感受, 易生苦感;心念刹那生灭无常;五蕴和合,我不可得。随时观察,贪痴渐薄;而生明慧。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经书,作为一个年青佛弟子,读诵大乘经典,打好教理基础,十分需要。至于理解“心体”和“自性”,则是更为重要,否则读经虽多,仍不得要领。所谓“心体”,也叫真如、实相、圆觉,等等,学佛就要证悟这个“本来面目”。你只要能于日常行住坐卧之际,时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时但见妄念生灭迁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时,却是灵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风光,但贵认得真,咬得实,常常与此真实相应,这便是见性。大乘经中处处指示,时时透露。如《心经》说:“是诸法(的真)空(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不生不灭的,正是“心体”。《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显真,所生之心,即是无念心体。《坛经》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即指点无念心体。仁者于此等处,能细心参究,则知大乘经典,处处以实相为印,不离实相。如此看经,方有受用处。

  “知念是妄,其性不实,即空,非灭后空”,不错!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经过实践而“证知”,非依稀仿佛之“解知”也。妄性不实,其体本空,譬如明镜蒙尘,镜体光明不失,非尘灭后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湿性,非波息后才是湿,故曰“非灭后空”。

   法门无量,适应不同根性。一般说来,般若与净土二门,消业最为迅速,般若即真空,净土即妙有,空有不二,会入中道实相。  

  六祖惠能大师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祈细细领会之。

   人生无常、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学佛法,我们都没有出路,长劫生死流转,痛苦实深!您时常追忆过去,考虑未来,这也难免,但只要想过快丢,过而不留,逐步做到离相、无住,与习气奋斗,自能不断增长定慧。现寄上《般若花》一册,前三篇都讲到观心看念,第9篇讲念佛法门,请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渐少,渐歇,则空寂灵明之性体,自然现前了。又观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乱时,归源都是一样。

  《圆觉经》说:“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里:“彼知觉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净觉相”。此觉体犹如虚空,广大无边。下面“知虚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说,此能照见如虚空的智,也是空华幻相,不可去执取它。虽不执取,但并不是没有“知觉性”;虽能所两忘,但智照之体(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谓“体用不二,寂照同时”,这正是“净妙圆觉”的境界,故说:“名为净觉随顺”。——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心静”,只是一种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认识“自性”。当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这正是“本来面目”, 这便是“见性”(本来面目)境界,与前只是静而不悟,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常参这“空空寂寂”而又“灵灵明明”的是什么?如果明悟,便是“见性”。六祖说:“不见自性,学法无益”。

   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因缘也异,故佛法也无有定法,随机施教,其中般若、 净土二门,则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门,因佛所说法都是以般若为先导,又多以净土为归宿。仁者修观心法门,即是修般若法门,能观自心,决可见性,所以佛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又凡学佛,总以见性为主,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而观心正是见性的方便。  

  所谓见地,主要是见性——先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便有办法打扫习气烦恼,未见性前…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