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21

  ..續本文上一頁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總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時,能不取(不隨之流轉)不舍(不著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則妄念不消而自消,終到“心空如洗”,得大法樂。

   仁者說:老是在觀照上“通不過”,其實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處,而了了分明,靈光獨耀即是觀照,也即是“平常心”,請仁者試從這裏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見性,于生滅心暫歇時,體認此“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的自心,則當下明悟本來面目,親見此不生不滅之實相,大事因緣,其在斯乎!

   知認識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門,各宗都不離“觀心”,因觀心才能引出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掃蕩和轉化之功,交替用之,畢竟妄息而真顯,則受用莫大焉。

   能見能用,著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著是聖賢,是般若放光。關鍵即是在粘著與不粘著上。

   當修法至“一念不生,但靈知不昩”,必須自我承當,即是見性,不必懷疑。

   念佛時須心起、口念、耳聽叁結合,加上手結定印,叁密相應,能使妄念無法插入。

   “寂寂斷見聞”是六祖方便說法,實際上是見聞了了,而不著見聞,因見聞若斷,便成頑空,不能起用。心斷即“心常空空”、“蕩然無住”之義。

   不著即不著空有,不著斷常,乃顯真空,也即一切處無住。事來則應,事去則空,于心無事,于事無心。“即此見聞非見聞”也此意也。骧陸公說:“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見聞了了,不著見聞”。此時即是“性相不二”。

   (答深圳崔博居士)

  

  仁者在信中所說空明之體驗,希能把握它、認定它、承擔它,並能時時不離“這個”。坐上心念耳聞,靈靈分明。但關鍵還要在坐下,在事相上磨練。做到:“本位不移,起應萬機”。望仁者努力精進,再討個好消息。

   (答深圳蓮明居士)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凜覺,就了知這是本來面目,這點非常重要,必需認識它,古德所謂“識得不爲冤”,若于此種境界,不加認識肯定,便永無明心見性的日子。六祖說:“汝等自性是佛,更莫狐疑!”可見明心見性,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毫厘之隔,失之千裏。望仁者注意及之。(總之,要不住不著)

  但這只是初步見性,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說,希望繼續努力,由妄想脫落,至打成一片、能所雙亡,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證道歌語)”!生死大事,非同小可,請仁者不可顧慮,也勿得少爲足。

   (答南通王居士)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是觀想念佛,從有相下手,歸入無相,理解不清者,易執相成病,其重點在第十六觀,其中說明“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總之,信願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亂是要求,往生極樂是目的。故“一心不亂”很重要。

  所說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專談理性,而廢棄事相,則理性也不全;同樣,有些人只顧事相,而不顧到理性,則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須理事圓融、不可執事昧理,也不可執理廢事。若修持名法門,尤須從事入理,因事能帶理,理難獨立。當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從明理性開智慧,一切就好辦。

   皈依自性叁寶,即說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來明覺,即自性佛寶;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寶;自性本來清淨,即自性僧寶,學佛不僅要歸依住持叁寶(事相),也要歸依自性叁寶(理性),向內而求,處處回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心”與“性”是一,故說“自性”即心本具,即衆生的心與佛的心,同樣具足此靈明覺性,不過佛已明覺,衆生尚迷。(“心”有時作真心解,有時作妄心、識心解,看用處有不同,具體細看《學佛是怎麼一回事》釋心、釋性二節)。

   佛經上說,菩薩要學習五明:一、聲明(言語文字學)二、工巧明(工藝技術)叁、醫方明(醫學)四、因明(邏輯倫理學)五、內明(佛學)。《法華經》上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能盡力完成本科課程,很好。學佛的人,必須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處處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才是。

   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雜念,使自己常覺不迷,(你在這方面已有體會)所以在日常行住坐臥中,(除專心學習外)必須常常放下萬念,使自己常處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時又是明明了了。這種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來境界”,(也叫本來面目)常常這樣做,正是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的觀照方法,這方法是簡要、實用和徹底的。其它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號,不過都要歸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見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僅是在靜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隨時心空智朗,這正是高級的靜坐功夫。(具體可參考《靜坐入門》中的“調心”和“觀心”二節)(所以禅宗六祖以“見性”爲主,並不主張人們呆坐,總之不可執定。)

   平時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雖不戲論,也不孤僻;雖與人和通,也不隨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賞”,也會生障礙。

   貪、嗔、癡煩惱,人人都有,不過有深淺不同。久久修習,自可漸薄。在方法上,調息念與觀心結合,很好。但須有主有助,或先以觀爲主,以念爲助,今後或以念爲主,以觀爲助。至純熟後,即念即觀,觀念便合一了。

   觀身不淨等四句,名四念處,對治四種顛倒(以不淨爲淨,以受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可常隨境觀察:人我身根都不淨(九想觀);凡所感受, 易生苦感;心念刹那生滅無常;五蘊和合,我不可得。隨時觀察,貪癡漸薄;而生明慧。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經書,作爲一個年青佛弟子,讀誦大乘經典,打好教理基礎,十分需要。至于理解“心體”和“自性”,則是更爲重要,否則讀經雖多,仍不得要領。所謂“心體”,也叫真如、實相、圓覺,等等,學佛就要證悟這個“本來面目”。你只要能于日常行住坐臥之際,時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時但見妄念生滅遷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時,卻是靈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風光,但貴認得真,咬得實,常常與此真實相應,這便是見性。大乘經中處處指示,時時透露。如《心經》說:“是諸法(的真)空(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不生不滅的,正是“心體”。《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顯真,所生之心,即是無念心體。《壇經》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即指點無念心體。仁者于此等處,能細心參究,則知大乘經典,處處以實相爲印,不離實相。如此看經,方有受用處。

  “知念是妄,其性不實,即空,非滅後空”,不錯!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經過實踐而“證知”,非依稀仿佛之“解知”也。妄性不實,其體本空,譬如明鏡蒙塵,鏡體光明不失,非塵滅後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濕性,非波息後才是濕,故曰“非滅後空”。

   法門無量,適應不同根性。一般說來,般若與淨土二門,消業最爲迅速,般若即真空,淨土即妙有,空有不二,會入中道實相。  

  六祖惠能大師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祈細細領會之。

   人生無常、無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學佛法,我們都沒有出路,長劫生死流轉,痛苦實深!您時常追憶過去,考慮未來,這也難免,但只要想過快丟,過而不留,逐步做到離相、無住,與習氣奮鬥,自能不斷增長定慧。現寄上《般若花》一冊,前叁篇都講到觀心看念,第9篇講念佛法門,請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漸少,漸歇,則空寂靈明之性體,自然現前了。又觀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亂時,歸源都是一樣。

  《圓覺經》說:“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這裏:“彼知覺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淨覺相”。此覺體猶如虛空,廣大無邊。下面“知虛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說,此能照見如虛空的智,也是空華幻相,不可去執取它。雖不執取,但並不是沒有“知覺性”;雖能所兩忘,但智照之體(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謂“體用不二,寂照同時”,這正是“淨妙圓覺”的境界,故說:“名爲淨覺隨順”。——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心靜”,只是一種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認識“自性”。當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這正是“本來面目”, 這便是“見性”(本來面目)境界,與前只是靜而不悟,相差很遠。我們必須常參這“空空寂寂”而又“靈靈明明”的是什麼?如果明悟,便是“見性”。六祖說:“不見自性,學法無益”。

   由于衆生根性不同,因緣也異,故佛法也無有定法,隨機施教,其中般若、 淨土二門,則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門,因佛所說法都是以般若爲先導,又多以淨土爲歸宿。仁者修觀心法門,即是修般若法門,能觀自心,決可見性,所以佛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又凡學佛,總以見性爲主,所謂“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而觀心正是見性的方便。  

  所謂見地,主要是見性——先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便有辦法打掃習氣煩惱,未見性前…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