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一时,不能死于句下,“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仁者必能默契之。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为难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但声闻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水,况思惑乎,况尘沙惑和无明惑乎。故从来大德悟心以后,悟后起修,如丧考妣,如防风灯,正为习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圆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后,尚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了变易生死,成为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关后,尚须勤于保任,奋除习气,否则成为“悟后迷”,故历来大德悟后提倡净土法门,以期利钝全收,同入弥陀愿海也。生死事大,愿与仁者共勉之。
某老人乃净宗闻人,其所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走错路了”此语实嫌欠圆,因净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之大法。从下根人来说,因不必高谈“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对上根人说,则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极情亡,则理事双融,心佛不二,根尘脱落,禅净不二。某老专为初机学人着眼,“自性”、“唯心”则专就一句弥陀,即是法界全体上着眼,各人设施不同,悲心则一。万法不离自心,若界外有个阿弥陀佛,心外有西方净土,岂不成为心外取法?所谓“唯心净土,即净土不离唯心;也即弥陀不离自性。仁者所论,亦即此义,圆融无碍之谈也。
仁者所示“放下”语录颇为精妙。《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空)、无法相(法空)、亦无非法相(空空)。”三空之要,岂不在于放下。放下之义大哉!但问放下个什么,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还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贼难防”。
吾人处于娑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皆有因缘,一切无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早求出离,是为上策。仁者所说三际不可得,有两种理会,即方便说和究竟说,也即四种悉檀因缘。按究竟言之,过、现、未三际都不可得,非过去、未来,也无现在(当下),因刹那变灭,故《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实为究竟了义之说。又实相无时间相、无空间相,因时间、空间都是生灭法,现代科学家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妄想”,真是一针见血。仁者所举“两种体会”,可谓善巧说法矣。方便说,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当下;或说无过、未,只有当下,皆无不可,究竟说则三际皆不可得,因三际都是生灭法也。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
仁者理事圆融,才华横溢,尤其对佛法修证,可称更上层楼,如说:“遇境会粘,但并不怕粘”;“我除了除习气之外,还能做什么事?”“但我就是要拼命体会难堪的滋味”……,这些都说明若非真实用功,不能有此体会!佛法唯证相应,若继续保任,打扫宿垢,终能打成一片;所谓打成一片,即是昼夜六时,妄想脱落,心无散乱,人生至此,得大解脱,岂不庆快平生!但多生积垢,亦非一时能除,总须“在有障碍中忍得过,能忍得过即无碍矣”,譬如爱面子一事,正是我们考验的好机会,能与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脱然。
文字无咎,损益在人,故亦无有定法可说。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体”解,“证悟”可作破初关、亲见本来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无明,见法性的“分证”和“满证”解。(圆教破四十二品无明、别教破十二品无明)一般说来,以“悟”、“修”、“证”三个字作分别,最简要,即1.开“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证”,列表如下:
修 证 三 阶 段
悟 (见道)根尘脱落,明悟自性——破初关
修 (修道)绵密保任,长养圣胎——破重关
证 (证道)放任而为,无所不是——破牢关
“见性”意即“现性”,但原来都已用惯,可以不改,只要领会其义即可。何况古人曾说:肉眼亦可以见性。因为开悟以后,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见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见性,此意颇深,古人有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天台宗也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可助理解。
“心态是粘还是不粘……”是出入三界的关键,此语说得何等精辟!圣贤、佛菩萨与我们凡夫的界限,就在粘与不粘,粘则系结、挂碍、不自在、生死;不粘则解脱、自在、出生死;圣人是念而无住,用而不着,凡夫是缠结、挂碍、着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们必须努力用功,使妄想脱落,打成一片,随缘逍遥,放旷自在。自知烦恼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说“在观心时,其实正是念佛”,正是。凡内观自心,外参经论,实际上都是念佛法门,以一切不离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是昙花一现”,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实)但不是断灭,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无虚),无实无虚,即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五言偈一首,可谓道尽心要,承担如来家业,实是责无旁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苦恼,亟待匡济,大心救度,不愧佛子,愿与仁者共勉之。录古德颂一首,以助法喜:
转处孤危万事休。随缘得旨复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灵光触处周。
即事即空无剩法。全心全佛有来繇。
填沟塞壑无人会。可笑骑牛更觅牛。
(答南京齐伟居士)
信中说,一看便了,观心很好,但不能执相,不管什么现象现前,一概不理,反反复复总是有的。都要看作是进步现象。当妄想断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执一物,自然有个好消息。但此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不可执,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连虚空也粉碎,还要这两句话作什么?总之,刻苦用功,努力保任,时时注意改习气,必有打成一片之日。
从仁者的信中得知仁者在修持中,时常因腿痛而于座中不得静心,仁者要记住的是:佛法是心法,功夫不在色身上,而在修心上。至于座上的坐姿,当然能够双跏趺或单跏趺更好,这都是夙世因缘,应一切随缘,千万不可勉强,尤其对年岁大的学人而言。关键的是座上要“心念耳闻”,于妄念不取不舍;座下不忘观照。请记住:观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门,若要见性,必持观心!
另外,不论任何学人,修持中都有业障翻腾的现象,还有就是学人本身体内隐含的病症,在修持中都会发露出来。无论是业障翻腾,还是病根显露亦都是好事,望仁者不必惊恐和担心,仁者于座中只管“心念耳闻”如法的修持
(答南通秦居士)
观心,是学佛之重要法门,在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有“观心”一节,文虽不多,但是观心的要领,依之实践,能有具体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观心方法,(具体请多参究《般若花》,与“人事磨练”一节一起看)观心先看自己妄念即回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随它流转,也不着意遣除,每日起观数十次,渐渐纯熟,妄念也渐渐息下。如此继续用功,虽然无念或少念,但继续返观,此时即由“观妄”,渐渐转向“观真(观自己真心)”,观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归”。这时虽一念不起,但见闻觉知,了了分明,并不断灭。此时即是动静不二,定慧双修,如明镜照物,虽镜体寂然,而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体、即空、即静,后者即用、即慧、即动,故观心的人最后悟心时,体用不二、定慧圆融,动静一如。据仁者所说是体用、动静、定慧都未圆融无碍,未能悟入不二法门,也即没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故有种种障碍、疑问,如云:“内观与心上不着一物,没有形成统一。”所谓“注意当下”即是叫您默契“无念时的光景”,否则始终是“识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参禅必须起疑情,而且必须在“话之头”上起疑,以一念转万念,若落入话尾,早已起种种分别,即不能起“参话头”作用。
观心开悟后,一切穿衣吃饭、扬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谓“妙用”就是虽用而不粘不着,无所挂碍,即体即用,否则依稀仿佛,仍是凡夫境界。
至于“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形容自心彻悟境界,其实既是虚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种无义味之语,教人不起分别,若追求其境界,便上当了。《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修、无得、无证”,亦即无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萨乃能证此;至于“不除妄想不求真”,盖我执破后,进破法执之境界,属始破“牢关”,但“不除妄想”此语亦是妄想,所谓“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尚隔一重关”!
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古德谓为真实中之真实,盖“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悲愿力,无以复加矣!
知于六字洪名,万分亲切,十分难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浅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愿切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断见思烦恼,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灭入不生灭,由有相到无相,逐渐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可破无明见法性,生实报庄严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时即念即观,即观即念一句弥陀不离实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实相念佛,念佛与观心并无二样。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应,便可由念佛入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应知一切妄念本来幻化不实,故仁者说:“念头生灭不居,而静言观之,则波偃涛泯。”《金刚经》所谓“凡…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