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一時,不能死于句下,“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仁者必能默契之。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爲難得,《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但聲聞初果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水,況思惑乎,況塵沙惑和無明惑乎。故從來大德悟心以後,悟後起修,如喪考妣,如防風燈,正爲習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圓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後,尚須破四十二品無明,才能了變易生死,成爲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關後,尚須勤于保任,奮除習氣,否則成爲“悟後迷”,故曆來大德悟後提倡淨土法門,以期利鈍全收,同入彌陀願海也。生死事大,願與仁者共勉之。
某老人乃淨宗聞人,其所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走錯路了”此語實嫌欠圓,因淨土乃叁根普被,利鈍兼收之大法。從下根人來說,因不必高談“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對上根人說,則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極情亡,則理事雙融,心佛不二,根塵脫落,禅淨不二。某老專爲初機學人著眼,“自性”、“唯心”則專就一句彌陀,即是法界全體上著眼,各人設施不同,悲心則一。萬法不離自心,若界外有個阿彌陀佛,心外有西方淨土,豈不成爲心外取法?所謂“唯心淨土,即淨土不離唯心;也即彌陀不離自性。仁者所論,亦即此義,圓融無礙之談也。
仁者所示“放下”語錄頗爲精妙。《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空)、無法相(法空)、亦無非法相(空空)。”叁空之要,豈不在于放下。放下之義大哉!但問放下個什麼,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還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賊難防”。
吾人處于娑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皆有因緣,一切無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早求出離,是爲上策。仁者所說叁際不可得,有兩種理會,即方便說和究竟說,也即四種悉檀因緣。按究竟言之,過、現、未叁際都不可得,非過去、未來,也無現在(當下),因刹那變滅,故《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心不可得”,實爲究竟了義之說。又實相無時間相、無空間相,因時間、空間都是生滅法,現代科學家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的“妄想”,真是一針見血。仁者所舉“兩種體會”,可謂善巧說法矣。方便說,有過去和未來,沒有當下;或說無過、未,只有當下,皆無不可,究竟說則叁際皆不可得,因叁際都是生滅法也。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仁者理事圓融,才華橫溢,尤其對佛法修證,可稱更上層樓,如說:“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但我就是要拼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這些都說明若非真實用功,不能有此體會!佛法唯證相應,若繼續保任,打掃宿垢,終能打成一片;所謂打成一片,即是晝夜六時,妄想脫落,心無散亂,人生至此,得大解脫,豈不慶快平生!但多生積垢,亦非一時能除,總須“在有障礙中忍得過,能忍得過即無礙矣”,譬如愛面子一事,正是我們考驗的好機會,能與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脫然。
文字無咎,損益在人,故亦無有定法可說。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體”解,“證悟”可作破初關、親見本來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無明,見法性的“分證”和“滿證”解。(圓教破四十二品無明、別教破十二品無明)一般說來,以“悟”、“修”、“證”叁個字作分別,最簡要,即1.開“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證”,列表如下:
修 證 叁 階 段
悟 (見道)根塵脫落,明悟自性——破初關
修 (修道)綿密保任,長養聖胎——破重關
證 (證道)放任而爲,無所不是——破牢關
“見性”意即“現性”,但原來都已用慣,可以不改,只要領會其義即可。何況古人曾說:肉眼亦可以見性。因爲開悟以後,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見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見性,此意頗深,古人有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天臺宗也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可助理解。
“心態是粘還是不粘……”是出入叁界的關鍵,此語說得何等精辟!聖賢、佛菩薩與我們凡夫的界限,就在粘與不粘,粘則系結、挂礙、不自在、生死;不粘則解脫、自在、出生死;聖人是念而無住,用而不著,凡夫是纏結、挂礙、著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們必須努力用功,使妄想脫落,打成一片,隨緣逍遙,放曠自在。自知煩惱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說“在觀心時,其實正是念佛”,正是。凡內觀自心,外參經論,實際上都是念佛法門,以一切不離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裏攀援不舍,都是昙花一現”,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實)但不是斷滅,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無虛),無實無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五言偈一首,可謂道盡心要,承擔如來家業,實是責無旁貸,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生苦惱,亟待匡濟,大心救度,不愧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錄古德頌一首,以助法喜:
轉處孤危萬事休。隨緣得旨複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靈光觸處周。
即事即空無剩法。全心全佛有來繇。
填溝塞壑無人會。可笑騎牛更覓牛。
(答南京齊偉居士)
信中說,一看便了,觀心很好,但不能執相,不管什麼現象現前,一概不理,反反複複總是有的。都要看作是進步現象。當妄想斷處,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執一物,自然有個好消息。但此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不可執,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連虛空也粉碎,還要這兩句話作什麼?總之,刻苦用功,努力保任,時時注意改習氣,必有打成一片之日。
從仁者的信中得知仁者在修持中,時常因腿痛而于座中不得靜心,仁者要記住的是:佛法是心法,功夫不在色身上,而在修心上。至于座上的坐姿,當然能夠雙跏趺或單跏趺更好,這都是夙世因緣,應一切隨緣,千萬不可勉強,尤其對年歲大的學人而言。關鍵的是座上要“心念耳聞”,于妄念不取不舍;座下不忘觀照。請記住:觀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門,若要見性,必持觀心!
另外,不論任何學人,修持中都有業障翻騰的現象,還有就是學人本身體內隱含的病症,在修持中都會發露出來。無論是業障翻騰,還是病根顯露亦都是好事,望仁者不必驚恐和擔心,仁者于座中只管“心念耳聞”如法的修持
(答南通秦居士)
觀心,是學佛之重要法門,在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有“觀心”一節,文雖不多,但是觀心的要領,依之實踐,能有具體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觀心方法,(具體請多參究《般若花》,與“人事磨練”一節一起看)觀心先看自己妄念即回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隨它流轉,也不著意遣除,每日起觀數十次,漸漸純熟,妄念也漸漸息下。如此繼續用功,雖然無念或少念,但繼續返觀,此時即由“觀妄”,漸漸轉向“觀真(觀自己真心)”,觀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歸”。這時雖一念不起,但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並不斷滅。此時即是動靜不二,定慧雙修,如明鏡照物,雖鏡體寂然,而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體、即空、即靜,後者即用、即慧、即動,故觀心的人最後悟心時,體用不二、定慧圓融,動靜一如。據仁者所說是體用、動靜、定慧都未圓融無礙,未能悟入不二法門,也即沒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故有種種障礙、疑問,如雲:“內觀與心上不著一物,沒有形成統一。”所謂“注意當下”即是叫您默契“無念時的光景”,否則始終是“識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參禅必須起疑情,而且必須在“話之頭”上起疑,以一念轉萬念,若落入話尾,早已起種種分別,即不能起“參話頭”作用。
觀心開悟後,一切穿衣吃飯、揚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謂“妙用”就是雖用而不粘不著,無所挂礙,即體即用,否則依稀仿佛,仍是凡夫境界。
至于“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這是形容自心徹悟境界,其實既是虛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種無義味之語,教人不起分別,若追求其境界,便上當了。《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無修、無得、無證”,亦即無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薩乃能證此;至于“不除妄想不求真”,蓋我執破後,進破法執之境界,屬始破“牢關”,但“不除妄想”此語亦是妄想,所謂“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古德謂爲真實中之真實,蓋“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悲願力,無以複加矣!
知于六字洪名,萬分親切,十分難得。此法叁根普被,即淺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願切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斷見思煩惱,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滅入不生滅,由有相到無相,逐漸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可破無明見法性,生實報莊嚴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時即念即觀,即觀即念一句彌陀不離實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實相念佛,念佛與觀心並無二樣。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應,便可由念佛入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應知一切妄念本來幻化不實,故仁者說:“念頭生滅不居,而靜言觀之,則波偃濤泯。”《金剛經》所謂“凡…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