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30

  ..续本文上一页容易?

  答:极乐世界要从此地经过十万亿佛土,弥勒净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好像往生这两种净土,有远近、难易的不同,近者易生,远者难生。但所谓远和近是凡夫的一种分别心。“心净则土净”,虽然西方极乐净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何远之有?求生两种净土,都是各人的不同愿力,如果信愿具足,都易往生;若无信愿,都难往生。24、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我们平时起用的是妄心还是真心?两种心有什么不同?

  答:起种种分别计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没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时都是分别、执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无住;妄心处处黏滞,事事挂碍。自在和不自在,正是两心的不同处。

  25、怎样去掉妄心,使真心显现?

  答:不能说去掉“妄心”,只宜说“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觅水,那么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显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认真实践,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现前。

  26、什么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答:念佛决生净土,故生则决定生;净土不离自性,故去则实不去。比如明镜照物,镜中种种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镜体仍寂然不动(不去)。这就是所谓“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27、什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答: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总则,一切佛法都不离戒、定、慧。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又清净无染就是戒;寂然不动就是定;观照无碍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

  28、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础上,改不邪淫为不淫戒,再加上不涂饰香鬘和不歌舞观听(也可以把这一条分为二条),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食非时之食(即午后之食),这叫八戒;因有不非时食的“斋法”,故叫八戒斋。十善戒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贪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为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堕阿修罗,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等。

  29、杀生有什么恶报?放生有什么利益?

  答:杀生得多病、短命等报。《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历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杀、放生,自得长寿、吉祥、眷属和顺等利益。

  30、什么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诸佛的理体。报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报,分两种:自受内证之法乐,叫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显现,使其受广大法乐,叫他受用报身。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佛。也可以把应现佛身的作为应身,化现“五趣”之身的作为化身。

  31、什么叫心外求法?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虽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驰求,执取种种境相,随外境流转,不从心地上做功夫,这会增加系缚,叫做心外求法。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务使念寂心空,彻见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32、什么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称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烦恼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运行,全靠后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则方向错误,岂能超度茫茫业海!

  33、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觉之心,叫菩提心。有两种菩提心:(1)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2)缘理菩提心,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至于发菩提心的“发”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起,相当于缘事菩提心;二是开发,即心悟实相,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圆证无上菩提。

  34、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答:“介尔”是微细的意思。我们日常现前的微细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随染、净的因缘,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种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狱。《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5、什么叫正信?什么叫“信为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故《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36、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

  答: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例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37、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答: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不从根本处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38、佛教有哪几宗?

  答: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

  39、普遍修学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最普遍。净土宗更甚。

  40、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离心意识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不思议处,直指本心,自参自悟,全仗自力。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下手简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则是手结印,口持咒、意作观,“三密”相应,修法紧凑,三业同作,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无二,都以自性实相为旨归。

  41、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答: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不劳分别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当下圆成,一句弥陀,即是实相、不同偏渐修法,故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即使下根凡夫,惑业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带业往生净土。

  44、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答:观念阿弥陀佛报身的相好功德,叫观想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观像念佛。观念阿弥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叫实相念佛。

  45、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答: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

  46、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答: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一句简单佛号,岂能摄尽!不知佛法虽广,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恳切地一念提起,诸妄顿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虽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远,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47、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讲?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号也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结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作为因地之心。

  48、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至诚称名能消多劫重罪。

  49、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点?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之时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只此一念,更无二念,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平时没有笃实的念佛功夫,就难以把握。如能平时真为生死,信真愿切,行持踏实,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50、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办?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恶业力,自然现前。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何等的重要啊!

  51、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业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去自不待言。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业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生。

  52、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

  53、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54、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