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30

  ..續本文上一頁容易?

  答:極樂世界要從此地經過十萬億佛土,彌勒淨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內院。好像往生這兩種淨土,有遠近、難易的不同,近者易生,遠者難生。但所謂遠和近是凡夫的一種分別心。“心淨則土淨”,雖然西方極樂淨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何遠之有?求生兩種淨土,都是各人的不同願力,如果信願具足,都易往生;若無信願,都難往生。24、什麼叫妄心?什麼叫真心?我們平時起用的是妄心還是真心?兩種心有什麼不同?

  答:起種種分別計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沒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時都是分別、執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無住;妄心處處黏滯,事事挂礙。自在和不自在,正是兩心的不同處。

  25、怎樣去掉妄心,使真心顯現?

  答:不能說去掉“妄心”,只宜說“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覓水,那麼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顯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認真實踐,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現前。

  26、什麼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答:念佛決生淨土,故生則決定生;淨土不離自性,故去則實不去。比如明鏡照物,鏡中種種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鏡體仍寂然不動(不去)。這就是所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27、什麼是戒、定、慧叁無漏學?

  答:戒、定、慧是修習佛法的總則,一切佛法都不離戒、定、慧。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又清淨無染就是戒;寂然不動就是定;觀照無礙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叁面,圓融而不可分離。

  28、什麼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麼利益?

  答: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礎上,改不邪淫爲不淫戒,再加上不塗飾香鬘和不歌舞觀聽(也可以把這一條分爲二條),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食非時之食(即午後之食),這叫八戒;因有不非時食的“齋法”,故叫八戒齋。十善戒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爲、語言、思想叁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爲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绮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悭貪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癡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齋是爲在家人所製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爲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墮阿修羅,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等。

  29、殺生有什麼惡報?放生有什麼利益?

  答:殺生得多病、短命等報。《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曆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殺、放生,自得長壽、吉祥、眷屬和順等利益。

  30、什麼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的是哪一種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諸佛的理體。報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報,分兩種:自受內證之法樂,叫自受用報身;爲初地以上菩薩所顯現,使其受廣大法樂,叫他受用報身。釋迦牟尼佛,就是應化身佛。也可以把應現佛身的作爲應身,化現“五趣”之身的作爲化身。

  31、什麼叫心外求法?怎樣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雖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馳求,執取種種境相,隨外境流轉,不從心地上做功夫,這會增加系縛,叫做心外求法。時時返觀自心,念念消歸自性,務使念寂心空,徹見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32、什麼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後一度如“目”,是什麼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稱爲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煩惱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運行,全靠後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則方向錯誤,豈能超度茫茫業海!

  33、什麼叫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覺之心,叫菩提心。有兩種菩提心:(1)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爲體;(2)緣理菩提心,安住于實相理體,成就上求下化的行願。至于發菩提心的“發”字,也有兩種含義:一是發起,相當于緣事菩提心;二是開發,即心悟實相,明心見性,入見道位,悟後起修,圓證無上菩提。

  34、怎樣理解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獄?

  答:“介爾”是微細的意思。我們日常現前的微細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隨染、淨的因緣,生于“四聖”、“六凡”的十種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獄。《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5、什麼叫正信?什麼叫“信爲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叁寶的功德和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諸法實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趨向真理,生種種清淨功德。故《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36、什麼叫正知正見?以什麼爲標准?

  答:所謂正知正見,即遠離一切迷妄顛倒的邪知邪見。例如以不淨爲淨,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都是顛到。以轉迷爲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爲目的。便是正知正見。以“叁法印”、“一實相印”爲標准,便是正知正見。

  37、爲什麼學佛的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

  答:學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見,不從根本處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報,便勞而無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38、佛教有哪幾宗?

  答: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華嚴、天臺、法相、叁論、淨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實二宗。

  39、普遍修學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淨土宗爲最普遍。淨土宗更甚。

  40、這叁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爲主,離心意識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于不思議處,直指本心,自參自悟,全仗自力。淨土宗有四種念佛法門:觀想、觀像、實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爲重點,下手簡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極樂淨土爲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則是手結印,口持咒、意作觀,“叁密”相應,修法緊湊,叁業同作,能獲得殊勝的加持力。叁宗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無二,都以自性實相爲旨歸。

  41、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叁根普被攝收?

  答:因爲這個法門收機最廣,下手最易,不勞分別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當下圓成,一句彌陀,即是實相、不同偏漸修法,故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便同破無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即使下根凡夫,惑業未消,也可仗信願的力量,帶業往生淨土。

  44、什麼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實相念佛?

  答:觀念阿彌陀佛報身的相好功德,叫觀想念佛。觀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觀像念佛。觀念阿彌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叫實相念佛。

  45、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最爲殊勝?

  答:因觀想念佛,境廣心粗,不易成就。觀像念佛,有像可觀,離像難現。實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轉化,簡單易行,故持名最爲殊勝。

  46、爲什麼有人輕視念佛法門,認爲太簡單、難生信?

  答:許多人認爲佛法深廣,一句簡單佛號,豈能攝盡!不知佛法雖廣,而念佛是向業習切近處下手,懇切地一念提起,諸妄頓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雖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遠,往往虛耗光陰和精力,難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47、一句佛號,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麼講?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號也是這樣,是阿彌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結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覺,作爲因地之心。

  48、爲什麼說: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正因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至誠稱名能消多劫重罪。

  49、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這點?

  答:《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終之時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這時正像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只此一念,更無二念,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論》說:“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絕不能僥幸而得,如平時沒有笃實的念佛功夫,就難以把握。如能平時真爲生死,信真願切,行持踏實,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50、若人命終臨危之際,不能念佛,怎麼辦?如何解決?

  答:在命終臨危之際,種種善惡業力,自然現前。強者先牽,自力不能轉化,又沒有善知識在旁指點、提醒,難免刹那之間隨業流轉,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平時“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何等的重要啊!

  51、帶業往主指的是什麼業?

  答:善業是菩提階梯,與覺性相應,帶去自不待言。所謂帶業往生,所帶的主要是惡業,因雖然念佛,惑業尚未消除,但平時信願真切,臨終至誠,懇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不散亂,便得往生。

  52、什麼叫淨念相繼?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爲“淨念”,念念相繼。隨著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淨心態相繼現前,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定慧圓明,寂照同時了。

  53、什麼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答: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別想便是“無念”,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這樣久久念去,便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54、爲什麼說一句佛號“是名無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久久功純,念到…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