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答:既已归依佛门,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旨归。况且业障消除,神自通达。若不从息心达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将劳而无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口诚言,为何不信?
82、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断除我、法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以上选自《般若花》)
83、问:念佛往生的是真我还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与波,从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愿念佛往生的,总不离自性的妙用,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为解决诸位思想问题,不妨作一分别:念佛仍有散乱,但因信愿恳切,而带业往生同居土的,仍不离妄我,因惑业潜伏未断,尚有我见夹杂;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见思惑虽断,无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土,分分证到常寂光土,破无明,见法性,才谈得到真我。
84、问:心性理论怎样结合实践?
答:实践佛法,必须行起解绝。但明白心性道理,实践时也有一定帮助,譬如知修行可以成佛,就有信心逐渐证入不生不灭的自性,知自性本空,於一切法能不取不舍,便不被妄念纠缠;知自性即空即有,就不至沉空守寂,而能圆融世法,起诸慧用。
85、问:过去金刚藏菩萨在圆觉会上也曾向佛提出三个问题:1、“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2、“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3、“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佛当时答复他说:“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以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此中“金非销有”譬喻妙性非因修有。惑未断时,本来有的。“既以成金,不重为矿”譬喻惑断之后,不会再起无明。“经无穷时,金性不坏。”譬喻妙性成后,一任为菩萨、为罗汉,历劫度生,本性仍自空寂。“不应说言本非成就”譬喻不应说此圆觉妙性,在无明未去时,本非具足。可见虽妙性本有,但不妨说有无明;虽有无明,不妨说本来清静。
86、问:怎样选择法门?
答:(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择一专修:譬如人们或喜音乐,或喜诗文,就性之相近来学习,进步必快。兴趣往往与过去熏习有关。(二)根据效果来决定:譬如药不对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误。(三)依善知识指示:善知识能凭其过去经验,结合具体情况,来对症下药。但一般说来,大德祖师因悲心激切,为了使学人死尽贪心,往往专宏一法,能方便随机的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四)念佛:用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业,上根人即生就能见性,明白自性弥陀,得理一心上三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三品生;下根的带业,下三品生。由此可知道这一法门人人可学,自力他力兼顾,决无流弊,譬如阿伽陀药,能总除万病,确是实践中的异胜方便。
87、问:念佛时妄想很多,怎么办?
答:莲池大师指示我们说:“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可请体会。
88、问: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们何必学教理?
答:你能真信无疑,心不分别如老太太吗?我们知见众多,疑障重重,非学教理不可;为提高自己,为利益他人,也非学教理不可。
(以上6个问答,选自五十年代《觉讯》月刊437页《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
二十二、学佛随笔选
1、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无一人逃得,余於是而学佛;知心性是一而苦乐不同,余於是而学佛;生不知所自来,死不知所从去,悲欢离合,匆匆一生,万象森罗,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学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终属无常,四大六尘,莫非幻相,穷通得失,同归春梦,余於是而学佛;贪痴习重,轮回路险,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余於是而学佛。嗟乎!人生数十寒暑,以视前之无始,后之无终,直刹那间耳。而世方争短论长,侷促辕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愿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谁与归乎?
2、学佛十年矣,自欺欺人,行不笃诚,三业所作,障累日深,圣贤气象,相去日远,纵有振作,每成弩末,人命呼吸,知来日尚有几何?一旦大事临头,未免随业漂沉,生死恩仇,从头做起,思之实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吾其勉哉!
3、戒以生定,定以发慧,故戒为入道之要门。举凡参禅、念佛、礼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盖无一而非戒,以摄心即是戒故。又有从事上戒者,有从理上戒者,实则事即理上之事;理即事上之理,初下手时即不二矣。故事修无异于理观,理观可融入事修。虽然,吾人心地未明,动辄得咎,若不从事上笃实戒去,所熏入者为恶因,则发起现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谈唯心,为害何穷!故吾人於三业所作,可不效法圣贤,以戒为师,而自陷於痛苦烦恼之境乎?
4、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当知众苦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每於妄念习气坚固缠缚时,三致意焉。
5、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6、有真空必具妙有,否则即是顽空;有妙有方显真空,否则便成妄有。是故体必有用,用必归体;体用合一,色空不二。行者明悟无生,不落偏空;虽具妙用,不执於有,方名见性成佛。世人一学佛法,即抛弃一切,不思振作,遂被讥为消极迷信,无益人世,呜呼!岂真佛法之过哉。
7、善乎梁任公之言曰:“种种烦恼皆我炼心之处;种种危险皆我炼胆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炼智炼力之处,随处皆我之学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厌尘俗,工作生活,一切照旧,但心已出难,种种境界,无所粘着,喜怒哀乐不动於心。大心居士,当从这里下手。融一分境界,证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烦恼日用处炼出,更为得力也。
8、人生数十年光阴,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或生活压迫,或病骨支离,或有愿难遂,或怨憎相会,皆足以引起极粗烦恼,所谓精神痛苦,实无人无之。盖人事无尽,烦恼亦无尽。然克实言之,烦恼在心而不在人事。但能学习佛法,摄心不散,则古德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境界,吾人亦皆可切实证到。古德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愿佛弟子共勉之。
9、吾人一念心性,具十法界,如影随形,自作自受;譬如摄照,长短胖瘦,一一不爽。念正直则感赴天堂,念贪嗔则感赴恶道。一念关系至大。若吾人能观无念,自可趋向佛智;若不能无念,则世出世间,一切诸念,何如念佛哉!此理甚明显,人不肯信耳。
10、学佛首重定心,以定能生慧;能去苦;能处乱;能履变;能强身;能容物;乃至能了生死。然得定必以戒,戒者不但戒身(如杀盗淫),戒口(如妄言等),尤须戒心。故曰“摄心为戒”。凡一切禅净佛法,其实无一不是戒。行之深,则戒之切,其有不获定慧者乎?学者能三业同戒,则理事圆融,功德便易於圆满矣。
11、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何境乎?人每忽略,若细一观照,不觉大悟,原来正我本来面目也。《传心法要》说:“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故得意则拈来即是,会心则宁待别求。
12、初学佛法,固须文字般若,以起观照,而达实相。迨渐入渐深,则能观能照者,亦觉其为妄心,何况文字。世有终年寻经研论,入海算沙,以为学佛者,不知正为文字所障,求解而不起行,终是枉用功夫,徒增知见;盖言语文字,正如医案、药方,与本病了不相干。真学佛者,是学与佛不二,同一无着无粘,洒脱自在。固不是立变成佛,亦不是执着医案、药方,以为究竟也。
13、一句弥陀,缘起清净;一句弥陀,种现互熏;一句弥陀,念念消业;一句弥陀,假即空中;一句弥陀,全性起修;一句弥陀,全修在性;一句弥陀,止观具足;一句弥陀,体用如如;一句弥陀,即空即有;一句弥陀,非空非有。心地明白后,方知一句弥陀之妙。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天如禅师说:“悟后不修净土,保管老兄未悟!”
14、我执是凡夫一大病痛,凡执著深者,必业重而障深;业重障深者,必福轻而慧浅;福轻慧浅者,必苦多而乐少,环视亲友,莫不皆然。反之,圆融无碍之人,往往具足福慧。盖能执之心是遍计执性,所执之事是依他起性,所依之体是圆成实性。情执若空,心体自融;心体既融则事事无碍矣。从知消妄执、去业障是学佛之大课题。
15、凡夫之八个识,其用有八,其体则一。前五识是仗意识之功能,助成其用;第…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