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33

  ..续本文上一页八识虽能摄持诸法,不能自造善恶,谓其是真妄和合者,因真心不觉,妄分能所,而成末那之妄执和意识之妄情。故八个识中,力用之大,惟六、七二识。然末那但能恒常审量,妄执我见,惟六识既明且利,无境不能缘,无事不能作,其力极强。故欲转识成智,必先转化意识,意识若转,诸识随转,所谓擒贼先擒王也。不宁唯是,修习止观,或持佛名号,皆从第六识下手,然则此识其功首罪魁乎!

  16、观行每用意识者,乃用其了别之功能,而除其攀缘之过咎也,念佛亦然,持名功深,循流溯源,从用入体,不期然而转识成智矣。方便善巧,孰逾于此。

  17、在学佛人中,每分禅、教为二,实则何可分耶?如蕅益大师云:“从上诸祖未有敢离经一字者;从上诸大教主无有不透彻心宗,得大机用者。”不仅如此,禅之与教又皆滥觞于净土法门,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灵峰宗论》卷六云:“无禅无净,笼统真如,即秽即净,颟顸佛性。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学佛者应知所归趣矣。

  18、人生数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其间不外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生老病死十二字。这一切又莫非是因缘所生,缘生缘灭,如幻如化。虽是幻化,执着则苦乐宛然,放下便解脱自在。故佛法之要,在乎去粘破执,粘著颠倒,心被境转,不但痛苦炽然,而且生死流转,百劫千生,不得解脱!因此解粘去缚,心无染著,乃至妄想、执着逐步脱落,实是学佛的重要关键。

  19、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敷座而坐,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悟世间一切诸法,无不是种种条件和合的缘起现象,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正因为是因缘和合,故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当体即空;虽是性空,但幻象宛然,客观地存在,名之为假;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不执两边,就名为中道。从而使我们知道:一真则一切皆真,一假则一切皆假,一中则一切皆中。两边既去,中道也不立,这是什么?“荡荡乎民莫能名焉!”

  20、孔子是世间的圣人,曾一言而为天下法。二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言教,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等等,都体现了他老人家勤于修治和温柔敦厚的崇高品德与风貌。“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言简意深,是敦品励行的圭臬。至于佛陀更是大无不包,小无不举,对宇宙人生的真谛、立身处世的准则,无不详细开示。特别说明空间无量无边,十方皆有佛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 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无量佛土中的一土;也说明时间无始无终,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法华经》说:“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犛牛爱尾”。有些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博极群书,但不免鼠目寸光,信理而不信事,认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可以理解,至于佛教所说“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因果法则”等,实难以想象。但应知佛法是整个的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有戒定慧乃至真如实相的真理,就有无量佛土、极乐世界以及六道轮回等等的事相。问题在于本人对寂光真境这一客观真理没有体会、或知之甚少,譬如有人虽遇宝所,却过门不入,以致终身成为门外汉,岂不可惜!

  21、人人有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警觉,都有体会。若能以菩提心、慈善心、惭愧心、忏悔心精进念佛,一定能度过难关。

  22、佛教提倡戒杀放生,是情理至当的。为了个人的贪味,杀它割它,弱肉强食,岂能心安!象蟹是全身捆缚,渐渐蒸死;青蛙杀头以后犹二手向上,抱住头部。我在重庆亲见猪在拉出被杀时,显发出仇恨、恐怖、怨毒的目光,使人不忍卒看。我们偶有些微疮伤,已觉痛苦不堪,何况抽筋剥皮,全身受戮。宋陆放翁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冤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宋黄庭坚诗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评曲直,自揣应何如?”《大涅槃经》更教导我们:“夫食肉者断大悲种。”奉劝世人戒杀放生,茹素念佛,必能吉祥圆满。

  23、佛法有大乘、小乘的区别。“乘”就是车乘,小车运载量少,大车运载量大。从断惑上讲,小乘只断见、思惑,大乘进断尘沙惑和无明惑;从了生死上讲,小乘了分段生死,大乘了变易生死;从发心上讲,小乘以自利为主,大乘兼能利他。学佛目的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道。《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佛法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说法,实际上只有一乘佛法。南传佛教,如泰国、缅甸、锡兰等东南亚国家,大都流行小乘教。中国等北传佛教流行大乘佛教,且正向欧美发展;特别是我国有大乘种性和气象。不负所期,奋发有为,济拔有情,同出三界,是有望于悲天悯人的志士仁人了。

  23、因果学说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因”即原因,“果”即结果,有原因,有结果,世出世间决不会有无因之果,也不会有无果之因,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恶言伤人,人家就以恶言相报,你处处助人为乐,人家亦必然诚心相报,以前孟子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动反映。“五戒”即去恶,“十善”是行善,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外,更要求“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行善去恶基础上,更提高一步。什么是“自净其意”呢?行五戒、十善而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布施,说法也不住于说法,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而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心,勉强称之为 “清净心”。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以三业清净之因,自然得“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果。

  24、大乘佛教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道德标准和修持内容,反映了立足人间、无私供献和奋发向上精神,能推动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对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互助、团结的幸福境地,十分有利。目前躬逢盛世,且科学猛进,日新月异,但对精神文明却有待进一步建设。《大乘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特别指出:“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使人读后如梦初醒!

  25、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和涅槃寂静”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无常”,即世间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大如宏观世界的天体、星云,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中子,无不都在刹那生灭、运动变化中。故《无常经》说:“大地与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世界有成住坏空,生物有生老病死,思想也有生住异灭,一切事物无不在缘起性空、生灭代谢中。至于所谓“我”也并没有实我可得,五蕴和合,幻化性空。穷通得失、疾病死亡,自己不能作主,听凭因缘的摆布,我又安在!特别是一般人即使明确生灭变化,但不知有不生不灭、圆明觉照的自性本体,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局皆错。大乘佛教更综合延伸而为一实相印,以实相印证诸法,泯众生知见,入佛知见,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辞所可测,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都由迷悟的因缘,成凡圣的差别;迷了则六道流转,生死浩浩。悟了则背尘合觉,成佛作祖,这不是所谓“大事因缘”吗?

  26、一部《金刚经》文字不多,而妙义无尽!可谓开智慧眼,入无相门,它的玄旨似可以“不粘不断”四字概括之。度生无度就是不粘,离相布施就是不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不粘。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就是不粘于“我”。无法相,就是不粘于“法”;亦无非法相,就是不粘于“空”。最后如《金刚经》所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外,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得果而无所得;不应住著于六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离相寂灭,皆是不粘的妙旨。虽然不粘,却非断灭,如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生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不粘不断”四字,实际上即是真空妙有,空有圆融,体用不二,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啊!

  27、《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说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五蕴即是“性空”,这是一种说法。进一步修证,便了知五蕴诸法,全是真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五蕴即是“空性”。所以《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一金能成众器,众器皆是一金;金是指妙性不变之体,器是指妙性随缘之用。所以若遍计妄执,就不知相原是妄;若转识成智,则悟全相即性。随缘起用,一切法皆是佛法。六祖所谓:“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28、六祖在临涅槃时,曾教导学人:“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是断见闻觉知么?非也,是断妄见妄闻,非断真见真闻。六祖也曾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真见真闻,不断不常,顽空不能领悟见性问题。

  29、一切法门--禅、净、律、密、教,都是佛陀悲心的流露,但有许多人怀有门户之见,怀疑密宗,认为希奇古怪,连弘一大师亦是先疑而后忏悔,何况一般人!实际上密坛布置和修法仪规,都是自性的表现,“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正说明相即是性,事即是理。《大乘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