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識雖能攝持諸法,不能自造善惡,謂其是真妄和合者,因真心不覺,妄分能所,而成末那之妄執和意識之妄情。故八個識中,力用之大,惟六、七二識。然末那但能恒常審量,妄執我見,惟六識既明且利,無境不能緣,無事不能作,其力極強。故欲轉識成智,必先轉化意識,意識若轉,諸識隨轉,所謂擒賊先擒王也。不甯唯是,修習止觀,或持佛名號,皆從第六識下手,然則此識其功首罪魁乎!
16、觀行每用意識者,乃用其了別之功能,而除其攀緣之過咎也,念佛亦然,持名功深,循流溯源,從用入體,不期然而轉識成智矣。方便善巧,孰逾于此。
17、在學佛人中,每分禅、教爲二,實則何可分耶?如蕅益大師雲:“從上諸祖未有敢離經一字者;從上諸大教主無有不透徹心宗,得大機用者。”不僅如此,禅之與教又皆濫觞于淨土法門,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靈峰宗論》卷六雲:“無禅無淨,籠統真如,即穢即淨,颟顸佛性。信釋迦之誠語,悟法藏之願輪,始知若律、若教、若禅,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還歸淨土法門。”學佛者應知所歸趣矣。
18、人生數十年光陰,彈指而過,其間不外悲歡離合、窮通得失、生老病死十二字。這一切又莫非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如幻如化。雖是幻化,執著則苦樂宛然,放下便解脫自在。故佛法之要,在乎去粘破執,粘著顛倒,心被境轉,不但痛苦熾然,而且生死流轉,百劫千生,不得解脫!因此解粘去縛,心無染著,乃至妄想、執著逐步脫落,實是學佛的重要關鍵。
19、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敷座而坐,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世間一切諸法,無不是種種條件和合的緣起現象,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正因爲是因緣和合,故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當體即空;雖是性空,但幻象宛然,客觀地存在,名之爲假;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不執兩邊,就名爲中道。從而使我們知道:一真則一切皆真,一假則一切皆假,一中則一切皆中。兩邊既去,中道也不立,這是什麼?“蕩蕩乎民莫能名焉!”
20、孔子是世間的聖人,曾一言而爲天下法。二千年後的今天,孔子的言教,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等等,都體現了他老人家勤于修治和溫柔敦厚的崇高品德與風貌。“過則勿憚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言簡意深,是敦品勵行的圭臬。至于佛陀更是大無不包,小無不舉,對宇宙人生的真谛、立身處世的准則,無不詳細開示。特別說明空間無量無邊,十方皆有佛土,“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 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無量佛土中的一土;也說明時間無始無終,衆生無始以來,隨業流轉。《法華經》說:“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于五欲,如犛牛愛尾”。有些知識分子往往自以爲博極群書,但不免鼠目寸光,信理而不信事,認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可以理解,至于佛教所說“極樂世界”“六道輪回”“因果法則”等,實難以想象。但應知佛法是整個的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有戒定慧乃至真如實相的真理,就有無量佛土、極樂世界以及六道輪回等等的事相。問題在于本人對寂光真境這一客觀真理沒有體會、或知之甚少,譬如有人雖遇寶所,卻過門不入,以致終身成爲門外漢,豈不可惜!
21、人人有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警覺,都有體會。若能以菩提心、慈善心、慚愧心、忏悔心精進念佛,一定能度過難關。
22、佛教提倡戒殺放生,是情理至當的。爲了個人的貪味,殺它割它,弱肉強食,豈能心安!象蟹是全身捆縛,漸漸蒸死;青蛙殺頭以後猶二手向上,抱住頭部。我在重慶親見豬在拉出被殺時,顯發出仇恨、恐怖、怨毒的目光,使人不忍卒看。我們偶有些微瘡傷,已覺痛苦不堪,何況抽筋剝皮,全身受戮。宋陸放翁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冤難伸,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宋黃庭堅詩雲:“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爲我須。莫教評曲直,自揣應何如?”《大涅槃經》更教導我們:“夫食肉者斷大悲種。”奉勸世人戒殺放生,茹素念佛,必能吉祥圓滿。
23、佛法有大乘、小乘的區別。“乘”就是車乘,小車運載量少,大車運載量大。從斷惑上講,小乘只斷見、思惑,大乘進斷塵沙惑和無明惑;從了生死上講,小乘了分段生死,大乘了變易生死;從發心上講,小乘以自利爲主,大乘兼能利他。學佛目的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佛道。《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所以佛法說二乘、叁乘,都是方便說法,實際上只有一乘佛法。南傳佛教,如泰國、緬甸、錫蘭等東南亞國家,大都流行小乘教。中國等北傳佛教流行大乘佛教,且正向歐美發展;特別是我國有大乘種性和氣象。不負所期,奮發有爲,濟拔有情,同出叁界,是有望于悲天憫人的志士仁人了。
23、因果學說是佛教重要理論之一。“因”即原因,“果”即結果,有原因,有結果,世出世間決不會有無因之果,也不會有無果之因,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無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惡言傷人,人家就以惡言相報,你處處助人爲樂,人家亦必然誠心相報,以前孟子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動反映。“五戒”即去惡,“十善”是行善,佛教提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外,更要求“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行善去惡基礎上,更提高一步。什麼是“自淨其意”呢?行五戒、十善而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布施,說法也不住于說法,所謂“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所住,而又不斷滅,這是什麼心,勉強稱之爲 “清淨心”。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以叁業清淨之因,自然得“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果。
24、大乘佛教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道德標准和修持內容,反映了立足人間、無私供獻和奮發向上精神,能推動心靈氣質的不斷升華,對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入互助、團結的幸福境地,十分有利。目前躬逢盛世,且科學猛進,日新月異,但對精神文明卻有待進一步建設。《大乘無量壽經》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特別指出:“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使人讀後如夢初醒!
25、小乘佛教以“無常、無我和涅槃寂靜”叁法印印證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無常”,即世間決沒有恒常不變的事物,大如宏觀世界的天體、星雲,小至微觀世界的原子、中子,無不都在刹那生滅、運動變化中。故《無常經》說:“大地與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法,不被無常吞!”世界有成住壞空,生物有生老病死,思想也有生住異滅,一切事物無不在緣起性空、生滅代謝中。至于所謂“我”也並沒有實我可得,五蘊和合,幻化性空。窮通得失、疾病死亡,自己不能作主,聽憑因緣的擺布,我又安在!特別是一般人即使明確生滅變化,但不知有不生不滅、圓明覺照的自性本體,往往由這一子之錯,弄得全局皆錯。大乘佛教更綜合延伸而爲一實相印,以實相印證諸法,泯衆生知見,入佛知見,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辭所可測,不屬迷悟,體絕凡聖。《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都由迷悟的因緣,成凡聖的差別;迷了則六道流轉,生死浩浩。悟了則背塵合覺,成佛作祖,這不是所謂“大事因緣”嗎?
26、一部《金剛經》文字不多,而妙義無盡!可謂開智慧眼,入無相門,它的玄旨似可以“不粘不斷”四字概括之。度生無度就是不粘,離相布施就是不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不粘。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就是不粘于“我”。無法相,就是不粘于“法”;亦無非法相,就是不粘于“空”。最後如《金剛經》所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外,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得果而無所得;不應住著于六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叁十二相非叁十二相,離相寂滅,皆是不粘的妙旨。雖然不粘,卻非斷滅,如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應生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此“不粘不斷”四字,實際上即是真空妙有,空有圓融,體用不二,無相無不相的真如實相啊!
27、《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是說因緣和合,其性本空,五蘊即是“性空”,這是一種說法。進一步修證,便了知五蘊諸法,全是真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五蘊即是“空性”。所以《楞嚴經》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譬如一金能成衆器,衆器皆是一金;金是指妙性不變之體,器是指妙性隨緣之用。所以若遍計妄執,就不知相原是妄;若轉識成智,則悟全相即性。隨緣起用,一切法皆是佛法。六祖所謂:“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28、六祖在臨涅槃時,曾教導學人:“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是斷見聞覺知麼?非也,是斷妄見妄聞,非斷真見真聞。六祖也曾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真見真聞,不斷不常,頑空不能領悟見性問題。
29、一切法門--禅、淨、律、密、教,都是佛陀悲心的流露,但有許多人懷有門戶之見,懷疑密宗,認爲希奇古怪,連弘一大師亦是先疑而後忏悔,何況一般人!實際上密壇布置和修法儀規,都是自性的表現,“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正說明相即是性,事即是理。《大乘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