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可見誹謗正法的罪很重,不能往生佛國。菩薩戒中“自贊毀他”,尚列入重戒,何況毀謗正法呢?
30、天臺宗講“六即佛”,就是“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我慢。所謂“六即”:人人理體,都有佛性,是“理即”;宗下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是“名字即”;悟後起修是“觀行即”;修至斷見思惑,是“相似即”;破無明、見法性,是“分證即”;自利利他,福智圓滿,是“究竟即”。“六”,所以層次分明,“即”,所以圓融無礙。宗下多講見性成佛,初後不二;教下多講叁大阿僧祗劫成佛,次第曆然。若知“六即”的意義,便無偏執。
31、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無一不是種種條件的結合;因緣和合,似有假相,因緣散離,便不可得。所以《中論》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但是這個空,亦不可能執著,若見有個空,豈不又成妄有。所以《中論》又說:“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那麼歸于空無、斷滅嗎?則又不會佛旨。《中論》又說:“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
32、觀世音菩薩悲願廣大,慈憫深切,一切衆生,消災免難,感應屢屢,功德智慧,非凡情所測。從前印光老法師曾勸全球人多念菩薩聖號。《法華經普門品》說:“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大慈大悲,同深悲仰!
33、《華嚴經入法界品》上記載了觀世音菩薩遙見善財童子的情況。菩薩說明我修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離開熱惱、惡趣、生死以及逼迫身心的諸難八苦,並說:“願諸衆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
34、我們學佛的人重在斷煩惱、了生死、度衆生、成佛道。而生死一關,更爲重要。從根本上說來,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生滅去來,本非實有,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但多生妄習,非能消于一時。自力不足,則兼仗他力,或每天念佛、持往生咒,發願生西;或每日念慈氏咒,求生兜率內院。求生淨土的人,在臨命終時,如能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即可如願往生,因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正如《淨土生無生論》所說:“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35、人生在世,多數只是謀求生活,養家育子,圖取名利,沈湎六欲,所謂日圖叁餐,夜謀一宿,匆匆一生不久老去,很少計及此身無常變幻,不可常保。應奮發有爲,無愧此生。《維摩诘所說經》說:“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大心凡夫、志士仁人,當珍惜此難得的人身,寶貴此難聞的佛法,以無常觀的世界觀,實踐菩薩行的人生觀,諸惡不作,衆善奉行,奉公守法,自利利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用六度四攝的航船,超度無盡無邊的苦海,這樣或許可以說是“無忝此生”了。
36、《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妄想是我們日常分別計度的第六識,它是審而非恒;執著即是執我執法的第七識,它是亦審亦恒。六、七兩識若能轉化、降伏,五、八諸識便隨之而轉,息生死苦輪,作利他事業,而普照十方了。
37、袁了凡先生有訓子四文,列有《謙德之效》。謙虛是人之美德,《尚書》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天下沒有驕傲自滿而能成就學問、修養的;也沒有貢高我慢而能說已斷見思煩惱的。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爲人師”,自贊毀他,高樹慢幢,師心自是,不免爲識者所笑。
38、《楞嚴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又《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楞迦經》也說:“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等等,都說明妄想本空,虛幻不實,妄想息處,心無粘縛,則正智了了,得大法樂!反之,不明自心,認妄作真,執著不舍,放蕩失主,成爲世間第一等苦人;
39、修行過程可概括爲五個階段,即學、悟、修、證、用。“學”是初步下手,尋修行門路,積累各種資糧;“悟”是經過實踐,逐步使妄想由多到少,乃至根塵脫落,親悟此一念不生、而靈知不昧的本心、自性;“修”,是悟後起修,在六塵境界上磨練,保任除習;“證”是親證覺性,淨極光通,徹證本地風光;“用”是由體起用,六度四攝,隨緣利生,即色即空,了無挂礙。
40、修心有二點值得注意:第一,上座修法,主要是修定,下座煉心主要是修慧,必須上下結合,動靜不二,定慧交資,功德才易圓滿。由于我們久遠劫來,習氣深厚,潛藏于八識田中,時時遇緣而起現行,非有堅強定力,每每不能自作主宰,遇境即粘,隨業流轉,故必須上座修定以得體,下座修慧以啓用,經常在財、色、名、食、睡五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貪、瞋、癡叁毒,種種境界上打磨鍛煉,常常與自己習氣奮鬥,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以慧照力,知諸法因緣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一切有礙中忍得過,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情爲我愛,便轉而疏之,見爲我執,便解而空之;又如爲善而去惡固是好事,但若執著于善而保留不放,執見難忘,不在開悟之列。第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波旬天魔,外道邪師,誤導行人,往往一言之差,喪失慧命,乃至《楞嚴經》所說五十種陰魔、種種五陰煩惱,無不是魔。當功夫得力時,第八識中各種煩惱種子,都會翻騰而出,有時欲念橫發,有時心生苦悶,有時無事而生煩惱,功夫越深,習氣往往翻出越多。根據憨山大師的指示,這時要用大精進力、大勇猛力,大忍耐力。切不可被它調弄,切不可當作實事,切不可被它籠罩,如橫空寶劍,魔佛皆揮。魔有外魔有內魔,外魔易退,內魔難降,因此在習氣翻騰時,務必不取不舍,一味不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常念經語,內外諸魔,一齊退卻。若不能度過難關,則可念佛、念咒,由佛力加持,正念昭彰,便可化險爲夷,太平無事。吾師王骧陸公有偈說:“欲修最上乘,塵勞爲資糧,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
41、《華嚴經》說:“不了于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可見明心見性,徹悟本來,實爲修心之關鍵,佛法之要領。但淨土法門卻是一種特別法門,叁根普被,上根, 人即念返觀,專注一境,從事持達理持,由染心轉淨心,破無明,見法性,以理一心不亂爲旨歸。所謂理一心不亂,實即明悟心性後的一心境界,空有雙融,能所兩忘,能往生極樂的實報莊嚴土。中根人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前句後句相續不斷,在一切順逆境界上鍛煉打磨,見思煩惱逐步由伏而斷,證入事一心不亂,能往生極樂的方便有余土。下根人,雖不能念佛斷惑,也可仗真信切願的力量,心心相續,甚至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可見淨土持名法門斷惑、伏惑都能往生極樂,了脫生死。所以稱之爲教內的別傳。
42、佛法的要領是般若,般若法門是根本法門,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攝,是條捷徑,要想即生了脫生死,成辦大事,非此法難以滿願。所以修任何法門,都宜以淨土法門爲指歸。“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實是修行證果的圭臬。
43、念佛法門通過念念相續,由生滅漸入不生滅。進入念而無念境界後,繼續念佛,即是由體起用,放無量光明,得感應道交,即可消災免難,又能成就功德,迳生極樂,菩提心中接佛光,真實不可思議!
44、《華嚴經》說:“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于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這裏說明兩點:一、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非從修得;二、學佛目的,只是離妄化執,主攻方向十分明確。
45、一切佛法都是息妄化執的手段和工具,都是善巧方便,對症下藥,或念佛念咒,或參禅明心,或禮拜供養,或回光返照,直至心空執化,光明自在。可是修心不難,難在妄想難息,欲息妄想,難在一門深入。然也有專一深入而得定開慧者,也有以種種法對治才能安于一處,不妄想馳逐者,根性不同,應機施教,實無定法可說。佛世有人拉風箱爲業,佛的弟子教修不淨觀,另一人以看守墳墓爲業,佛的弟子教修數息觀,都不得力,想還俗不修。佛知道後教以交換修法,都證阿羅漢果。所以當機爲貴,實不能“膠柱鼓瑟”。
46、一切佛法是善巧方便,濟度衆生,黃葉止啼,用于一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固執所修法門,排斥別的法門,形成門戶之見,自是非他,爭論勝劣,不但愚不可及,亦是不明根本所造成的。
47、一般來說,修法主要靠一門深入,如見異思遷,今天念念佛,明天參參禅,凝聚力量不足,習染實難降伏。若能二六時中,依法修持,凜然覺照,朝于斯,夕于斯,自然根塵脫落,從有相入無相,從生滅入不生滅,徹證自心的本來面目。
48、學佛唯證相應。通過依法實踐,逐步做到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默契。所謂默契即是明悟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的本來面目。但必要時時回光返照,由生而熟,漸至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空)、無法相(法空)、亦無非法…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