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35

  ..續本文上一頁相(空空);慧徹叁空,妄心脫落,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49、淨土持名修法,下手簡易,人人能行,但往往由于太簡易,反而使學人不老實。如能真信切願,死心塌地,畢命爲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江味農居士說:起念就是妄,因爲真如之性,本來是清淨無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淨念來對治。念佛的念雖不是真如本體,卻是真如的妙用,以念佛的清淨念,念本具的清淨心,如能念念相續,便能證入無念,所以說念佛是勝方便。可謂苦口婆心,徹底呈露。

  50、佛法叁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八萬四千法門看似繁複,實很簡單,因學佛目的在除妄想、執著,若能一門深入,奮發圖強,在刀口上用力,轉識成智,功德便易圓滿,佛法實無多子。

  51、一切佛法無不以戒定慧爲要領。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是基礎,定是依止,慧是先導。是故種種法門,莫不依止于定,所謂坐脫立亡,全憑定力。定又生慧,六度萬行,都以智慧爲先導,若非般若慧照,五度不免世間行業,不能成就出世事業。如能定慧攝心,則戒亦在其中了,故有“定共戒”、“道共戒”。有人說佛法是迷信,不是智信,豈非信口雌黃!

  52、所謂妄想脫落,亦並非一蹴而就,其中亦有粗細深淺的分別,粗分妄想脫落,終日之間心無牽挂,念起能覺,不取不舍,但實際上細分妄想仍在,于動靜寤寐未能一如,必夙夜之間,凜然常覺,越遇刺激事、觸心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境界現象時,越能考驗自己的定慧力。如能懸崖勒馬,心不旁骛,逐步由長時轉短時,由濃厚轉平淡,由粗重轉輕微,由勉強轉自然,由著意轉不覺,過去所堅固執著的根逐漸拔松,法爾進入廣大圓明自在境界。

  53、黃念祖居士是現代大德,密淨圓融,宗說兼通。他說“現在有人重視淨土,談一點禅都不許,談禅就是背叛淨土宗,這也未免過火了!”這話值得深思。“法門無量誓願學”,只要正知正見,主助分明,淨化人心,哪有不可以的?

  54、打座數百座至一千座,自覺原地踏步,並不得力,則可改弦易轍,以免耽誤時間。如修淨土法門,即是簡要、微妙的法門。修時宜攝心專注而念,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容易獲得念佛叁昧;如能信願真切,手結法界定印,心念、唇動、耳聞叁結合,更易于得定開慧。念佛雖較簡單,但不注意方法,每日朝暮功課,只是任務觀點,是很難進入一心不亂境界的。

  55、雖寂然不動,但觀照分明,雖照樣生活,照樣學習、工作,照樣助人、利人,但了無一法當情,于事不粘,是真實受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真有畫龍點睛之妙,六祖聞後,從此悟去。

  56、修心大都從事上下手,固是必要,但容易在事上起執著,貪取功德,以虛相代實相。經過一段時間,漸知事由理成,全事即理,布施、供養、禮拜、回向、一切事相,不離自性,理事圓融不二。功夫到家,則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無礙,既不廢事,亦不執理,清淨無爲,寂然不動,而圓明普照,不斷不常,以如如智,照如如理。雖然如此,仍屬有功用道。《圓覺經》說:“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可謂“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了。

  我們修心,必須于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努力,從這裏討個消息,才有入門之處,這個境界是證悟,不是解悟。

  57、“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影響,在境界上作得主,具體人事、生産、工作、學習、生活、一一照做,但不粘不著,如空中鳥迹,水上刀痕。

  58、明鏡當臺,清淨無垢,是真空;人立境前,鏡顯人形,是妙有。影子雖妄,但與明鏡同時存在,是不異;人若離開,鏡影消失,是不一,是故真空妙有不一不異。真空是性,妙有是相;真空是體,妙有是用。性相體用,也不一不異,皆無分別智所證境界。

  59、有些同修感到所修之法,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無味,我只是心念耳聞,有事可做,埋頭前闖,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脫落,不知不覺到達彼岸矣,無始來的浮滑習氣,至此改造,妄想息處,正智現前。

  60、明悟本來自性後,進而打掃習氣。衆生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叁毒、五欲、六塵,都不離妄想、執著。妄執全消,則寂然不動的現量境界,時時現前。

  61、很多人,打坐中出現“爆炸”現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也不一定是法身成就,主要是由于心理變化影響生理變化居多,也可說是一種業障化除現象。我們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要執著,任運進道。

  62、修行人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念而無住,用而不著,不粘縛,不搭牢,俱化爲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議,也即由體起用。證體當起用,關鍵在起妙用,禅家所謂“死水不藏龍”。

  63、佛法的主要在“心”,行法的主要在“觀”,如能照見五蘊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具體說來,不論何法,修持到由定發慧時,便能了了靈知,而如如不動;雖然不動,而不落斷滅,寂照同時,止觀雙運,逐步打掃無始業習。按“別教”來說,須破十二品無明;圓教來說,則須破四十二品無明,才能入妙覺位。雖然,般若是圓頓教,圓伏圓斷一切煩惱。但破無明、見法性是法身大士境界,無始垢染,非一時可了。如業習息不下去,則念佛號化而空之,以佛號的不思議妙有,轉化業習,日久功深,功夫紮實,依靠自他二力,自然能化惑業于無形,迳生極樂四土。念佛之法,非常簡要,非常實用。

  64、一切佛法無非善巧方便,令人息妄想、去執著、病愈藥廢,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空,空、有兩邊不著,又不斷滅,這是什麼?可以大悟了。

  65、靈知了了。有人說靈知是意識,是常見外道。其實靈知與意識,有明顯的界限。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那麼“分別”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思量識別、粘著不舍。所以簡要說來,粘與不粘,是“分別”與否的標志,亦可說是靈知與意識的分界處。又根塵脫落,靈光獨燿,真空妙有,圓融無礙,不能只說一邊,否則便是斷章取義,不免成爲斷見和常見了。

  66、有功之用,即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也即從生滅心下手修持,都是有爲法。無功用道是八地菩薩以上境界,此時人法兩空(我執與法執都空),叁惑齊破(見思、塵沙、無明),不加功用,自然進道,直至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而成妙覺。

  67、《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爲淨宗的要領。所謂淨念,起初是以一句聖號爲淨念,久久用功,佛號與雜念一並脫落,入于念而無念的淨念相繼境界。淨念才是正念,淨念才是無念,能觀無念者即是趨向佛智了。

  68、佛法很多,可各隨因緣和根性,按照不同的方法,依之修練。密法中的六字大明咒無相修法,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愚阿阇黎所傳授的,《大乘莊嚴寶王經》專明此咒功德。其修持特點:一、一印一咒簡單易修,口持咒不停,金剛念,唇動不出聲,這是口密;專心持咒,兩耳靜聽,不生妄念,這是意密;手接大蓮花印,這是身密。二、無相、無住、無念,不必觀想。直入無相之門,與金剛經相應。叁、時間上不限製,由半小時到二小時都可,或早晚各半小時至一小時,由各人自由安排。凡修持者能強身免難、得定開慧、明悟心性、往生淨土。是密法中簡易的善巧方便法門。

  二十叁、幻 齋 偶 談

   學佛目的:在得定開慧。修法開始階段,妄念紛飛,是正常的,不是壞事。到後來少了,漸漸再少、再後來自然不動,根塵脫落。此時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不正是明心見性麼?!既然明白真如實相,隨緣自在,但應繼續用功,修六度萬行。定力不足時,仍以專修一法,一門深入爲主(這樣不影響修持,多了反而不好)。日常修持打掃叁毒、五欲、六塵,“于有礙中忍得過”方見功夫(功夫得力了,便忍得過也沖得過)。接著漸破我執(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再破法執(法相),最後破空執(空相)。破無明見法身,破除一分無明就是證到一分法身,連空執(執空之相)也破了,就是《金剛經》所示: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妄想脫落,無挂無礙,一切法皆是佛法,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妄想即妙用。

   明心見性以後還要修,要打掃無始以來的習氣,悟後起修,修到斷見思二惑是阿羅漢,是小乘,出叁界,粗的分段生死斷了;但對大乘來說還是不夠,還要回小向大,解決變易生死,破除塵沙惑(叁界以外的迷惑)。破了塵沙惑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圓頓行人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小乘見道位是斯陀洹,生死還沒有了盡,大乘見道位是別教初地菩薩,強調修行是“有境界”,那末所謂無有少法可得,無智亦無得,怎麼理解呢?二元對待、分別,是凡夫境界,無所得時這麼得,也不是斷滅。

   雖寂然不動,但觀照分明,雖照樣學習、工作、照樣生活,應付一切,但了無一法當情,于事不粘是真受用。這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是什麼?

   總的來講,要得定開慧首先要定,持咒、結印、心念耳聞是叁密相應,容易得定。禅宗參話頭是從慧下手,根性差者往往不易照顧。修淨土當以手結定印、口持彌陀、心念耳聞爲好,至淨念相繼時,也即禅宗靈光獨耀、禅淨不二境界。總的要求把妄心息下來,心量廣大,遍照法界。

   定慧不二,真如即定即慧,即體即用。老子也曾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以至于無爲,無爲而無不爲”無不爲即是起用,而凡事不能真正起用的根源:1、執相:事相上起執著,貪取功德,以虛相…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