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代實相;2、進一步明白一切了不可得,但還沒圓融;3、再進一步明白事相不非,即是理性。供養、禮拜等一切事相,不離自性,理事圓融不二。功夫到家,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無礙。既不放棄事,也不執著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清淨無礙,寂然不動。毛病的根源是定力不足,故一切法門皆是以定爲依止。
練心之法:要在有礙中忍得過;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常與自己逆便是進功。有礙中忍得過是實際功夫,不是口頭活計,事上證得才能真得大自在。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轉化業力,了生脫死,心無挂礙,心得自在。我空、法空、空空,隨緣應用,一切皆了不可得。勿輕易放過“五蘊皆空”之“空”。不但是因緣和合,其性本空之“空”,而且五蘊諸法與真空不二,相即是性,性相不二。于財、色、名、食、睡,一關一關處處與自己奮鬥、透過去,要實際做,非口頭說說。《金剛經》無有少法可得,說明叁空到底不留余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雖無所住,但還“生心”,無所住並非什麼都沒有了,還有一個“無所住心”這是什麼心,會麼?會則成佛有份矣。
無得無證,一天到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說寂說照也是多余。照見五蘊,緣生性空,第一層意思:五蘊諸法,就是真空,第二層意思:到這裏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得大法喜、大自在。《楞嚴經》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光明,大力量,大智慧,皆從定出來,光明顯發與佛光接觸,定慧雙融,感應道交。
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討個消息,這境界是證悟不是解悟。
心若了悟,自能超脫,實相即非實相,無相無不相。“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最苦者是心有挂礙,學佛是心無挂礙。
頓悟中還有深淺,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語。頓悟頓修頓證,非無其人,但多數是漸悟漸修,因緣有異,根性不同。
簡單一句話,當無念時,了了靈知還在,這離念的靈知無實無虛,即體即用。
修持可概括爲五個階段:學、悟、修、證、用。1資糧,2明悟,3悟後起修,4證體,5起用。
佛法的關鍵是般若,般若法門是根本法門,淨土法門橫超叁界是條快捷方式,在此下手不但將來可生西,現在也可得受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苦難中磨練,鍛煉自己,一切逆境就是成道資糧。娑婆本苦,苦性本空,照見五蘊皆空,豈不慶快平生!
基本目的,見到實相,悟後起修,理事圓融。有如輪船開出,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培福修福,更加修慧,福慧雙修便能成佛。法門無量誓願學;修行門路很多,宜一門深入爲好。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事法界,培福、供養、禮拜。理法界,回光返照見到自性實相。進而修理事無礙,供養禮拜恭敬培福,都是自心顯現,不離自性。進而再修事事無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諸佛者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心即清淨心。《金剛經》確實是爲發大乘菩薩說,爲發最上乘者說。
具體做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以不粘爲主。“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著六塵,不著相,相沒了,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非法者空也,一空到底,你還修什麼法?功夫到家,無修無得也無所證。
至于宣化上人乘願再來的問題,並不聽到有何提示,但總歸是法身大士救度衆生而來,他在世常以淨土勉勵學人,所做功課也是禅淨雙修……願與法界衆生,同生西方,同見彌陀。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絲毫影響,具體事情仍一一照做,做過就算,毫無粘滯。如空中鳥迹,水上刀痕。
儒釋道叁教同源,方向一致,但深淺不一,老子最高只是非想非非想天。
人人都知有個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體會,若以慈善心、菩提心、慚愧心、精進念佛,一定能度過難關。
人生不外十二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窮通得失。此十二字無常無我,如幻如化。
人在鏡前,鏡顯人像(影子),影子雖然虛妄,但與鏡子同時存在。當人走開,鏡影消失,是故鏡影不一不二,真空妙有不一不二。
《壇經》“寂寂斷見聞”,是斷見聞覺知麼?非也,是斷妄見妄聞,非斷真見真聞,真見真聞,不常不斷,頑空不能解釋見性問題。
“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無味,我只是口念耳聞,有事可做,總是埋頭前闖,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脫落,不知不覺到達彼岸矣,妄想息處,正智現前!
開悟之後,進而打掃習氣,一切無住,則寂然不動之現量境界隨處現前。衆生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叁毒、五欲、六塵都不離妄想執著。妄執全消,則寂光真境,常得現前。須知破妄離相,不僅破我相(四相)、破見思惑,還須破法相(有)、非法相(空)。至我空、法空、空空(破塵沙惑、無明惑)方是菩提本心,至此“無有少法可得”,“無智亦無得”,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熟讀《金剛經》,便能了然矣。任重而道遠,祈共勉之。
學佛目的,在得定開慧,悟――修――證,是叁個主要過程。最後切身體會到無相無不相的實相境界。
很多人,打坐産生“爆炸”等現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並非法身成就,這裏由心理變化影響生理變化居多,須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此“知”乃證知之“知”,非解知之“知”也。
修定到一定階段,應以動靜雙修爲宜。原先打坐是爲得定,若已打開本來,可不必拘泥于打坐之上。正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一切學習、工作、生活中不妄想、不執著;到隨緣自在,順逆無拘,又進一步矣。
修行不粘縛、不搭牢,俱化爲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議,也即起用,如有體(證體)無用仍沒用,證體當起用。關鍵在起妙用,禅家所謂“死水不藏龍”。
另主要用回光返照法,當下無念,但靈知不昧卻心空無念:雖空空寂寂,但了了分明,不落斷滅、寂照不二。逐步逐步打掃習氣,按圓教教相說,須破四十二品無明。如妄念息不下去,則念佛,仗佛號轉變妄念,以佛號之不思議妙有,轉化習氣,日久功深,功夫紮實,自然把習氣化于無形。念佛之法,非常圓妙,非常實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說明自性包含虛空,心光通達,無處不照。
見境心不起,即不生,不生即不滅,即無生滅,當下解脫,對迷說悟,本即無迷,悟亦不立,是故無迷悟可分,無迷悟可得。
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何處駐足?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大海和天空,因爲其空,才能魚躍鳥飛,所以學人亦當無住生心,隨緣起用,妙用恒沙,正所謂: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此文由陳鋒師兄整理,已經徐老審閱,普願叁寶弟子見聞得益,早證菩提。
二十四、徐恒志老人追思法會紀實
中國當代著名佛學家、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咨議委員、上海佛教居士林講師、甯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廣東省元音古寺顧問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農曆正月十六)淩晨2:36在上海寓所“幻齋”安祥示寂,享年92歲。徐老半年前就預知時至,遺囑安排周詳。臨終前神態自若,手結彌陀定印,目光炯炯,明亮有神,凝視叁聖相,之後環視衆人,仰望虛空,微笑念佛叁聲,聲音響亮,念佛聲落,安祥西逝,走得相當潇灑自在! 6日早給老人換衣服時,老人的身體柔軟而且仍是溫暖的。遺體停放于居室內,數日異香不散。
3月17日“徐恒志老居士往生西方淨土追思法會”在上海益善殡儀館隆重舉行。當日淩晨2點,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弟子們便陸陸續續趕來追悼上師,大家恭送恩師法體往殡儀館。此時雖然已是後半夜,來瞻仰上師的人卻越來越多,達數百人。令我感動的是有許多老年人、還有許多帶著小孩的居士全家來給上師頂禮。瞻仰過上師遺容後,我們發現恩師相貌比在世時更年輕了,頭發也黑了許多。大家由法師帶隊,衆人排成長龍在寂靜的廣場上繞佛念佛,表達對徐老的緬懷。燈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雲朵朵。肅穆的殡儀館,佛號聲聲,連綿不絕。
早晨8點30分,追悼儀式正式開始。徐老的親屬和生前友好以及衆多佛教界人士約兩千人參加了此次追思法會。教界大德以及徐老的親友、弟子爲徐老題寫的挽聯挂滿了整個追悼廳,花圈、花籃一直從大廳四周擺到了門外。
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煥老和尚及常住大衆、廣東雲門大覺禅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揚州高旻寺方丈德林老和尚、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老法師、南海普陀白光大法師、蘇州靈岩禅寺方丈明學老法師、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大和尚、普淨寺方丈智正法師等,他們爲徐老的圓寂,特意派代表送來了花籃;澳洲淨宗學會、淨宗學院、淨空老法師和全體僧衆、臺北海明禅寺悟明長老和全體僧衆、浙江叁門多寶講寺方丈智敏老法師和全體僧衆誦經回向等;另外,從全國各地送來了無數的唁函、花籃和挽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各界人士對老人無限的緬懷和哀悼。其中有全國政協常委鄧偉志先生、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貝學賢先生、臺灣法爾禅修中心張玄祥居士等。
17日上午8點30分,追悼儀式正式開始。與會大衆先是一起唱頌叁寶歌。然後由主持法會的上海市佛教協會陳妙麗副會長致詞,並由維妙居士領衆念頌發願往生淨土文,令與會者同沾法雨、共發菩提。接著甯波居士林林長徐文芳女士、廣東元音古寺代表道…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