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空空);慧彻三空,妄心脱落,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9、净土持名修法,下手简易,人人能行,但往往由于太简易,反而使学人不老实。如能真信切愿,死心塌地,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江味农居士说:起念就是妄,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清净无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念佛的念虽不是真如本体,却是真如的妙用,以念佛的清净念,念本具的清净心,如能念念相续,便能证入无念,所以说念佛是胜方便。可谓苦口婆心,彻底呈露。
50、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八万四千法门看似繁复,实很简单,因学佛目的在除妄想、执着,若能一门深入,奋发图强,在刀口上用力,转识成智,功德便易圆满,佛法实无多子。
51、一切佛法无不以戒定慧为要领。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基础,定是依止,慧是先导。是故种种法门,莫不依止于定,所谓坐脱立亡,全凭定力。定又生慧,六度万行,都以智慧为先导,若非般若慧照,五度不免世间行业,不能成就出世事业。如能定慧摄心,则戒亦在其中了,故有“定共戒”、“道共戒”。有人说佛法是迷信,不是智信,岂非信口雌黄!
52、所谓妄想脱落,亦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亦有粗细深浅的分别,粗分妄想脱落,终日之间心无牵挂,念起能觉,不取不舍,但实际上细分妄想仍在,于动静寤寐未能一如,必夙夜之间,凛然常觉,越遇刺激事、触心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境界现象时,越能考验自己的定慧力。如能悬崖勒马,心不旁骛,逐步由长时转短时,由浓厚转平淡,由粗重转轻微,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过去所坚固执着的根逐渐拔松,法尔进入广大圆明自在境界。
53、黄念祖居士是现代大德,密净圆融,宗说兼通。他说“现在有人重视净土,谈一点禅都不许,谈禅就是背叛净土宗,这也未免过火了!”这话值得深思。“法门无量誓愿学”,只要正知正见,主助分明,净化人心,哪有不可以的?
54、打座数百座至一千座,自觉原地踏步,并不得力,则可改弦易辙,以免耽误时间。如修净土法门,即是简要、微妙的法门。修时宜摄心专注而念,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容易获得念佛三昧;如能信愿真切,手结法界定印,心念、唇动、耳闻三结合,更易于得定开慧。念佛虽较简单,但不注意方法,每日朝暮功课,只是任务观点,是很难进入一心不乱境界的。
55、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生活,照样学习、工作,照样助人、利人,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实受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真有画龙点睛之妙,六祖闻后,从此悟去。
56、修心大都从事上下手,固是必要,但容易在事上起执着,贪取功德,以虚相代实相。经过一段时间,渐知事由理成,全事即理,布施、供养、礼拜、回向、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则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废事,亦不执理,清净无为,寂然不动,而圆明普照,不断不常,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虽然如此,仍属有功用道。《圆觉经》说:“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可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了。
我们修心,必须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努力,从这里讨个消息,才有入门之处,这个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
57、“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影响,在境界上作得主,具体人事、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一一照做,但不粘不着,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
58、明镜当台,清净无垢,是真空;人立境前,镜显人形,是妙有。影子虽妄,但与明镜同时存在,是不异;人若离开,镜影消失,是不一,是故真空妙有不一不异。真空是性,妙有是相;真空是体,妙有是用。性相体用,也不一不异,皆无分别智所证境界。
59、有些同修感到所修之法,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无味,我只是心念耳闻,有事可做,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无始来的浮滑习气,至此改造,妄想息处,正智现前。
60、明悟本来自性后,进而打扫习气。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着,三毒、五欲、六尘,都不离妄想、执着。妄执全消,则寂然不动的现量境界,时时现前。
61、很多人,打坐中出现“爆炸”现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也不一定是法身成就,主要是由于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居多,也可说是一种业障化除现象。我们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执着,任运进道。
62、修行人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念而无住,用而不著,不粘缚,不搭牢,俱化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议,也即由体起用。证体当起用,关键在起妙用,禅家所谓“死水不藏龙”。
63、佛法的主要在“心”,行法的主要在“观”,如能照见五蕴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具体说来,不论何法,修持到由定发慧时,便能了了灵知,而如如不动;虽然不动,而不落断灭,寂照同时,止观双运,逐步打扫无始业习。按“别教”来说,须破十二品无明;圆教来说,则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入妙觉位。虽然,般若是圆顿教,圆伏圆断一切烦恼。但破无明、见法性是法身大士境界,无始垢染,非一时可了。如业习息不下去,则念佛号化而空之,以佛号的不思议妙有,转化业习,日久功深,功夫扎实,依靠自他二力,自然能化惑业于无形,迳生极乐四土。念佛之法,非常简要,非常实用。
64、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令人息妄想、去执着、病愈药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空,空、有两边不著,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了。
65、灵知了了。有人说灵知是意识,是常见外道。其实灵知与意识,有明显的界限。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那么“分别”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思量识别、粘着不舍。所以简要说来,粘与不粘,是“分别”与否的标志,亦可说是灵知与意识的分界处。又根尘脱落,灵光独燿,真空妙有,圆融无碍,不能只说一边,否则便是断章取义,不免成为断见和常见了。
66、有功之用,即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也即从生灭心下手修持,都是有为法。无功用道是八地菩萨以上境界,此时人法两空(我执与法执都空),三惑齐破(见思、尘沙、无明),不加功用,自然进道,直至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
67、《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净宗的要领。所谓净念,起初是以一句圣号为净念,久久用功,佛号与杂念一并脱落,入于念而无念的净念相继境界。净念才是正念,净念才是无念,能观无念者即是趋向佛智了。
68、佛法很多,可各随因缘和根性,按照不同的方法,依之修练。密法中的六字大明咒无相修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愚阿阇黎所传授的,《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其修持特点:一、一印一咒简单易修,口持咒不停,金刚念,唇动不出声,这是口密;专心持咒,两耳静听,不生妄念,这是意密;手接大莲花印,这是身密。二、无相、无住、无念,不必观想。直入无相之门,与金刚经相应。三、时间上不限制,由半小时到二小时都可,或早晚各半小时至一小时,由各人自由安排。凡修持者能强身免难、得定开慧、明悟心性、往生净土。是密法中简易的善巧方便法门。
二十三、幻 斋 偶 谈
学佛目的:在得定开慧。修法开始阶段,妄念纷飞,是正常的,不是坏事。到后来少了,渐渐再少、再后来自然不动,根尘脱落。此时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不正是明心见性么?!既然明白真如实相,随缘自在,但应继续用功,修六度万行。定力不足时,仍以专修一法,一门深入为主(这样不影响修持,多了反而不好)。日常修持打扫三毒、五欲、六尘,“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见功夫(功夫得力了,便忍得过也冲得过)。接着渐破我执(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再破法执(法相),最后破空执(空相)。破无明见法身,破除一分无明就是证到一分法身,连空执(执空之相)也破了,就是《金刚经》所示: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妄想脱落,无挂无碍,一切法皆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妄想即妙用。
明心见性以后还要修,要打扫无始以来的习气,悟后起修,修到断见思二惑是阿罗汉,是小乘,出三界,粗的分段生死断了;但对大乘来说还是不够,还要回小向大,解决变易生死,破除尘沙惑(三界以外的迷惑)。破了尘沙惑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圆顿行人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小乘见道位是斯陀洹,生死还没有了尽,大乘见道位是别教初地菩萨,强调修行是“有境界”,那末所谓无有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怎么理解呢?二元对待、分别,是凡夫境界,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
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学习、工作、照样生活,应付一切,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受用。这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是什么?
总的来讲,要得定开慧首先要定,持咒、结印、心念耳闻是三密相应,容易得定。禅宗参话头是从慧下手,根性差者往往不易照顾。修净土当以手结定印、口持弥陀、心念耳闻为好,至净念相继时,也即禅宗灵光独耀、禅净不二境界。总的要求把妄心息下来,心量广大,遍照法界。
定慧不二,真如即定即慧,即体即用。老子也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即是起用,而凡事不能真正起用的根源:1、执相:事相上起执着,贪取功德,以虚相…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