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36

  ..续本文上一页代实相;2、进一步明白一切了不可得,但还没圆融;3、再进一步明白事相不非,即是理性。供养、礼拜等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放弃事,也不执着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清净无碍,寂然不动。毛病的根源是定力不足,故一切法门皆是以定为依止。

   练心之法:要在有碍中忍得过;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有碍中忍得过是实际功夫,不是口头活计,事上证得才能真得大自在。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转化业力,了生脱死,心无挂碍,心得自在。我空、法空、空空,随缘应用,一切皆了不可得。勿轻易放过“五蕴皆空”之“空”。不但是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之“空”,而且五蕴诸法与真空不二,相即是性,性相不二。于财、色、名、食、睡,一关一关处处与自己奋斗、透过去,要实际做,非口头说说。《金刚经》无有少法可得,说明三空到底不留余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虽无所住,但还“生心”,无所住并非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无所住心”这是什么心,会么?会则成佛有份矣。

   无得无证,一天到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说寂说照也是多余。照见五蕴,缘生性空,第一层意思:五蕴诸法,就是真空,第二层意思:到这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得大法喜、大自在。《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光明,大力量,大智慧,皆从定出来,光明显发与佛光接触,定慧双融,感应道交。

   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讨个消息,这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

   心若了悟,自能超脱,实相即非实相,无相无不相。“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最苦者是心有挂碍,学佛是心无挂碍。

   顿悟中还有深浅,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之语。顿悟顿修顿证,非无其人,但多数是渐悟渐修,因缘有异,根性不同。

   简单一句话,当无念时,了了灵知还在,这离念的灵知无实无虚,即体即用。

   修持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学、悟、修、证、用。1资粮,2明悟,3悟后起修,4证体,5起用。

   佛法的关键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横超三界是条快捷方式,在此下手不但将来可生西,现在也可得受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苦难中磨练,锻炼自己,一切逆境就是成道资粮。娑婆本苦,苦性本空,照见五蕴皆空,岂不庆快平生!

   基本目的,见到实相,悟后起修,理事圆融。有如轮船开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培福修福,更加修慧,福慧双修便能成佛。法门无量誓愿学;修行门路很多,宜一门深入为好。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事法界,培福、供养、礼拜。理法界,回光返照见到自性实相。进而修理事无碍,供养礼拜恭敬培福,都是自心显现,不离自性。进而再修事事无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诸佛者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即清净心。《金刚经》确实是为发大乘菩萨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具体做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以不粘为主。“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着六尘,不着相,相没了,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非法者空也,一空到底,你还修什么法?功夫到家,无修无得也无所证。

   至于宣化上人乘愿再来的问题,并不听到有何提示,但总归是法身大士救度众生而来,他在世常以净土勉励学人,所做功课也是禅净双修……愿与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同见弥陀。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丝毫影响,具体事情仍一一照做,做过就算,毫无粘滞。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

   儒释道三教同源,方向一致,但深浅不一,老子最高只是非想非非想天。

   人人都知有个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体会,若以慈善心、菩提心、惭愧心、精进念佛,一定能度过难关。

   人生不外十二字: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穷通得失。此十二字无常无我,如幻如化。

   人在镜前,镜显人像(影子),影子虽然虚妄,但与镜子同时存在。当人走开,镜影消失,是故镜影不一不二,真空妙有不一不二。

   《坛经》“寂寂断见闻”,是断见闻觉知么?非也,是断妄见妄闻,非断真见真闻,真见真闻,不常不断,顽空不能解释见性问题。

   “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无味,我只是口念耳闻,有事可做,总是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妄想息处,正智现前!

   开悟之后,进而打扫习气,一切无住,则寂然不动之现量境界随处现前。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着,三毒、五欲、六尘都不离妄想执着。妄执全消,则寂光真境,常得现前。须知破妄离相,不仅破我相(四相)、破见思惑,还须破法相(有)、非法相(空)。至我空、法空、空空(破尘沙惑、无明惑)方是菩提本心,至此“无有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熟读《金刚经》,便能了然矣。任重而道远,祈共勉之。

   学佛目的,在得定开慧,悟――修――证,是三个主要过程。最后切身体会到无相无不相的实相境界。

   很多人,打坐产生“爆炸”等现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并非法身成就,这里由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居多,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此“知”乃证知之“知”,非解知之“知”也。

   修定到一定阶段,应以动静双修为宜。原先打坐是为得定,若已打开本来,可不必拘泥于打坐之上。正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一切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妄想、不执着;到随缘自在,顺逆无拘,又进一步矣。

   修行不粘缚、不搭牢,俱化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议,也即起用,如有体(证体)无用仍没用,证体当起用。关键在起妙用,禅家所谓“死水不藏龙”。

   另主要用回光返照法,当下无念,但灵知不昧却心空无念:虽空空寂寂,但了了分明,不落断灭、寂照不二。逐步逐步打扫习气,按圆教教相说,须破四十二品无明。如妄念息不下去,则念佛,仗佛号转变妄念,以佛号之不思议妙有,转化习气,日久功深,功夫扎实,自然把习气化于无形。念佛之法,非常圆妙,非常实用!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说明自性包含虚空,心光通达,无处不照。

   见境心不起,即不生,不生即不灭,即无生灭,当下解脱,对迷说悟,本即无迷,悟亦不立,是故无迷悟可分,无迷悟可得。

   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何处驻足?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大海和天空,因为其空,才能鱼跃鸟飞,所以学人亦当无住生心,随缘起用,妙用恒沙,正所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此文由陈锋师兄整理,已经徐老审阅,普愿三宝弟子见闻得益,早证菩提。

  二十四、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

  中国当代著名佛学家、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斋”安祥示寂,享年92岁。徐老半年前就预知时至,遗嘱安排周详。临终前神态自若,手结弥陀定印,目光炯炯,明亮有神,凝视三圣相,之后环视众人,仰望虚空,微笑念佛三声,声音响亮,念佛声落,安祥西逝,走得相当潇洒自在! 6日早给老人换衣服时,老人的身体柔软而且仍是温暖的。遗体停放于居室内,数日异香不散。

   3月17日“徐恒志老居士往生西方净土追思法会”在上海益善殡仪馆隆重举行。当日凌晨2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弟子们便陆陆续续赶来追悼上师,大家恭送恩师法体往殡仪馆。此时虽然已是后半夜,来瞻仰上师的人却越来越多,达数百人。令我感动的是有许多老年人、还有许多带着小孩的居士全家来给上师顶礼。瞻仰过上师遗容后,我们发现恩师相貌比在世时更年轻了,头发也黑了许多。大家由法师带队,众人排成长龙在寂静的广场上绕佛念佛,表达对徐老的缅怀。灯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云朵朵。肃穆的殡仪馆,佛号声声,连绵不绝。

   早晨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徐老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以及众多佛教界人士约两千人参加了此次追思法会。教界大德以及徐老的亲友、弟子为徐老题写的挽联挂满了整个追悼厅,花圈、花篮一直从大厅四周摆到了门外。

  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老和尚及常住大众、广东云门大觉禅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扬州高旻寺方丈德林老和尚、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老法师、南海普陀白光大法师、苏州灵岩禅寺方丈明学老法师、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大和尚、普净寺方丈智正法师等,他们为徐老的圆寂,特意派代表送来了花篮;澳洲净宗学会、净宗学院、净空老法师和全体僧众、台北海明禅寺悟明长老和全体僧众、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方丈智敏老法师和全体僧众诵经回向等;另外,从全国各地送来了无数的唁函、花篮和挽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界人士对老人无限的缅怀和哀悼。其中有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先生、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先生、台湾法尔禅修中心张玄祥居士等。

   17日上午8点30分,追悼仪式正式开始。与会大众先是一起唱颂三宝歌。然后由主持法会的上海市佛教协会陈妙丽副会长致词,并由维妙居士领众念颂发愿往生净土文,令与会者同沾法雨、共发菩提。接着宁波居士林林长徐文芳女士、广东元音古寺代表道…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