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32

  ..續本文上一頁答:既已歸依佛門,當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爲旨歸。況且業障消除,神自通達。若不從息心達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將勞而無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口誠言,爲何不信?

  82、學佛與搞氣功有什麼根本不同?

  答:一般氣功的吐納引導和佛教所說的定慧等持是兩回事。大體說來,氣功和佛教的不同處,在于前者著重于保健益壽,調動人體潛能;後者著重于斷惑證真,明心見性。佛教認爲“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果只是在身體上作些活計,最終不但會落空,且會增長我見和身執,不能完成戒、定、慧叁無漏學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氣功過程中,有些調身、調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長壽、健康,並發生一些特異功能效應,但這不過是修習禅、密功夫的初級階段和副産品。只有斷除我、法二執,解脫生死流轉,成就無上菩提,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

   (以上選自《般若花》)

  83、問:念佛往生的是真我還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與波,從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願念佛往生的,總不離自性的妙用,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爲解決諸位思想問題,不妨作一分別:念佛仍有散亂,但因信願懇切,而帶業往生同居土的,仍不離妄我,因惑業潛伏未斷,尚有我見夾雜;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見思惑雖斷,無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實報土,分分證到常寂光土,破無明,見法性,才談得到真我。

  84、問:心性理論怎樣結合實踐?

  答:實踐佛法,必須行起解絕。但明白心性道理,實踐時也有一定幫助,譬如知修行可以成佛,就有信心逐漸證入不生不滅的自性,知自性本空,於一切法能不取不舍,便不被妄念糾纏;知自性即空即有,就不至沈空守寂,而能圓融世法,起諸慧用。

  85、問:過去金剛藏菩薩在圓覺會上也曾向佛提出叁個問題:1、“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2、“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3、“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佛當時答複他說:“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以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此中“金非銷有”譬喻妙性非因修有。惑未斷時,本來有的。“既以成金,不重爲礦”譬喻惑斷之後,不會再起無明。“經無窮時,金性不壞。”譬喻妙性成後,一任爲菩薩、爲羅漢,曆劫度生,本性仍自空寂。“不應說言本非成就”譬喻不應說此圓覺妙性,在無明未去時,本非具足。可見雖妙性本有,但不妨說有無明;雖有無明,不妨說本來清靜。

  86、問:怎樣選擇法門?

  答:(一)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擇一專修:譬如人們或喜音樂,或喜詩文,就性之相近來學習,進步必快。興趣往往與過去熏習有關。(二)根據效果來決定:譬如藥不對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誤。(叁)依善知識指示:善知識能憑其過去經驗,結合具體情況,來對症下藥。但一般說來,大德祖師因悲心激切,爲了使學人死盡貪心,往往專宏一法,能方便隨機的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四)念佛:用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業,上根人即生就能見性,明白自性彌陀,得理一心上叁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叁品生;下根的帶業,下叁品生。由此可知道這一法門人人可學,自力他力兼顧,決無流弊,譬如阿伽陀藥,能總除萬病,確是實踐中的異勝方便。

  87、問:念佛時妄想很多,怎麼辦?

  答:蓮池大師指示我們說:“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可請體會。

  88、問: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們何必學教理?

  答:你能真信無疑,心不分別如老太太嗎?我們知見衆多,疑障重重,非學教理不可;爲提高自己,爲利益他人,也非學教理不可。

  (以上6個問答,選自五十年代《覺訊》月刊437頁《關于心性等幾個問題的解答—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專修班上報告》)

  二十二、學佛隨筆選

  1、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無一人逃得,余於是而學佛;知心性是一而苦樂不同,余於是而學佛;生不知所自來,死不知所從去,悲歡離合,匆匆一生,萬象森羅,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學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終屬無常,四大六塵,莫非幻相,窮通得失,同歸春夢,余於是而學佛;貪癡習重,輪回路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余於是而學佛。嗟乎!人生數十寒暑,以視前之無始,後之無終,直刹那間耳。而世方爭短論長,侷促轅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願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誰與歸乎?

  2、學佛十年矣,自欺欺人,行不笃誠,叁業所作,障累日深,聖賢氣象,相去日遠,縱有振作,每成弩末,人命呼吸,知來日尚有幾何?一旦大事臨頭,未免隨業漂沈,生死恩仇,從頭做起,思之實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吾其勉哉!

  3、戒以生定,定以發慧,故戒爲入道之要門。舉凡參禅、念佛、禮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蓋無一而非戒,以攝心即是戒故。又有從事上戒者,有從理上戒者,實則事即理上之事;理即事上之理,初下手時即不二矣。故事修無異于理觀,理觀可融入事修。雖然,吾人心地未明,動辄得咎,若不從事上笃實戒去,所熏入者爲惡因,則發起現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談唯心,爲害何窮!故吾人於叁業所作,可不效法聖賢,以戒爲師,而自陷於痛苦煩惱之境乎?

  4、嘗聞師言: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抵不過我一修;千萬個修,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輕重利害,不可比擬。當知衆苦只緣不覺,極樂無過明心,每於妄念習氣堅固纏縛時,叁致意焉。

  5、我心與一切衆生之心,無二無別;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時,與我受苦惱時之苦,亦無二無別,每一念此,不覺欲淚,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6、有真空必具妙有,否則即是頑空;有妙有方顯真空,否則便成妄有。是故體必有用,用必歸體;體用合一,色空不二。行者明悟無生,不落偏空;雖具妙用,不執於有,方名見性成佛。世人一學佛法,即抛棄一切,不思振作,遂被譏爲消極迷信,無益人世,嗚呼!豈真佛法之過哉。

  7、善乎梁任公之言曰:“種種煩惱皆我煉心之處;種種危險皆我煉膽之處;種種艱巨皆我煉智煉力之處,隨處皆我之學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厭塵俗,工作生活,一切照舊,但心已出難,種種境界,無所粘著,喜怒哀樂不動於心。大心居士,當從這裏下手。融一分境界,證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煩惱日用處煉出,更爲得力也。

  8、人生數十年光陰,固無時不在煩惱之中,所謂叁苦、八苦、無量諸苦,或生活壓迫,或病骨支離,或有願難遂,或怨憎相會,皆足以引起極粗煩惱,所謂精神痛苦,實無人無之。蓋人事無盡,煩惱亦無盡。然克實言之,煩惱在心而不在人事。但能學習佛法,攝心不散,則古德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境界,吾人亦皆可切實證到。古德雲:“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願佛弟子共勉之。

  9、吾人一念心性,具十法界,如影隨形,自作自受;譬如攝照,長短胖瘦,一一不爽。念正直則感赴天堂,念貪嗔則感赴惡道。一念關系至大。若吾人能觀無念,自可趨向佛智;若不能無念,則世出世間,一切諸念,何如念佛哉!此理甚明顯,人不肯信耳。

  10、學佛首重定心,以定能生慧;能去苦;能處亂;能履變;能強身;能容物;乃至能了生死。然得定必以戒,戒者不但戒身(如殺盜淫),戒口(如妄言等),尤須戒心。故曰“攝心爲戒”。凡一切禅淨佛法,其實無一不是戒。行之深,則戒之切,其有不獲定慧者乎?學者能叁業同戒,則理事圓融,功德便易於圓滿矣。

  11、語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此何境乎?人每忽略,若細一觀照,不覺大悟,原來正我本來面目也。《傳心法要》說:“息念忘慮,佛自現前。直下無心,本體自現。”故得意則拈來即是,會心則甯待別求。

  12、初學佛法,固須文字般若,以起觀照,而達實相。迨漸入漸深,則能觀能照者,亦覺其爲妄心,何況文字。世有終年尋經研論,入海算沙,以爲學佛者,不知正爲文字所障,求解而不起行,終是枉用功夫,徒增知見;蓋言語文字,正如醫案、藥方,與本病了不相幹。真學佛者,是學與佛不二,同一無著無粘,灑脫自在。固不是立變成佛,亦不是執著醫案、藥方,以爲究竟也。

  13、一句彌陀,緣起清淨;一句彌陀,種現互熏;一句彌陀,念念消業;一句彌陀,假即空中;一句彌陀,全性起修;一句彌陀,全修在性;一句彌陀,止觀具足;一句彌陀,體用如如;一句彌陀,即空即有;一句彌陀,非空非有。心地明白後,方知一句彌陀之妙。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禅。”天如禅師說:“悟後不修淨土,保管老兄未悟!”

  14、我執是凡夫一大病痛,凡執著深者,必業重而障深;業重障深者,必福輕而慧淺;福輕慧淺者,必苦多而樂少,環視親友,莫不皆然。反之,圓融無礙之人,往往具足福慧。蓋能執之心是遍計執性,所執之事是依他起性,所依之體是圓成實性。情執若空,心體自融;心體既融則事事無礙矣。從知消妄執、去業障是學佛之大課題。

  15、凡夫之八個識,其用有八,其體則一。前五識是仗意識之功能,助成其用;第…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