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P8

  ..续本文上一页日】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六法戒】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六著心】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六随眠】 俱舍论所说,即贪、嗔、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六妙门】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六观音】 1.显教的六观音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2.密教的六观音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3.以六观音分配于六道。兹列表说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狱道

   圣─────大慈────饿鬼道

   马头────师子无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罗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轮───大梵深远──天道 

  【六观法】 本业经所说,即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

  【六波罗密】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见六度条。

  【六八弘誓】 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六喻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梦幻泡影露电等六喻,故谓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六十二见】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六十四梵音】 如来的声音,有六十四种殊胜美妙的相,即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清净声、离垢声、明亮声、甘美声、乐闻声、无劣声、圆具声、调顺声、无涩声、无恶声、善柔声、悦耳声、适身声、心生勇锐声、心喜声、悦乐声、无热恼声、如教令声、善了知声、分明声、善爱声、令生欢喜声、使他如教令声、令他善了知声、如理声、利益声、离重复过失声、如师子音声、如龙音声、如云雷吼声、如龙王声、如紧那罗妙歌声、如迦陵频伽声、如梵王声、如共命鸟声、如帝释美妙声、如振鼓声、不高声、不下声、随入一切音声、无缺减声、无破坏声、无染污声、无希取声、具足声、庄严声、显示声、圆满一切音声、诸根适悦声、无讥毁声、无轻转声、无动摇声、随入一切众会声、诸相具足声、令众生心意惟喜声、说众生心行声、入众生心喜声、随众生信解声、闻者无分量声、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

  【分位】 时分与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见五教条。

  【分证】 又名随分觉,即随著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分证佛】 菩萨没有完全把无明破尽,就没有完全证得佛,只有一部份证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证佛。

  【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分别智】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分别起】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分段生死】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

  【分段变易】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见的;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生死轮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萨断除根本无明,才无变易生死。

  【分段三道】 即惑业苦三道。

  【化土】 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的分别,如娑婆是秽土的化土,兜率是净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化迹】 佛陀教化众生的遗迹。

  【化现】 佛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种种的佛身。

  【化理】 事物变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来教化的境土,为二种佛境之一。

  【化缘】 1.化度众生的因缘。佛菩萨来此世间教化众生,是因为有教化的因缘,当因缘尽了,便离去。2.向人募化以结佛缘。

  【化转】 教人转恶向善。

  【化仪】 化导的仪式,亦即释尊在一生中教化众生的仪式方法。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对中下根渐次开示,自浅至深,次第而渐进者,名渐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各自领会,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闻解各异,证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的相示现,叫做八相成道。见八相成道条。

  【化法】 化导的方法。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化乐天】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三宝】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宝,谓佛教化众生的相状。又名别体三宝,或真实三宝。

  【引果】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别报的满果。

  【引业】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天】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天竺】 国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别名。

  【天道】 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天趣】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