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七 闻法发心▪P3

  ..续本文上一页饮食、衣服、用具、医药等等,叫做“外财施”;如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手足、血液、力气等等,叫做“内财施”。法施是把自己所闻知之佛法、知识、谋生的技能等等布施给人家。无畏施就是消除人家的恐惧、忧虑、悲伤和绝望等等。

  ⑤戒 就是持戒。“戒”是防非止恶之义,“持戒”就是严持佛所制定的戒律,进行自我约束,以免行差踏错,造成罪恶。凡是佛门弟子,在家的男女居士应受五戒,出家的比丘应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受三百四十八戒。

  ⑥忍 就是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叫做“忍辱”。忍辱有广狭二义:像一般所说的人家侮辱我,而我忍之,不起瞋恚报复的心,这只是狭义的忍辱;若遇顺境时,身处富贵荣华之中,能令骄狂自大的心,忍之不生,及遇逆境时,身处穷困病苦之中,能令颓丧自卑的心,忍之不起,那才是广义的忍辱。

  ⑦精进 精者精纯,进者进步,不断的求精纯和进步,叫做“精进”。有三种的精进法: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契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⑧三昧 梵语三昧(samadhi)华译为“定”,或“禅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也就是对于一切外境不起妄想分别执着,心唯一境,内心清净,如如不动。其最高境界能令人自证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

  ⑨智慧 梵语般若(Prajā),华译为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般若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①,一切恐惧为作大安②。

   (这是说法藏誓欲成佛)

   我发誓一定要成佛,所以普遍的实行六度,以便能够早日成就我成佛之大愿。在我修因之时,或是成佛以后,都会始终如一的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消除一切众生的苦难与恐惧,使芸芸众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安乐。

  附记:《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告诉世人,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动荡不安,苦难重重,有如住在一所被火烧着的屋子里一样,一点都不安全。诸佛菩萨游化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芸芸众生,跳出三界。法藏比丘的心思正与诸佛一样,他要帮助一切众生离开“一切恐惧”,同时还要令一切众生都能生到他将要建立的极乐世界,以便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享妙乐,此即此段经文所说的“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从“假令有佛”一直到下面的“坚正不却”,是校量功德,以显示发菩提心的殊胜。)

   假使有百千亿万那么多的佛,再加上已经果证无生的三乘大圣,如阿罗汉、辟支佛和地上菩萨等等,其数目多到有如恒河之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③。

   如果有人发心一一供养这一切的佛,和这一切的三乘圣众,那他所得的福报一定是很大;但是若拿来与发坚固不动、不会退却的菩提心所得的功德一比,那就大大的不如了,简直是无法比拟的。

  附记1:发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将来必定成佛,佛果的功德福报,岂是世间所有的功德福报所能比拟的,所以说“不如求道,坚正不却”所得的功德。

  附记2:《杂华比喻经》中有个“大心沙弥,小果罗汉”的故事,说明发大心的可贵。从前,有个比丘僧,修道已证阿罗汉果。有一天出门行脚,叫小沙弥徒弟,背包袱跟在后面。沙弥在途中,看见许多农夫在田里耕种很辛苦,忽发大菩提心要度他们成佛,离苦得乐。罗汉有“他心通”,知道沙弥誓度众生,心生欢喜,便叫沙弥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后面。过了一会儿,小沙弥想到修菩萨道度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众生又刚强难度,实在不容易,其心便退。罗汉知其心退,便叫小沙弥背包袱,跟在自己的后面。又走了不多久,小沙弥转念一想,菩萨道虽然难行,但想要成佛,一定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救度一切众生,不可以怕辛苦。罗汉知道他这样想,又令小沙弥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后面。如是掉换行走的方式三次,小沙弥感到很莫明其妙。当到达目的地时,小沙弥忍不住问罗汉,为什么途中一下子叫他背包袱跟在后面,一会又叫他前行不背包袱,到底是什么缘故?罗汉师父即告诉小沙弥徒弟:“你初见农夫受苦,发心度他们,则你是大心菩萨,我是小果罗汉,故尊重你前行,由我背包袱跟在后面;后来你感到众生难度而退大心,则你是凡夫,我是罗汉,你应该替我背包袱跟在我后面;后来你又发大心,所以我又叫你前行,我跟在后面。”小沙弥恍然大悟,发菩提心原来如此尊贵,小徒弟可以大过老师父,从此他决定修菩萨行,并坚固其心,不再退转了。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④。

   (这是说法藏比丘愿求净土,摄受众生。)

   好比恒河之沙,难以计数,十方诸佛亦复如是之多;而诸佛各有世界,所以诸佛的世界,同样的也是多到不可计数。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像这么多的佛国刹土,我不仅放光照耀自己的净土,同时也放光普照诸佛的世界。我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便已经这样的自利利他了。我如此愿行合一,精进不懈,故所成就的威德和神通,当然也是神妙无比、难以测量的!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⑤,道场超绝⑥。

   我今天要发愿:如果我将来成功作佛,我要我所成就的佛,乃是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诸佛的佛;我所成就的国土,也是超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净土;和凡是生活在我国土的众生,个个都希奇微妙,与其他佛国的众生大不相同;以及我所成就的道场,它的殊胜美妙也是超越一切,绝无仅有,独一无双的!

  国如泥洹⑦,而无等双⑧。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我要我所成就的国土,庄严清净,就如大涅槃一样地具足常、乐、我、净之不可思议境界,没有其他佛国可与我的净土相等,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我之所以要建立如此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完全是出于慈悲的哀愍心,我要度脱一切在六道之中轮回生死苦不堪言的众生。

  附记:一切众生,在未超凡入圣以前,一律要在六道之中轮回,备受众苦。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六道之中轮回的众生,苦不堪言,兹略述如下:生在地狱道,寒冰猛火,烧煎交加;生在饿鬼道,腹大咽细,时常饥饿;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杀;生在修罗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忧愁烦恼,苦多乐少;生在天道,虽然福大命长,但天福享尽,复须堕落尘寰。由此可见,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然而芸芸众生,无始以来,即于其中,头出头没,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可怜之极!法藏比丘誓要“度脱一切”在六道之中轮回受苦的芸芸众生,可见他的慈悲广大,与佛的“无缘大慈”差不多一样了!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十方世界的众生,谁想生到我的国土来,他的心必须十分喜悦的愿生我国,同时还要以至诚清净的心来念佛,这样才能得生我国;至于已生我国的人,自然就会享受到种种无比的妙乐,和得到最大的安稳,永远再也不会退堕到六道之中了。

  附记:这首偈颂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它说往生净土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凡欲往生极乐国的人,一定要衷心欢喜很想往生极乐国;其二是要以至诚清净的心来念“阿弥陀佛”。什么是至诚清净心呢?一句弥陀无别念,就是至诚清净心。

  ◎注释

  ①普行此愿 普行六度以成就成佛之愿。

  ②为作大安 所作种种,目的是欲一切众生获得最大的安乐。

  ③坚正不却 坚固不动、不会退却的意思。

  ④刹土 即佛土。

  ⑤其众奇妙 其土众生,都很希奇微妙。

  ⑥道场超绝 指极乐世界的修道场所,超越一切,绝无仅有。

  ⑦国如泥洹 其国无比庄严清净,有如大涅槃境界。“泥洹”即涅槃。

  ⑧而无等双 没有相等的,而且是举世无双的。

  幸佛明信①,是我真证②,发愿于彼力精所欲③。

   (这是说法藏比丘请佛作证)

   我今天非常庆幸,在佛面前,至诚发愿。佛一定明白我的心是真诚的,相信我所发的愿是真实的。并请佛见证,我发愿之后,一定不遗余力地精进修行,以期获得我所希冀的无上佛果。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④。

   (这是说法藏比丘又请十方诸佛作证)

   同时,我也恳请十方诸佛为我作证。诸佛智慧无碍,知道我今天在世自在王佛面前所发的心愿,是真实的,将来我在诸佛世界修菩萨道时,一定要对我加以指导,使我能够愿行合一,直至成佛。

  假使身止⑤,诸苦毒中⑥,我行精进忍终不悔⑦。

   假使我在修行菩萨道时,身心遭遇难行、难忍之各种苦毒,不能继续前进时,万望诸佛慈悲加持我,令我精进不懈,忍受一切,终不退悔。

  附记1:以上是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誓发菩提心的偈颂。他这样做,是踏着古来诸佛的步伐前进。古来诸佛莫不先立大愿,后依愿起行。修行为什么一定要发大愿呢?因为:立大愿是立大志,立了大志才有大行,有了大行才会有大成就。当愿行圆满之日,即是成佛之时。

  附记2:法藏比丘立了大愿之后,即请十方诸佛加持他,指导他,务必令他“愿行合一”。这给后世行人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如果有愿无行,一切的愿都将变成了虚愿,也就是变成了虚幻的希望和妄想。所以在发愿之后,一定要配合行动,务使愿行合一,由于这样“愿”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愿力”,使一切的愿由理想而变成事实。

  附记3:学佛的人又为什么一定要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呢?因为学佛的目的是成佛,发菩提心就是誓发成佛的心。要成佛一定要福慧双修,福慧圆满了,才可以成佛。而“上求下化”就是福慧双修。“上求”就是上求佛道,是自利,是修慧;“下化”就是下化众生,是利他,是修福。再说菩萨所修之“六度”,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利他,是修福,禅定和般若就是自利,是修慧;精进则是策励自他二利和福慧双修的道业不停猛进。

  ◎注释

  ①幸佛明信 庆幸有佛明白我的心是真诚的,相信我的愿是真实的。

  ②是我真证 是真正见证我发菩提心的人。

  ③力精所欲 那是我尽力精进修行所追求的。

  ④知我心行 知道我的心愿和行持。

  ⑤假使身止 假使我的身心停止向修道之路前进。

  ⑥诸苦毒中 在一切的痛苦和灾难之中。

  ⑦忍终不悔 都要忍受,终不退悔。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七 闻法发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